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总开关以及新能源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934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总开关以及新能源车辆,涉及汽车电器领域,用以方便地实现应急取电。电源总开关包括壳体组件、极柱组件、触片总成以及取电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安装腔。极柱组件包括分开布置的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第一极柱安装于壳体组件,且部分位于安装腔中;第二极柱也安装于壳体组件,且部分位于安装腔中。触片总成可移动地安装于安装腔内,触片总成具有电连接位置和分离位置。取电组件包括正极取电部以及负极取电部;正极取电部的一端位于安装腔内部,另一端位于安装腔外部;正极取电部与第二极柱电连接;负极取电部的中部位于安装腔内部,负极取电部的两端位于安装腔外部。上述方案可以方便地取电。上述方案可以方便地取电。上述方案可以方便地取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总开关以及新能源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总开关以及新能源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工程车辆也开始使用可充电电池。随着车辆排放升级,后处理装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业内追求超长续航能力,油箱体积也越来越大,车辆两侧蓄电池的布置空间被挤占,蓄电池只能采用后置布置。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当蓄电池故障或亏电时,车箱或挂车挡住蓄电池,无法直接外接电源起动车辆,此时则需要在车辆外侧布置正负极取电接口,用于车辆应急起动。目前的车辆均采用电源总开关和应急取电接口分开布置,由于车辆空间本身非常小,所以布置难度大,布置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源总开关以及新能源车辆,用以方便地实现应急取电。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总开关,包括:
[0006]壳体组件,具有安装腔;
[0007]极柱组件,包括分开布置的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且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二极柱也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且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中;
[0008]触片总成,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触片总成具有电连接位置和分离位置;其中,当所述触片总成处于电连接位置,所述触片总成与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极柱均电连接,以导通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当所述触片总成处于分离位置,所述触片总成与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极柱均分离,以断开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以及
[0009]取电组件,包括正极取电部以及负极取电部;所述正极取电部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内部,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外部;所述正极取电部与所述第二极柱电连接;所述负极取电部的中部位于所述安装腔内部,所述负极取电部的两端位于所述安装腔外部。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总开关还包括:
[0011]驱动机构,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触片总成固定连接,以带动所述触片总成在所述电连接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切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0013]手柄,通过螺纹连接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且部分伸入所述安装腔中;
[0014]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另一端抵顶所述触片总成;以及
[0015]第二弹簧,位于所述触片总成远离所述第一弹簧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连接或者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顶所述触片总成。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
[0017]旋钮,位于所述手柄和所述第一弹簧之间,所述旋钮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以及
[0018]旋轴,位于所述旋钮和所述第一弹簧之间,且所述旋轴与所述第一弹簧抵接或者固定连接;所述旋轴设置有凹槽,所述旋钮与所述凹槽的内壁和底壁均贴合,所述底壁被构造为斜面;其中,所述旋钮沿着所述旋轴的内壁转动,会推动所述旋轴沿着自身周向方向移动。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钮包括:
[0020]固定部,包括固定柱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柱两侧的固定块;所述固定柱与各个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还与所述手柄固定连接;以及
[0021]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包括支撑柱以及位于所述支撑柱周向的卡合块;所述卡合块位于所述凹槽中,且能够沿着所述凹槽的侧壁转动;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支撑柱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旋轴的凹槽与所述卡合部一一对应地设置。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轴的凹槽内壁还设置有限位凸台,以限制所述旋钮相对于所述旋轴的转动角度。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轴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中,以对所述旋轴沿着自身轴线方向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第一导向槽沿着所述旋轴的外壁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导向块玉所述第一导向槽一一对应。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0027]第一壳体;以及
[0028]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成安装腔;
[0029]其中,所述正极取电部从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伸出所述安装腔,所述负极取电部从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和另一侧均伸出所述安装腔;所述极柱组件从所述壳体组件的另一侧伸出所述安装腔。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0031]隔离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被所述隔离部分隔开。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负极取电部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另一侧外部的部分与所述取电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另一侧外部的部分是错开的。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总开关还包括:
