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0994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缺氧池、第一厌氧池、第一好氧池和沉淀池,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缓冲池,第一厌氧池、缓冲池和第一好氧池依次连通设置;以及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器,第一曝气器设置在缓冲池内,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较差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是A2/O工艺及其改良工艺为主,A2/O工艺中包括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组成的生化池和二沉池。目前,厌氧段和缺氧段的除磷脱氮效果不佳,好氧段有机负荷较大,导致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较差。
[0003]此外,污水处理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0004]污泥容易膨胀;
[0005]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组成的生化池和二沉池分开设计建设,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多,呈分散式布置,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
[0006]传统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污泥回流、硝化液回流均采用潜污泵回流,且管道距离长、弯头多,水头损失大,这不仅能耗高,还经常出现堵塞现象,后期维护非常繁琐;
[0007]很多污水处理工艺采用MBR膜过滤,MBR膜过滤占地面积小,出水标准高,可以作为优质的再生水予以回用。但是MBR膜能耗高,膜易受到污染,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更换,运行受外界影响因素多,成本较高,运行维护管理要求专业性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较差的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缺氧池、第一厌氧池、第一好氧池和沉淀池,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缓冲池,第一厌氧池、缓冲池和第一好氧池依次连通设置;以及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器,第一曝气器设置在缓冲池内,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
[0010]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曝气风机;第一曝气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一控制阀,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曝气风机连接,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曝气器连接;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连接管上。
[0011]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曝气装置,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曝气器、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控制阀,第二曝气器设置在第一好氧池内;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二曝气器连接,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曝气风机连接;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连接管上。
[0012]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絮凝池,第一好氧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依次连通设置;管道混合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第三连接端位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之间,第一连接端与絮凝池连接且相连通,第二连接端与沉淀池连接且相连通;以及加药装置,与第三连接端连接且相连通。
[0013]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搅拌机,第一搅拌机的搅拌部设置在第一厌氧池内;和/或第一厌氧池的侧壁具有弧形导流面。
[0014]进一步地,第一厌氧池的至少部分侧壁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朝向第一厌氧池的中部凸出设置。
[0015]进一步地,第一缺氧池、第一厌氧池、缓冲池、第一好氧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依次连通设置;其中,第一缺氧池、第一厌氧池、缓冲池、第一好氧池、絮凝池环绕沉淀池设置,第一缺氧池、第一厌氧池、缓冲池、第一好氧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中的两两相邻设置的池体共用至少部分池壁。
[0016]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备间,设置在絮凝池和第一缺氧池之间,设备间绕沉淀池设置,设备间、絮凝池、第一缺氧池和沉淀池中的两两相邻设置的池体共用至少部分池壁;其中,加药装置的至少部分和管道混合器的至少部分设置在设备间内。
[0017]进一步地,第一缺氧池内设置有MBBR填料;和/或缓冲池内设置有MBBR填料;和/或第一好氧池内设置有MBBR填料;和/或第一厌氧池内设置有弹性立体填料。
[0018]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布水器;以及配水管,配水管的第一端与布水器相连通,配水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缺氧池的底部相连通;其中,布水器为脉冲布水器。
[0019]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在第一厌氧池和第一好氧池之间设置有缓冲池,缓冲池,以使由第一厌氧池流出的污水流经缓冲池后进入第一好氧池;缓冲池内还设置有第一曝气器,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以通过调节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使缓冲池切换为第二缺氧池、或者第二厌氧池、或者第二好氧池。即该污水处理系统的缓冲池可根据工艺需要切换为缺氧池加强脱氮效果、切换为厌氧池加强除磷效果、切换为好氧池,降低好氧池有机负荷,进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第一缺氧池;20、第一厌氧池;30、第一好氧池;40、沉淀池;50、缓冲池;60、曝气风机;70、絮凝池;90、加药装置;110、设备间;120、布水器;130、污泥回流气提装置;140、混合液回流气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5]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
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请参考图1,包括第一缺氧池10、第一厌氧池20、第一好氧池30和沉淀池40,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缓冲池50,第一厌氧池20、缓冲池50和第一好氧池30依次连通设置;以及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器,第一曝气器设置在缓冲池50内,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
[0028]本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在第一厌氧池20和第一好氧池30之间设置有缓冲池50,缓冲池50,以使由第一厌氧池20流出的污水流经缓冲池50后进入第一好氧池30;缓冲池50内还设置有第一曝气器,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以通过调节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使缓冲池50切换为第二缺氧池、或者第二厌氧池、或者第二好氧池。即该污水处理系统的缓冲池50可根据工艺需要切换为缺氧池加强脱氮效果、切换为厌氧池加强除磷效果、切换为好氧池,降低好氧池有机负荷,进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能力。
[0029]具体地,该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处理污染物为,COD、BOD、SS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和磷。其中,COD为化学需氧量,BOD为生化需氧量,SS为悬浮固体或悬浮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第一缺氧池(10)、第一厌氧池(20)、第一好氧池(30)和沉淀池(40),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缓冲池(50),所述第一厌氧池(20)、所述缓冲池(50)和所述第一好氧池(30)依次连通设置;以及第一曝气装置,包括第一曝气器,所述第一曝气器设置在所述缓冲池(50)内,所述第一曝气器的曝气量可调节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曝气风机(60);所述第一曝气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曝气风机(6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曝气器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二曝气装置包括第二曝气器、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曝气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好氧池(30)内;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曝气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曝气风机(60)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絮凝池(70),所述第一好氧池(30)、所述絮凝池(70)和所述沉淀池(40)依次连通设置;管道混合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絮凝池(70)连接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沉淀池(40)连接且相连通;以及加药装置(90),与所述第三连接端连接且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搅拌机,所述第一搅拌机的搅拌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厌氧池(20)内;和/或所述第一厌氧池(20)的侧壁具有弧形导流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学权杨彬刘浪常亮李强宋建超李文毅
申请(专利权)人:杰瑞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