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5632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碰撞防护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针对现有的车辆在经过斑马线时,容易与行人发生碰撞,对行人的腿部造成伤害,而车辆的前方的行人防护板较硬,防护效果有限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两个纵梁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固定连接有吸能盒,所述防撞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对称的两个安装座,安装座内均转动连接有插杆,插杆的圆周外壁均活动连接有套筒,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车辆与人体碰撞时通过气帘对人体进行保护,同时在碰撞力度较大时,防护梁和收缩杆能够后移,减少车辆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通过橡胶垫与防护梁之间安装固定机构,方便橡胶垫在磨损后进行快速的更换。方便橡胶垫在磨损后进行快速的更换。方便橡胶垫在磨损后进行快速的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碰撞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车辆是“车”与车的单位“辆”的总称,所谓车,是指陆地上用轮子转动的交通工具;所谓辆,来源于古代对车的计量方法。那时的车一般是两个车轮,故车一乘即称一两,后来才写作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车辆也越来越科技化,能够安装V2X通信系统,搭配了该系统的车型,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最佳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等。
[0003]而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总会发生意外,造成交通事故,而车辆在经过斑马线时,由于司机的不注意,容易与行人发生碰撞,对行人的腿部造成伤害,而车辆的前方的行人防护板较硬,防护效果有限,为此提出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车辆在经过斑马线时,容易与行人发生碰撞,对行人的腿部造成伤害,而车辆的前方的行人防护板较硬,防护效果有限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包括两个纵梁和防撞梁,所述防撞梁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固定连接有吸能盒,所述防撞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对称的两个安装座,安装座内均转动连接有插杆,插杆的圆周外壁均活动连接有套筒,所述插杆与套筒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套筒的底部均设有收缩杆,收缩杆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且套筒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连接槽内,两个所述收缩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防护梁,所述防护梁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内壁设有气帘和充气盒,所述防护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撞击传感器,所述纵梁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收缩盒,收缩盒内设有多个吸能板,吸能板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插板,所述收缩盒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插孔,且第二插板与插孔相插接,所述收缩杆远离防护梁的一端分别位于收缩盒内并与其中一个吸能板相固定,多个所述吸能板宽度不同且均匀分布。
[0007]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块之间设有橡胶垫,橡胶垫的两端均开设有插槽,且两个限位块分别与两个插槽相插接,所述防护梁与橡胶垫之间设有两个固定机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两个滑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橡胶垫的底部,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开设有贯穿的卡口,所述第二固定板焊接在防护梁的一侧,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有两组导向块,所述滑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盒,导向盒均与第二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导向盒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
贯穿的滑道,且滑道分别与导向块滑动连接,所述导向盒的一侧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均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滑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楔形块,楔形块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卡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纵梁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防撞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插板,且两个第一插板分别与两个固定套相插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纵梁远离吸能盒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贯穿的安装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梁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盖板,且盖板位于安装槽的上方。
[0012]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梁的长度大于防撞梁。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收缩盒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顶块,且顶块远离收缩杆。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防护梁和气帘的配合使用,使得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撞击传感器和充气盒使气帘快速撑起,对行人进行更好的保护。
[0016]2.本专利技术通过收缩杆和多个吸能板的配合使用,使得当车辆与行人撞击力度较大时,收缩杆能够对吸能板进行破坏,从而带动防护梁一起向纵梁方向移动,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0017]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盖板一侧安装橡胶垫的设置,使得防护梁能够通过橡胶垫间接与人体进行接触,进一步减少车辆对人体的伤害。
[0018]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橡胶垫与防护梁之间安装固定机构的设置,使得当橡胶垫出现磨损后,能够通过按动滑板,使橡胶垫快速的取下更换,提高橡胶垫更换的便捷性。
[0019]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车辆与人体碰撞时通过气帘对人体进行保护,同时在碰撞力度较大时,防护梁和收缩杆能够后移,减少车辆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通过橡胶垫与防护梁之间安装固定机构,方便橡胶垫在磨损后进行快速的更换。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的第一种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的第二种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的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的收缩盒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的防护梁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纵梁;2、收缩盒;3、收缩杆;4、防撞梁;5、安装座;6、插杆;7、第一弹簧;8、连接槽;9、套筒;10、防护梁;11、盖板;12、橡胶垫;13、撞击传感器;14、吸能盒;15、第一固定板;16、固定套;17、第一插板;18、连接板;19、第二固定板;20、导向块;21、导向盒;22、滑道;23、第二弹簧;24、滑板;25、楔形块;26、卡板;27、吸能板;28、第二插板;29、顶块;30、气帘;
31、插槽;32、限位块;33、安装槽;34、充气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实施例一
[0028]参照图1

图5,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包括两个纵梁1和防撞梁4,防撞梁4的两端与两个纵梁1之间固定连接有吸能盒14,吸能盒14为现有技术,能够在车辆撞击时,对能量进行吸收,对车内人员进行保护,防撞梁4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对称的两个安装座5,安装座5内均转动连接有插杆6,插杆6的圆周外壁均套接有套筒9,插杆6与套筒9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一弹簧7,套筒9的底部均设有收缩杆3,收缩杆3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8,且套筒9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连接槽8内,插杆6、套筒9和第一弹簧7对收缩杆3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同时在收缩杆3移动时,对收缩杆3起到缓冲的作用,两个收缩杆3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同一个防护梁10,防护梁10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33,安装槽33的底部内壁设有气帘30和充气盒34,防护梁10的一侧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包括两个纵梁(1)和防撞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4)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纵梁(1)之间固定连接有吸能盒(14),所述防撞梁(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对称的两个安装座(5),安装座(5)内均转动连接有插杆(6),插杆(6)的圆周外壁均活动连接有套筒(9),所述插杆(6)与套筒(9)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7),所述套筒(9)的底部均设有收缩杆(3),收缩杆(3)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8),且套筒(9)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连接槽(8)内,两个所述收缩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防护梁(10),所述防护梁(10)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33),安装槽(33)的底部内壁设有气帘(30)和充气盒(34),所述防护梁(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撞击传感器(13),所述纵梁(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收缩盒(2),收缩盒(2)内设有多个吸能板(27),吸能板(27)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插板(28),所述收缩盒(2)的底部均开设有多个插孔,且第二插板(28)与插孔相插接,所述收缩杆(3)远离防护梁(10)的一端分别位于收缩盒(2)内并与其中一个吸能板(27)相固定,多个所述吸能板(27)宽度不同且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梁(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32),两个限位块(32)之间设有橡胶垫(12),橡胶垫(12)的两端均开设有插槽(31),且两个限位块(32)分别与两个插槽(31)相插接,所述防护梁(10)与橡胶垫(12)之间设有两个固定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V2X通信车辆的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板(19)、两个滑板(24)和连接板(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陈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善智城苏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