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形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706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形镜,包括: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至少其中一部分部位是由具有强磁性的部件构成的反射镜,和通过磁力切换上述反射镜的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的切换装置,其中,上述切换装置具有永久磁铁和可动装置,所述可动装置使该永久磁铁在对上述反射镜发生磁力作用的第1位置和较该第1位置更偏离上述具有强磁性的部件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可变形镜,能够修正透光层的厚度差异引起的球面像差,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向光记录再生介质记录/再生信息的光学头,特别是有关用于修正随着具有双记录层的光记录再生介质的透光层的厚度变化的球面像差的光学头用的可变形镜、使用了该可变形镜的光学头和光记录再生装置。
技术介绍
在保存影像信息、声音信息以及计算机用数据等的过程中广泛使用只读光盘、相变光盘、磁光盘等光记录再生介质。近年来,特别是用光记录再生介质替代录像带作为影像记录介质、进而用作高精度视频影像的记录介质后,对这些信息记录介质在高记录密度化和大容量化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此外,随着记录密度的提高,小尺寸光盘也渐渐可用于摄像机等的便携用途,这样就要求光学头还要实现小型化、低耗电化和低成本化以便装载在便携设备中。 为提高这些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密度,可以在增大光学头上装载的物镜数值孔径NA、缩短光源的光的波长λ、减小物镜聚光的光点直径的同时,设置多个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层。 举例来说,CD(compact disc)的物镜数值孔径NA为0.45,光源发射的光的波长为780nm,与此相对,记录密度更高、容量更大的DVD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则为0.6,光源发射的光的波长为650nm。 例如,由于相对光盘光轴的倾斜而引起的像差随激光波长的缩短而增大,使用发射较短波长光的光源时,为得到理想的光点,减小透光层的厚度对抵消像差很有效。因此,CD的透光层厚度为1.2mm,与此相对DVD的透光层厚度为0.6mm。 另外,对于再生专用DVD,设有两个记录层使1张光盘的容量加倍的双层光盘正在实用化。 在这种双层光盘中,为防止层间串扰,两记录层间留有0.055mm的间隔。一般而言,透光层的厚度变化后,聚光的光会产生球面像差,导致光点劣化,然而在这种双层光盘中,由于各记录层的透光层厚度例如为0.6mm和0.545mm,两者之差被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因此产生的球面像差可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目前,为了进一步实现高密度化,正在考虑使用物镜数值孔径NA为0.85、光波长为405nm、透光层厚度为0.1mm级别的产品。这样的光盘如采用双层结构,由于双层间需留有0.025mm左右的间隔,例如两记录层的透光层厚度分别为0.1mm和0.075mm,这样的透光层厚度差异所引起的球面像差已经超过了允许范围。 为此,业内提出了多种用于修正由透光层的厚度差异引起的球面像差的方法。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9-152505号中公开了一种利用静电力等使施加了张力的薄膜镜变形以修正球面像差的方法。 此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59893号中公开了一种通过移动配设在光源与物镜间的准直透镜,改变射入物镜的平行光的扩散角度,以改变物镜入射侧的NA、修正球面像差的方法。 但这些现有的方法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采用使薄膜镜变形的结构,将镜的初始状态制成理想的平面是非常困难的且成本高昂。其次,若为了确保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也能保持平面性而给薄膜镜施加相当大的初始张力,则需要非常大的静电力才能使镜变形,必须通过高压驱动。 此外,为了让薄膜镜维持在变形状态则需要不断施加电压,由于耗电量很大,因此不适用于对两个记录层切换球面像差的修正量之类的用途。 另一方面,采用移动准直透镜的结构,光学系统的光路上必须留有配置镜片的移动跨度、引导结构、驱动传动器(actuator)等的空间,光学头无法小型化。 此外,由于准直透镜不能设置在紧靠物镜的地方,如果采用移动准直透镜来改变平行光的扩散角度的结构的话,激光束的利用效率及RIM强度(令入射瞳的强度的MAX点为100%时的瞳的边缘的强度比)会随着与物镜的距离的变化而大幅变化,因而光学系统的设计变得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可对双记录层根据透光层的厚度差异切换球面像差的具有简单的结构的可变形镜,并且还提供一种可用于便携设备的小型、低耗电、低成本的光学头及光记录再生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变形镜包括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且至少其中的一部分部位是由强磁性部件构成的反射镜和通过磁力切换上述反射镜的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的切换装置,其中,上述切换装置具有硬质磁性部件和对该硬质磁性部件进行磁化和消磁的磁化部件。 