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785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减震器,包括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一减震管,所述第二固定柱顶部设置有第二减震管,所述第二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一减震腔,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与第二减震管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三减震管,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壁开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二减震管外壁上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条,所述第三减震管底部与第二固定柱顶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利用第二减震管、第三减震管及第二弹簧构成第一级减震,第一减震管、第一弹簧及第二减震管构成第二级减震,第一减震腔及活塞构成第三级减震,从而实现三级缓冲,提高了减震效果。减震效果。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减震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
,具体涉及电动车减震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型式与种类很多,使用场合各不相同。为保证它的良好的使用性能,在结构上,电动车必须装备减震器。减震器是电动车悬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动车骑行的舒适度与安全性。目前,电动车减震器有很多种,其中,减震效果好的(如气弹簧)减震器成本较高,而成本较低的减震器(如依靠单一弹簧实现减震的减震器)则减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高减震效果的电动车减震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电动车减震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一减震管,所述第二固定柱顶部设置有第二减震管,所述第二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一减震腔,所述第二固定柱底部进入减震腔内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与第二减震管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减震管位于第一弹簧内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三减震管,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一减震管及第一弹簧均位于第二减震腔内,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壁开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二减震管外壁上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条,所述第二减震管顶部通过滑条与滑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三减震腔内,所述第三减震管底部与第二固定柱顶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减震管及滑条位于第二弹簧内。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大小结构相同。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柱顶部及第二固定柱底部均固定设置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开设有连接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管底部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外径与第一减震腔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二减震管顶部设置有挡环,所述挡环的内径与第一减震管的外径相同。
[0009]进一步的,所述滑槽有四个,四个所述滑槽沿第三减震管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三减震管的内壁上,所述滑条有四个,四个所述滑条沿第二减震管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二减震管的外壁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及滑条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车减震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利用第二减震管、第三减震管及第二弹簧构成第一级减震,利用第一减震管、第一弹簧及第二减震管构成第二级减震,同时利用第一减震腔及活塞构成第三级减震,从而实现三级缓冲,提高了减震效果。
[0013]2、本技术利用滑条及滑槽的配合,能够保证第二减震管沿竖直方向移动,而不会不发生偏移或转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第二减震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标注说明:1.第一固定柱,2.第二固定柱,3.第一减震管,4.第二减震管,5.第一减震腔,6.第一弹簧,7.第三减震管,8.第二减震腔,9.滑槽,10.滑条,11.第二弹簧,12.连接耳,13.活塞,14.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技术。
[0018]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电动车减震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固定柱1和第二固定柱2,所述第一固定柱1与第二固定柱2大小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柱1顶部及第二固定柱2底部均固定设置有连接耳12,所述连接耳12上开设有连接孔,使用时,本技术的电动车减震器通过连接耳12的连接孔安装在电动车上,连接耳12与第一固定柱1之间及连接耳12与第二固定柱2之间均可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
[0019]所述第一固定柱1底部设置有第一减震管3,所述第二固定柱2顶部设置有第二减震管4,所述第二减震管4内开设有第一减震腔5,所述第二固定柱2底部进入减震腔内部,所述第一固定柱1底部与第二减震管4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减震管3位于第一弹簧6内部,第一减震管3、第一弹簧6及第二减震管4构成了本技术的第二级减震,具体的,第一减震管3与第一固定柱1之间及第二减震管4与第二固定柱2之间分别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弹簧6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固定柱1底部及第二减震弹簧顶部,当电动车受到颠簸时,外力通过轮胎传递到第二固定柱2上,第二固定柱2受外力挤压安装在其顶部的第二减震管4,第二减震管4向上移动,移动过程中挤压安装在第一减震管3外侧的第一弹簧6,达到减震效果;所述第一减震管3底部设置有活塞13,所述活塞13的外径与第一减震腔5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二减震管4顶部设置有挡环14,所述挡环14的内径与第一减震管3的外径相同;在第一弹簧6收缩的同时第一减震管3向下移动,带动活塞13向下移动,挤压第一减震腔5内的空气,达到第三级减震效果,活塞1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减震管3底部,挡环14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减震管4顶部,由于活塞13外径与第一减震腔5内径相同,挡环14的内径与第一减震管3的外径相同,而第一减震管3底部位于第一减震腔5内,因此,挡环14的内径(即第一减震管3的外径)小于活塞13外径(即第一减震腔5的内径),故而利用挡环14,能够对活塞1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电动车在遇到颠簸时,第一减震管3从第二减震管4内部冲出。
[0020]所述第一固定柱1底部设置有第三减震管7,所述第三减震管7内开设有第二减震腔8,所述第一减震管3及第一弹簧6均位于第二减震腔8内,所述第三减震管7内壁开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槽9,所述第二减震管4外壁上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条10,所述第二减震管4顶部通过滑条10与滑槽9的配合安装在第三减震腔内,所述第三减震管7底部与第二固定柱2
顶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1,所述第二减震管4及滑条10位于第二弹簧11内,所述滑槽9有四个,四个所述滑槽9沿第三减震管7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三减震管7的内壁上,所述滑条10有四个,四个所述滑条10沿第二减震管4的周向均匀设置在第二减震管4的外壁上,所述滑槽9及滑条10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第二减震管4、第三减震管7及第二弹簧11构成了本技术的第一级减震,具体的,当电动车受到颠簸时,外力通过轮胎传递到第二固定柱2上,第二固定柱2受外力挤压安装在其顶部的第二减震管4,第二减震管4依靠滑条10与第三滑槽9的滑槽9的配合,向第三减震管7内移动,移动过程中挤压安装在第二减震管4外侧的第二弹簧11,达到减震效果,滑条10及滑槽9的配合,能够保证第二减震管4沿竖直方向移动,而不会不发生偏移或转动。
[0021]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技术包括上述说明书的
技术实现思路
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车减震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一减震管,所述第二固定柱顶部设置有第二减震管,所述第二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一减震腔,所述第二固定柱底部进入减震腔内部,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与第二减震管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减震管位于第一弹簧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柱底部设置有第三减震管,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开设有第二减震腔,所述第一减震管及第一弹簧均位于第二减震腔内,所述第三减震管内壁开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槽,所述第二减震管外壁上设有沿竖直方向的滑条,所述第二减震管顶部通过滑条与滑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三减震腔内,所述第三减震管底部与第二固定柱顶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减震管及滑条位于第二弹簧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踏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