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100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车体和水翼组件,所述水翼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尾部,所述水翼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滑水板、动力装置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发生弹性形变而驱动所述滑水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缩短水陆两栖车艇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的时间。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的时间。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的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

技术介绍

[0002]水陆两栖车是一种能够实现水上航行与陆上行驶的特种车辆,故水陆两栖车需要同时安装陆上行驶装置(如轮胎、履带)和水上推进装置(螺旋桨)。由于兼顾陆上行驶装置的安装,水陆两栖车水下滑行面积相较于同体积船舶而言更小,故其在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更大,也更难实现高速行驶。因此目前的水陆两栖车会在车体上安装水翼来减小水阻力,以使水陆两栖车艇迅速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但是水翼的安装位置不合理且需要通过复杂的机构来实现角度调节,从而导致水陆两栖车艇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的时间仍达不到理想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缩短水陆两栖车艇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的时间。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车体和水翼组件,所述水翼组件设置于所述车体的尾部,所述水翼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滑水板、动力装置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下端与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传动组件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发生形变而使滑水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
[0005]可选地,所述水翼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水翼组件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均匀设置。
[0006]可选地,所述车体包括车轮,所述滑水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车轮的轴线平行设置。
[0007]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动件驱动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适于相对运动的第一固定端和第一活动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一活动端分别与所述车体连接和所述传动组件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形成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之间形成第二铰接点,所述滑水板与所述第二传动件之间形成第三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二铰接点以及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抵接处呈三角形;当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接时,所述第一铰接点到所述第二铰接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二铰接点到所述第三铰接点的连线呈钝角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适于调节自身长度,以驱动所述滑水板沿所述车体的高
度方向运动。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适于相对运动的第二固定端和第二活动端,所述第一杆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与所述传动组件铰接以及与所述滑水板铰接,所述第二杆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活动端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滑水板的纵向横截面为翼型。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水翼组件设置于车体的尾部,在水陆两栖车下水后,水翼组件展开以切换为水上状态,此时,相对于未安装水翼或者水翼未安装在尾部的水陆两栖车,本技术的车体的重心纵向后移,车体的车头部分上翘形成“有力冲角”,车尾部分的螺旋桨下沉以得到更大的水推力,因此能够缩短水陆两栖车在水面的起滑时间。同时水翼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滑水板、动力装置和传动组件,由于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车体连接,第一连接件的下端与滑水板铰接,传动组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滑水板铰接,动力装置与传动组件驱动连接,故在动力装置工作时,其能够通过驱动传动组件发生弹性形变而使滑水板相对于第一连接件转动,以调节所述滑水板相对于所述车体的角度,故在水陆两栖车行驶时,滑水板能够调节纵倾角,从而改变水流对滑水板的水升力,进而改变车体浸入水下的体积,例如当车体浸在水下体积减少时,其所受水阻力减小,因此水陆两栖车能够迅速进入并持续保持高速滑行状态。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中水陆两栖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水陆两栖车一种使用状态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水陆两栖车另一种使用状态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水翼组件在陆上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中水翼组件在水上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连接件伸长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本技术中第一连接件缩短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车体;11、车轮;2、水翼组件;21、第一连接件;211、第一杆件;212、第二杆件;213、驱动装置;22、滑水板;23、动力装置;24、传动组件;241、第一传动件;242、第二传动件;2411、抵接部;242、迪尔传动件;3、第一铰接点;4、第二铰接点;5、第三铰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6]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左侧,X轴的反向代表右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前后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前侧,Y轴的反向代表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X轴及Y轴的表示含义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2、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陆两栖车,包括车体1和水翼组件2,所述水翼组件2设置于所述车体1的尾部,所述水翼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滑水板22、动力装置23和传动组件24,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上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下端与所述滑水板22铰接,所述传动组件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滑水板22铰接,所述动力装置23与所述传动组件24驱动连接,以通过所述传动组件24发生弹性形变而使所述滑水板22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转动。
[0028]本实施例中,水翼组件2设置于车体1的尾部,具体地,如图1所示,水翼组件2设置于车体1后桥的后方,并位于车体1宽度方向(如图1中X轴所在方向)的侧端。
[0029]本实施例中,滑水板22在转动的过程中,滑水板22相对于车体1下端面的角度会发生改变,在水陆两栖车下水后,也可看作滑水板22与水面的角度发生变化,也就是滑水板22的纵倾角发生变化。
[0030]采用本实施例的水陆两栖车后,水翼组件2设置于车体1的尾部,在水陆两栖车下水后,水翼组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和水翼组件(2),所述水翼组件(2)设置于所述车体(1)的尾部,所述水翼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滑水板(22)、动力装置(23)和传动组件(24),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上端与所述车体(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下端与所述滑水板(22)铰接,所述传动组件(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滑水板(22)铰接,所述动力装置(23)与所述传动组件(24)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所述传动组件(24)发生形变而使所述滑水板(22)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翼组件(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水翼组件(2)沿所述车体(1)的宽度方向均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包括车轮(11),所述滑水板(22)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车轮(11)的轴线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4)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传动件(241)和第二传动件(242),所述第一传动件(24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铰接,所述第二传动件(242)与所述滑水板(22)铰接,所述动力装置(23)与所述第一传动件(241)和/或所述第二传动件(242)驱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陆两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23)包括适于相对运动的第一固定端和第一活动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一活动端分别与所述车体(1)连接和所述传动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满佳跃邓云海曾立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