[0034]绝缘套组件,所述正极取电部和所述负极取电部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的一侧部分均可拆卸地套设有所述绝缘套组件。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套组件包括:
[0036]套接部,可滑移地套设于所述手柄的外侧,所述套接部包括第一伸出端第一伸出端和第二伸出端第二伸出端;
[0037]第一绝缘套,固定于所述第一伸出端第一伸出端;以及
[0038]第二绝缘套,固定于所述第二伸出端第二伸出端;
[0039]其中,所述套接部带着所述第一绝缘套和所述第二绝缘套沿着所述手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绝缘套在套住所述正极取电部以及离开所述正极取电部之间切换、所述第二
绝缘套套住所述负极取电部以及离开所述负极取电部之间切换。
[00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手柄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套接部的外壁对应设置有第二导向块;当所述绝缘套组件位于套住所述正极取电部和所述负极取电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导向块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中;当所述绝缘套组件未位于套住所述正极取电部和所述负极取电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导向块与所述第二导向槽错开。
[00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采用绝缘材质。
[004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总开关还包括:
[0043]电连接片,位于所述安装腔内部,所述正极取电部包括主体和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主体的表面;所述电连接片夹设于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电连接片的边缘于所述第二极柱电连接。
[00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取电部和所述负极取电部的尺寸大小不同,和/或,所述正极取电部和所述负极取电部的形状不同。
[004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能源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电源总开关。
[0046]在一些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辆还包括:
[0047]车架,所述电源总开关的负极取电部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具有安装腔(11);极柱组件(2),包括分开布置的第一极柱(21)和第二极柱(22);所述第一极柱(21)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1),且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11)中;所述第二极柱(22)也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1),且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11)中;触片总成(3),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1)内,所述触片总成(3)具有电连接位置和分离位置;其中,当所述触片总成(3)处于电连接位置,所述触片总成(3)与所述第一极柱(21)、所述第二极柱(22)均电连接,以导通所述第一极柱(21)和所述第二极柱(22);当所述触片总成(3)处于分离位置,所述触片总成(3)与所述第一极柱(21)、所述第二极柱(22)均分离,以断开所述第一极柱(21)和所述第二极柱(22);以及取电组件(4),包括正极取电部(41)以及负极取电部(42);所述正极取电部(41)的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11)内部,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腔(11)外部;所述正极取电部(41)与所述第二极柱(22)电连接;所述负极取电部(42)的中部位于所述安装腔(11)内部,所述负极取电部(42)的两端均位于所述安装腔(11)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5),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1);所述驱动机构(5)与所述触片总成(3)固定连接,以带动所述触片总成(3)在所述电连接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切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包括:手柄(51),通过螺纹连接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1),且部分伸入所述安装腔(11)中;第一弹簧(52),一端与所述手柄(51)固定连接,另一端抵顶所述触片总成(3);以及第二弹簧(53),位于所述触片总成(3)远离所述第一弹簧(52)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53)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1)的内壁连接或者抵接,所述第二弹簧(53)的另一端抵顶所述触片总成(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还包括:旋钮(54),位于所述手柄(51)和所述第一弹簧(52)之间,所述旋钮(54)与所述手柄(51)固定连接;以及旋轴(55),位于所述旋钮(54)和所述第一弹簧(52)之间,且所述旋轴(55)与所述第一弹簧(52)抵接或者固定连接;所述旋轴(55)设置有凹槽(551),所述旋钮(54)与所述凹槽(551)的内壁和底壁均贴合,所述底壁被构造为斜面;其中,所述旋钮(54)沿着所述旋轴(55)的内壁转动,会推动所述旋轴(55)沿着自身周向方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54)包括:固定部(541),包括固定柱(541a)以及位于所述固定柱(541a)两侧的固定块(541b);所述固定柱(541a)与各个所述固定块(541b)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541a)还与所述手柄(51)固定连接;以及卡合部(542),包括支撑柱(542a)以及位于所述支撑柱(542a)周向的卡合块(542b);所述卡合块(542b)位于所述旋轴(55)的凹槽(551)中,且能够沿着所述凹槽(551)的侧壁转动;所述支撑柱(542a)与所述固定部(541)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5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卡合部(542)相对于所述支撑柱(542a)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旋轴(55)的凹槽
(551)与所述卡合部(542)一一对应地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轴(55)的凹槽(551)内壁还设置有限位凸台(551a),以限制所述旋钮(54)相对于所述旋轴(55)的转动角度。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轴(55)的外壁设置有第一导向槽(552),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向块(12);所述第一导向块(12)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槽(552)中,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钊许丰王传义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