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6270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及吸油机构;两个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两个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两个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提高溢油回收效率。回收效率。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溢油回收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

技术介绍

[0002]溢油回收船是溢油回收的专用船舶,是溢油污染事故中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溢油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海上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大幅升高,船舶溢油发生后,会使海平面上存在油类污染物,使空气无法进入水体,导致海洋的含氧量减少,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威胁海洋的生态平衡,而其他生物食用海洋生物时,油类中的环芳烃类物质会在身体内累积,使人类和其他生物出现严重的病变,进而破坏整体的生态系统。此外泄露的石油等油类物质会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0003]综上分析,研发一种能有效针对海上溢油的快速高效率的溢油回收船,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省自然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0004]而目前的溢油回收船(如申请号为CN201720419450.3的中国技术专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0005](1)大部分溢油回收船都需要事先布置围油栏来防止溢油的扩散,影响了回收效率;
[0006](2)大部分溢油回收船体积较大,因此受到航行时受到的阻力较大,导致航行速度较低,不能快速到达溢油现场,使海面上的油层扩散的时间和范围增大,并加大了收油难度;
[0007](3)传统的检测油膜厚度的装置需要一个固定的浮标,且只能检测浮标处的厚度,不能更好的为溢油回收船提供油膜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用以解决现有的溢油回收船需要事先布置围油栏来防止溢油的扩散以及航行速度较低、不能快速到达溢油现场以及不便于检测油膜厚度的技术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及吸油机构;
[0010]两个所述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
[0011]两个所述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0012]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均安装于所述船身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连接、以分别驱动对应的所述浮筒相对于所述船身转动;
[0013]两个所述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
[0014]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油板连接、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油板转动;
[0015]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机械臂、油膜厚度传感器、聚油口、油水分离柜及吸泵,所述机械臂固定安装于所述船身上,所述机械臂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油管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吸油管移动或转动,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吸油管上、并用于检测油膜的厚度,所述聚油口安装于所述吸油管的一端,所述吸泵的进口与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泵的出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柜连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进驱动件为螺旋桨推进器,两个所述螺旋桨推进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还包括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均与所述船身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固定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为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船身上,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固定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浮筒的侧壁上均开设有收纳槽,当所述挡油板转动至与对应的所述浮筒平行时,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收纳槽内。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为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对应的所述浮筒上,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对应的所述挡油板固定连接。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包括第一电导率检测件、第二电导率检测件、第三电导率检测件、第四电导率检测件、速度记录装置、时间记录装置以及信号处理终端,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浮筒的底部,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底板的前端口,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及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分别设置于所述聚油口的两个侧板上,所述速度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所述聚油口的移动速度,所述时间记录装置用于记录时间,所述信号处理终端与所述第一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二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三电导率检测件、所述第四电导率检测件、所述速度记录装置及所述时间记录装置均电连接。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船身的外壁上涂覆有第一疏油材料涂层。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浮筒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二疏油材料涂层。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挡油板的外壁上均涂覆有第三疏油材料涂层。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可通过第一转动驱动件改变船身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二转动驱动件使挡油板收拢或张开,从而使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和伏卧模式下自由切换,能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改变自身形态,在站立模式下,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所受阻力小,航行速度快,便于使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在伏卧模式下,便于提高变体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可收拢和展开的挡油板,使海上油层的收集更加高效;此外,油膜厚度分析传感器操作方便,可以直接安装在船体,打破了传统的检测油膜厚度的装置需要一个固定的浮标,可实时检测油膜的厚度,相较于传统的装置只能测得浮标处的厚度,能更好的为溢油回收船提供油膜信息,同时,该船基于智能吸口研发而成,与传统船舶相比,能够初步进行油水分离,大大减少溢油回收过程中,油水混合物中海水的比重,从而大幅度
提高溢油回收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一实施例在伏卧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省略吸油机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2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在站立模式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工作流程图;
[0031]图6是图1中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的吸油机构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

船身、2

浮筒、21

收纳槽、3

推进驱动件、4

第一转动驱动件、5

挡油板、6

第二转动驱动件、7

连接臂、8

吸油机构、81

吸油管、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包括船身、两个浮筒、两个推进驱动件、两个第一转动驱动件、两个挡油板、两个第二转动驱动件及吸油机构;两个所述浮筒分别铰接于所述船身的两侧;两个所述推进驱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均安装于所述船身上、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连接、以分别驱动对应的所述浮筒相对于所述船身转动;两个所述挡油板分别铰接于两个所述浮筒上;两个所述第二转动驱动件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油板连接、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挡油板转动;所述吸油机构包括吸油管、机械臂、油膜厚度传感器、聚油口、油水分离柜及吸泵,所述机械臂固定安装于所述船身上,所述机械臂的输出端与所述吸油管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吸油管移动或转动,所述油膜厚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吸油管上、并用于检测油膜的厚度,所述聚油口安装于所述吸油管的一端,所述吸泵的进口与所述吸油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吸泵的出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柜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驱动件为螺旋桨推进器,两个所述螺旋桨推进器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浮筒上、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浮筒沿所述船身的长度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连接臂,两个所述连接臂的一端均与所述船身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分别与两个所述浮筒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智能吸口的溢油回收变体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驱动件为第一转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船身上,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春辉刘晓鸿肖彤冯俊尧谢宇芳王森李行陈帅肖长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