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以及包含其的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3918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1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包括隔振部件与控制部件;其中隔振部件包括驱动构件和可动构件,可动构件套设于车轮支架上,位于车轮的轮毂内侧;驱动构件设置在可动构件外侧、与可动构件抵接;控制部件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传感器布设在轮毂上获取振动参数,并反馈振动参数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振动参数控制驱动构件驱动可动构件移动。遇到颠簸路面车轮产生振动后,安装在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与车轮之间的隔振部件实时调整姿态,使车轮振动不传递至转向节,避免车身振动,则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将始终保持稳定状态,有利于提升驾乘的舒适性。适性。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以及包含其的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以及包含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因为路面不平整,引起汽车车轮振动,并通过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传递到前、后悬架的连杆结构、弹簧及减震器,最终传递到车身,引起车身板件振动,进而产生辐射噪声。同时通过方向盘及座椅,将振动直接传递至驾驶员及乘员,影响驾乘舒适性。
[0003]传统的汽车NVH性能优化中,以提升减震器性能改善悬架系统减振、以及提高悬架衬套隔振率改善隔振性能为主要手段,降低从路面传来的振动激励,减小振动,改善路噪。为提升在道路行驶过程中汽车NVH性能,已有主动悬架等新型技术,用于部分高端车型。主动悬架通过可变阻尼及刚度的减震器和弹簧,减小车身振动。衬套部分通过优化结构形式及材料,提高隔振率,降低传至车身的振动。对于已传递至车身的振动,通过局部结构修改、敷设阻尼层、附加质量等控制板件的振动,降低辐射噪声,以改善车内的NVH特性。
[0004]从振动传递路径来看,以上技术均为降低已从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传递到悬架的振动。衰减从路面传递到车轮,接着传递到转向节,并进一步传递至悬架连杆机构、副车架、减震器及弹簧等,最终传递至车身的振动激励,传递到前、后悬架的振动将产生多条振动传递路径(包括连杆、减震器、弹簧等)及多个振动激励点,从转向节到车身振动传递路径及振动激励点太多,不便于控制整车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板件振动,进而产生辐射噪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轮安装总成的隔振装置,遇到颠簸路面车轮产生振动后,安装在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与车轮之间的隔振部件实时调整姿态,使车轮振动不传递至转向节,避免车身振动,则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将始终保持稳定状态,有利于提升驾乘的舒适性。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包括隔振部件与控制部件;其中隔振部件包括驱动构件和可动构件,可动构件套设于车轮支架上,位于车轮的轮毂内侧;驱动构件设置在可动构件外侧、与可动构件抵接;控制部件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传感器布设在轮毂上获取振动参数,并反馈振动参数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振动参数控制驱动构件驱动可动构件移动。
[0007]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汽车车轮轮毂与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之间安装隔振装置,并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轮振动参数,并通过控制器输出电压驱动各隔振装置的驱动构件快速响应,实时调整车身姿态,使车轮振动不传递至转向节,车身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不因路面凹凸不平而发生振动,避免车轮振动传递至车身及集成在其上的子系统,使车身始终保持稳定状态,避免车身振动、产生路噪,提升驾乘的舒适性。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
装置,驱动构件包括压电驱动器,压电驱动器沿着的自身电场膨胀方向驱动可动构件移动。
[0009]采用上述方案,压电驱动器可以实现快速和精确的移动,使可动构件到达所需位置。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压电驱动器设置于竖直平面内;并且,可动构件为套设于车轮支架上的滑块,且压电驱动器包括4个,4个压电驱动器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成对设置,每个压电驱动器分别与滑块的对应端侧抵接。
[0011]采用上述方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该车轮安装总成的隔振装置主要作用为避免车身振动,降低路噪,同时也可以改善汽车操控稳定性。通过4个压电驱动器的配合可以实现在竖直平面内各个方向的减振。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压电驱动器与滑块抵接的一侧设置有限制滑块沿垂直于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的限位部。
[0013]采用上述方案,可以防止滑块沿垂直于竖直平面的方向滑移,避免滑块沿汽车宽度方向滑出或出现抖动。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隔振部件还包括壳体,滑块与压电驱动器收容于壳体内;其中壳体包括框体,框体围绕形成容纳空间,且框体与车轮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并且滑块位于容纳空间内,每个压电驱动器的一端与滑块的对应端侧抵接,另一端与壳体的内周壁抵接。
[0015]采用上述方案,壳体起到保护和固定的作用,其中框体主要用于固定相关隔振零件。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壳体还包括两个盖体,两个盖体分别位于所述框体沿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
[0017]采用上述方案,两个盖体分别位于框体沿汽车宽度方向的两侧主要用作护板,保护内部零件结构,防止外部污染。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滑块与轮毂的轮毂轴承可拆卸地连接。
[0019]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加强固定防止滑块与轮毂的轮毂轴承相对移动,同时方便安装和维修。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振动参数包括车轮的振幅、振动方向、以及振动频率。
[0021]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准确控制驱动构件对来自相应方向的振动予以合理适度的缓冲。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控制器为整车电子控制单元,整车电子控制单元与传感器通讯连接;并且隔振装置还包括电源,电源与整车电子控制单元通讯连接,并且分别与隔振部件的每个压电驱动器电气连接。
[0023]采用上述方案,整车电子控制单元与传感器可以是通过线束或者数据线通讯连接,并通过电源供电。传感器将振动信号通过数据线传递至整车电子控制单元,整车电子控
制单元发出指令给电源,进而控制电源输出电压,进而控制压电驱动器工作,实时驱动滑块,消除来自车轮的振动,使汽车车身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002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载控制器和4个车轮安装总成,每个车轮安装总成包括轮毂和车轮支架;还包括上述的车轮安装总成的隔振装置;其中每个隔振部件设置于相应的车轮支架上,可动构件套设在车轮支架上;每个控制部件的传感器分别布设在相应的轮毂上,控制器为车载控制器。
[0025]采用上述方案,隔振装置实时通过隔振部件缓冲振动,使车轮振动不传递至转向节,车身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该车轮安装总成的隔振装置主要作用为避免车身振动,降低路噪,同时也可以改善汽车操控稳定性。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通过在汽车车轮轮毂与转向节(或车轮支架)之间安装隔振装置,并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轮振动参数,并通过控制器输出电压驱动各隔振装置的驱动构件快速响应,实时调整车身姿态,使车轮振动不传递至转向节,车身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不因路面凹凸不平而发生振动,避免车轮振动传递至车身及集成在其上的子系统,使车身始终保持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振部件与控制部件;其中所述隔振部件包括驱动构件和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套设于车轮支架上,位于车轮的轮毂内侧;所述驱动构件设置在所述可动构件外侧、与所述可动构件抵接;所述控制部件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传感器布设在所述轮毂上获取振动参数,并反馈所述振动参数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振动参数控制所述驱动构件驱动所述可动构件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构件包括压电驱动器,所述压电驱动器沿着自身电场膨胀方向驱动所述可动构件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驱动器设置于竖直平面内;并且所述可动构件为套设于所述车轮支架上的滑块,且所述压电驱动器包括4个,所述4个压电驱动器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成对设置,每个所述压电驱动器分别与所述滑块的对应端侧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驱动器与所述滑块抵接的一侧设置有限制所述滑块沿垂直于所述竖直平面的方向移动的限位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总成的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部件还包括壳体,所述滑块与所述压电驱动器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壳体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围绕形成容纳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靳春梅饶建渊钟立元李书晓邱优峰刘飞韩亮熊飞路怀华张天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