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366155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为6.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兽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牦牛焦虫病在甘青川交界处流行,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牦牛焦虫病对幼龄牛的危害最为严重,以1~6月龄犊牛多发且病死率高,成年牛对本病的抵抗力相对较强。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与放牧区蜱虫的分布活动密切相关,蜱是牦牛感染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蜱叮咬牦牛机体皮肤时,虫体随其唾液进入体内,并由血液直至红细胞内寄生而致病。本病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温暖潮湿季节是蜱虫活动繁殖的最佳时期,也是该病多发时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
[0003]发病牦牛体温升高达40.5℃~41℃,呈稽留热,精神状态恶化,食欲减退或不采食,反刍减少或停止,呼吸急促,多卧少立,肌肉震颤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症状,粪便稀软且混有血丝,可视黏膜充血,结膜苍白、黄染,机体逐渐消瘦。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发展,发病牦牛还会出现严重的血尿和贫血症状,卧地不起、四肢僵硬,最终衰竭而死亡。
[0004]治疗该病主要采用化药青蒿琥酯、蒿甲醚、三氮脒、硫酸喹啉脲、焦虫净等药物治疗,中药采用青蒿、常山、槟榔、苦楝子等中药方剂治疗,并辅以对症治疗等手段治疗。近年春秋季节牛羊焦虫病在甘肃甘南牧区、青海牧区发病较高,现有药物不能满足养殖业的需求,因此新型焦虫药物的研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本专利技术发现6.7

二羟基香豆素(俗称“七叶亭”)能够较好的治疗牦牛焦虫病,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药物。本专利技术还提供相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为6.7

二羟基香豆素。
[0007]作为优选,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0008]作为优选,所述药物的剂型为注射剂。
[0009]作为优选,所述药物的使用方法为:静脉注射,一次0.8g,一日两次。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是将6.7

二羟基香豆素和助溶剂溶于无水乙醇中,加热回流4小时,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无水乙醇,收集沉淀。
[0011]作为优选,所述助溶剂为葡甲胺。
[0012]作为优选,所述6.7

二羟基香豆素和葡甲胺的摩尔比为1:1。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上述药物在制备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6.7

二羟基香豆素在制备治疗牦牛焦虫病药物中的应用。
[0015]本专利技术的药物对牦牛焦虫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达81.8%,优于现有药物
三氮脒,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提高了牦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6.7

二羟基香豆素购自成都科汇博科技有限公司。
[0017]本专利技术的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的制备方法为:
[0018]将6.7

二羟基香豆素与助溶剂溶于无水乙醇中,加热回流4小时,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无水乙醇,从而将沉淀挥净乙醇,收集反应产物,即沉淀,粉碎,分装,0.8g/瓶。
[0019]所述助溶剂可以为葡甲胺。
[0020]所述6.7

二羟基香豆素与葡甲胺可以等摩尔混合。
[0021]实施例1
[0022]本专利技术的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注射剂)的制备方法为:
[0023]将6.7

二羟基香豆素与葡甲胺等摩尔溶于无水乙醇中,加热回流4小时,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无水乙醇,收集反应产物,即沉淀,粉碎,用西林瓶分装,0.8g/瓶,得到注射剂。
[0024]使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即可。
[0025]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的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的毒理试验
[0026]一、试验动物
[0027]昆明种小鼠(普通级)120只,体重18

22g,雌雄各半。给药前将其适应饲养10天,在清洁、安静的环境下,每日定量喂食,自由饮水。
[0028]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及结果
[0029]试验小鼠经口给药,半数致死量LD
50
为2456mg/kg。
[0030]实施例3
[0031]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扎窝村,对43只患焦虫病牦牛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本专利技术的药物对治疗牦牛焦虫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效果优于三氮脒。
[0032]本专利技术的药物的临床试验:
[0033]1、材料与方法:
[0034]1.1供试药物:
[003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药物。
[0036]1.2试验动物及分组:
[0037]选择具有以下症状的患病牦牛纳入治疗试验:体温40.5℃~41℃,精神状态不佳,食欲减退或不采食,反刍减少或停止,呼吸急促,采集发病牦牛耳尖静脉血作涂片,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观察到紫蓝色梨形或月牙形虫体,红细胞染虫率高达4%以上。将病牦牛分为两组,实验组22只,用6.7

二羟基香豆素治疗,对照组21只,采用三氮脒治疗。
[0038]1.3用法用量:
[0039]将本专利技术的6.7

二羟基香豆素制成的注射剂,加注射用水2ml溶解,静脉注射,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0.8g(0.8g和5mg均指原药重量),连用三天。对照组将三氮脒用注射用水稀释成重量百分比浓度为5%,按牦牛每公斤体重5mg进行三氮脒的注射,每日一次,连用三天。
[0040]1.4治愈标准判定:
[0041]病牦牛体温降至正常,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及反刍恢复正常、呼吸正常,采血作涂片,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红细胞染虫率降至1%以下为治愈。
[0042]2、结果:
[0043]实验组共收治自然患病的牦牛焦虫病例22例,死亡3例,1例症状没有改观,其余治疗3天后,病牦牛体温降至正常,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及反刍恢复正常、呼吸正常,采血作涂片,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红细胞染虫率降至1%以下,达到治愈标准,治愈率为81.8%。
[0044]对照组共收治自然感染的牦牛焦虫病21例,死亡7例,其余经治疗3天后,病牦牛体温降至正常,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及反刍恢复正常、呼吸正常,采血作涂片,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红细胞染虫率降至1%以下,达到治愈标准,治愈率为66.7%。
[0045]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7

二羟基香豆素制备的药物对牦牛焦虫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优于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牦牛焦虫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为6.7

二羟基香豆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剂型为注射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使用方法为:静脉注射,一次0.8g,一日两次。5.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6.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小楼尚小飞代丽霞汪晓斌王瑜潘虎张继瑜李芸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