并且以通过用上述磁化线圈磁化上述硬质磁性部件,吸引上述反射镜中的强磁性部件使上述反射镜呈上述变形状态,通过用上述磁化线圈为上述硬质磁性部件消磁,使上述反射镜恢复为上述非变形状态为更加理想。 而且,上述磁化部件亦可为包含轭、磁化线圈和副线圈的结构。 而且还可以将上述副线圈及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反射镜的背面及其侧部。 而且,本专利技术所供给的可变形镜还可以是包括具有反射激光的反射面并且其中至少一部分部位是由强磁性部件构成的反射镜和通过磁力切换上述反射镜的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的切换装置的结构,其中,上述切换装置也可由永久磁铁和使该永久磁铁在对上述反射镜发生磁力作用的第1位置和较之该第1位置更偏离上述强磁性部件的第2位置间移动的可动装置构成。 而且,上述可动装置还可以是通过将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上述永久磁铁移至上述第1位置,吸引上述强磁性部件使上述反射镜呈上述变形状态,通过将位于上述第1位置的上述永久磁铁移至上述第2位置,使上述反射镜恢复为上述非变形状态的结构。 而且,上述可动装置还可以是由支撑上述永久磁铁的可动部、可转动地支撑该可动部的固定部以及驱动上述可动部在上述第1位置及第2位置间转动的驱动部构成的结构。 而且,上述驱动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上述反射镜的侧部。 而且,上述驱动部也可以是包含吸引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永久磁铁的轭、安装在该轭上的驱动线圈和驱动磁铁的结构。 而且,还可以使用玻璃板作为上述反射镜的基材,并在该基材上至少部分地设置上述强磁性部件。 另外,上述反射镜亦可使用具有强磁性的板材作为基材。 而且,还可以采用以上述强磁性部件和上述轭共同构成磁路的一部分的结构。 而且,上述反射面以由形成于上述基材表面的反射涂层的结构为宜。 而且,上述反射涂层也可以由绝缘性的多层膜构成。 而且,亦可在上述基材的两面分别涂敷上述反射涂层。 另外,亦可在上述基材的一面涂敷上述反射涂层,在上述基材的另一面涂敷与上述反射涂层具有同等热膨胀率的反面膜(counter coat)。 而且,上述强磁性部件亦可由硬质磁性体构成。 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可变形镜还可以包含基座和由上述基座支撑的支持部件,其中,上述反射镜由上述支持部件弹性地支撑,上述切换装置被装入上述基座。 而且还可以是上述基座上设有凹向上述反射镜变形方向的凹陷部,上述反射镜受支持以便罩住上述基座的凹陷部,且在上述切换装置的作用下变形时与上述凹陷部接触,以保持其变形状态的结构。 而且还以上述反射镜约呈椭圆形,上述基座的凹陷部以制成与上述反射镜形状对应的大致椭圆形为宜。 而且,上述支持部件也可以借助弹力将上述反射镜压向上述基座。 而且,上述支持部件宜还可以由组装于上述基座中的基部、从该基部延伸出来的簧片部、以及连接该簧片部并压紧上述反射镜的压紧框部构成。 而且,上述支持部件亦可由弹性粘合剂构成。 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将光聚光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光学头,亦可为包括将光聚光到上述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物镜致动装置和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可变形镜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形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至少其中一部分部位是由具有强磁性的部件构成的反射镜,和通过磁力切换上述反射镜的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的切换装置,其中,上述切换装置具有永久磁铁和可动装置,所述可动装置使该永久磁铁在对上 述反射镜发生磁力作用的第1位置和较该第1位置更偏离上述具有强磁性的部件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11-6 2003-3768571.一种可变形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反射光的反射面、至少其中一部分部位是由具有强磁性的部件构成的反射镜,和通过磁力切换上述反射镜的变形状态和非变形状态的切换装置,其中,上述切换装置具有永久磁铁和可动装置,所述可动装置使该永久磁铁在对上述反射镜发生磁力作用的第1位置和较该第1位置更偏离上述具有强磁性的部件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装置,通过将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上述永久磁铁移至上述第1位置,吸引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塚章虫鹿由浩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