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98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涉及电子线束领域,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上盖,第一弹簧的底部设置有下盖,下盖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线槽,第二线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正面和背面毒刺设置有连接头,第二凹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卡块,第二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侧边设置有转动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此装置在安装时,可以根据装置本体的尺寸进行自调节,从而可以应对多种尺寸的装置本体,也可根据装置本体的数量进行上盖和下盖的组装,且拆卸方便,方便维护。方便维护。方便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线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线束的组成部分是导线,端子,塑件,一般指低压电子线组,它在两个或多个孤立不通的电子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能够使电流流通,实现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各项功能,它是各种电器和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部件。
[0003]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CN202120041344.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包括线束主体,所述线束主体的两侧固定连接有两组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端口,此装置再遇到多跟电子线束时,没有很好的连接手段,只能适配固定数量的电子线束对其进行自束。
[0004]因此,提出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所述上盖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栓,螺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内腔插接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设置有下盖,所述下盖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正面和背面毒刺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侧边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侧边设置有转动轴。
[0008]优选的,所述上盖有若干个,每个所述第一卡槽对称开设在每个上盖远离装置本体中心一侧的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块有若干个,每个所述第一卡块对称固定连接在每个上盖靠近装置本体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一卡块通过第一卡槽插接在上盖的内腔中,所述螺栓的底部与第一卡块螺纹连接。
[0010]优选的,每个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每个上盖底部的左右两侧,所述下盖和上盖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凹槽开设在下盖顶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通过第一凹槽活动连接在下盖的内腔中。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内腔底部的正面和背面,上盖和下盖通过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套设在装置本体的外壁。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头有若干个,所述连接头对称套设在装置本体的正面和背面,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对称开设在每个连接头远离装置本体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槽开设在连接头的顶部,所述第二卡块和第二卡槽的尺寸相适配,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在连接头远离装置本体中心一侧的内腔中,所述连接块的侧边转动连接在转动轴的侧边,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在连接头的内腔中。
[0013]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该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通过设置的第一卡块,可卡入至第一卡槽的内腔,并通过设置的螺栓,可与其螺纹连接,从而可以将多个上盖进行组装,通过设置的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可套设在装置本体的外壁,从而对装置本体起到自束功能,并通过设置的第一弹簧,可根据装置本体的尺寸,对上盖进行调节,调节完毕后,第一弹簧会将上盖进行收缩,从而将下盖和上盖紧紧合起,将装置本体夹紧。
[0016]2、该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通过设置的第二凹槽,使得连接块能带动第二卡块卡入至连接头的内腔,通过设置的第二弹簧,使得连接块能带动第二卡块向顶部弹去,从而带动第二卡块卡入至第二卡槽的内腔,使得多个连接头可以组装在一起,对装置本体的正面和背面起到整理效果。
[0017]3、该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此装置在安装时,可以根据装置本体的尺寸进行自调节,从而可以应对多种尺寸的装置本体,也可根据装置本体的数量进行上盖和下盖的组装,且拆卸方便,方便维护。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上盖和下盖的分解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第二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装置本体;2、上盖;3、螺纹槽;4、螺栓;5、第一卡槽;6、第一卡块;7、第一线槽;8、固定块;9、第一弹簧;10、下盖;11、第二线槽;12、第一凹槽;13、连接头;14、第二凹槽;15、第二卡槽;16、第二卡块;17、连接块;18、第二弹簧;19、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如图1

3所示,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上盖2,上盖2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槽3,螺纹槽3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栓4,螺栓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卡槽5,上盖2有若干个,每个第一卡槽5对称开设在每个上盖2远离装置本体1中心一侧的顶部,第一卡槽5的内腔插接有第一卡块6,第一卡块6有若干个,每个第一卡块6对称固定连接在每个上盖2靠近装置本体1中心的一侧,第一卡块6通过第一卡槽5插接在上盖2的内腔中,螺栓4的底部与第一卡块6螺纹连接,第一卡块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线槽7,第一线槽7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块8,固定块8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的底部设置有下盖10,下盖10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线槽11,第二线槽11的左
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12,每个固定块8的顶部对称固定连接在每个上盖2底部的左右两侧,下盖10和上盖2的尺寸相同,第一凹槽12开设在下盖10顶部的左右两侧,固定块8通过第一凹槽12活动连接在下盖10的内腔中,第一弹簧9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12内腔底部的正面和背面,上盖2和下盖10通过第一线槽7和第二线槽11套设在装置本体1的外壁,第一凹槽12的正面和背面毒刺设置有连接头13,连接头13侧边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15,第二卡槽1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卡块16,第二卡块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7,连接块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8,第二弹簧18的侧边设置有转动轴19,连接头13有若干个,连接头13对称套设在装置本体1的正面和背面,每个第二凹槽14对称开设在每个连接头13远离装置本体1中心的一侧,第二卡槽15开设在连接头13的顶部,第二卡块16和第二卡槽15的尺寸相适配,转动轴19固定连接在连接头13远离装置本体1中心一侧的内腔中,连接块17的侧边转动连接在转动轴19的侧边,第二弹簧18的底部固定连接在连接头13的内腔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卡块6,可卡入至第一卡槽5的内腔,并通过设置的螺栓4,可与其螺纹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上盖(2),所述上盖(2)的顶部开设有螺纹槽(3),所述螺纹槽(3)的内腔螺纹连接有螺栓(4),螺栓(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卡槽(5),所述第一卡槽(5)的内腔插接有第一卡块(6),所述第一卡块(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线槽(7),所述第一线槽(7)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固定块(8),所述固定块(8)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的底部设置有下盖(10),所述下盖(10)顶部的正中开设有第二线槽(11),所述第二线槽(1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的正面和背面设置有连接头(13),所述连接头(13)侧边的顶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卡槽(15),所述第二卡槽(15)的内腔设置有第二卡块(16),所述第二卡块(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7),所述连接块(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8),所述第二弹簧(18)的侧边设置有转动轴(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有若干个,每个所述第一卡槽(5)对称开设在每个上盖(2)远离装置本体(1)中心一侧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束性的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6)有若干个,每个所述第一卡块(6)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军韩杨利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博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