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组合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82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石油机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气缸组合阀,包括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与缸体,阀体内设有气腔一,阀体上间隔设有与气腔一相连通的进气口、排气口一以及排气口二,缸体内设有气腔二,气腔二内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活塞三,活塞三将气腔二内分隔成不连通的左腔体与右腔体,左腔体通过通道一与气腔一相连通,右腔体通过通道二与气腔一相连通,气腔一内设有换向轴。其采用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与缸体,其阀体和缸体之间无需管道连接,体积较小,只需要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且该气缸组合阀结构非常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安装方便。安装方便。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缸组合阀


[0001]本技术涉及石油机械
,特指一种气缸组合阀。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气缸组合阀大多采用阀体和缸体为分体式结构,其阀体和缸体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体积较大,需要占用较大安装空间,且结构非常复杂,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安装不便。如公开号为CN105546161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二位三通气缸组合阀,包括阀体,阀体内设有阀腔,阀体的壁上分别设有与阀腔连通的阀进口、第一阀出口及第二阀出口,阀体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阀出口对应配合的第一气缸、与第二阀出口对应配合的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包括第一前盖、第一后盖、第一活塞及第一活塞杆,第一前盖的前端与阀体固定连接,第一前盖的后端与第一后盖固定连接,第一前盖与第一后盖之间形成有第一腔室,第一前盖设有第一前气孔,第一后盖设有后气孔,第一前气孔与第一后气孔均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杆活动设置于第一腔室内,第一活塞杆的前端穿过第一前盖并伸入于阀腔内,第一活塞杆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一阀出口相配合的第一密封件,第二气缸包括第二前盖、第二后盖、第二活塞及第二活塞杆,第二前盖的前端与阀体固定连接,第二前盖的后端与第二后盖固定连接,第二前盖与第二后盖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第二前盖设有第二前气孔,第二后盖设有后气孔,第二前气孔与第二后气孔均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活塞与第二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杆活动设置于第二腔室内,第二活塞杆的前端穿过第二前盖并伸入于阀腔内,第二活塞杆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二阀出口相配合的第二密封件。该现有技术中,阀体和缸体为分体式结构,体积较大,需要占用较大安装空间,且该二位三通气缸组合阀的结构非常复杂,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安装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组合阀,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气缸组合阀,包括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与缸体,阀体内设有气腔一,阀体上间隔设有与气腔一相连通的进气口、排气口一以及排气口二,缸体内设有气腔二,气腔二内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活塞三,活塞三将气腔二内分隔成不连通的左腔体与右腔体,左腔体通过通道一与气腔一相连通,右腔体通过通道二与气腔一相连通,当进气口、气腔一、通道一以及左腔体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一时,右腔体、通道二、气腔一以及排气口二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一,当进气口、气腔一、通道二以及右腔体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二时,左腔体、通道一、气腔一以及排气口一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二,气腔一内设有换向轴,换向轴用于进气流道一与进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及用于出气流道一与出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
[0006]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换向轴上设有间隔设置的活塞一与活塞二,活塞一与活塞二将气腔一分隔成不连通的腔体一、腔体二以及腔体三,通过控制换向轴在气腔一内的位置
使得活塞一与活塞二实现对进气流道一与进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及对出气流道一与出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
[0007]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活塞一与活塞二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气腔一内壁密封设置的O型圈。
[0008]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气腔一的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阀前盖,气腔一的另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阀后盖,阀前盖与阀后盖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阀体的两端,且阀前盖上设有用于换向轴穿出的穿孔一。
[0009]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气腔二的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缸前盖,气腔二的另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缸后盖,缸前盖与缸后盖分别通过卡簧固定于缸体的两端,且缸前盖上设有用于活塞杆穿出的穿孔二。
[0010]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缸前盖与缸后盖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气腔二内壁密封设置的O型圈。
[0011]根据上述方案,所述活塞三上设有用于与气腔二内壁密封设置的O型圈。
[0012]根据上述方案,所述进气口设于排气口一以及排气口二之间的中心位置。
[0013]本技术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其采用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与缸体,其阀体和缸体之间无需管道连接,体积较小,只需要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且该气缸组合阀结构非常简单,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6]1.阀体;11.阀前盖;12.阀后盖;13.换向轴;14.进气口;15.排气口一;16.排气口二;17.活塞一;18.活塞二;19.气腔一;2.缸体;21.缸前盖;22.缸后盖;23.活塞杆;24.活塞三;25.气腔二;31.通道一;32.通道二;41.螺钉;42.卡簧;251.左腔体;252.右腔体;51.穿孔一;52.穿孔二;61.腔体一;62.腔体二;63.腔体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气缸组合阀,包括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1与缸体2,阀体1内设有气腔一19,阀体1上间隔设有与气腔一19相连通的进气口14、排气口一15以及排气口二16,缸体2内设有气腔二25,气腔二25内设有活塞杆23,活塞杆23上设有活塞三24,活塞三24将气腔二25内分隔成不连通的左腔体251与右腔体252,左腔体251通过通道一31与气腔一19相连通,右腔体252通过通道二32与气腔一19相连通,当进气口14、气腔一19、通道一31以及左腔体251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一时,右腔体252、通道二32、气腔一19以及排气口二16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一,当进气口14、气腔一19、通道二32以及右腔体252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二时,左腔体251、通道一31、气腔一19以及排气口一15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二,气腔一19内设有换向轴13,换向轴13用于进气流道一与进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及用于出气流道一与出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上所述构成本技术基本结构。
[00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轴13上设有间隔设置的活塞一17与活塞二18,活塞一17
与活塞二18将气腔一19分隔成不连通的腔体一61、腔体二62以及腔体三63,通过控制换向轴13在气腔一19内的位置使得活塞一17与活塞二18实现对进气流道一与进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及对出气流道一与出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
[00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一17与活塞二18上分别设有用于与气腔一19内壁密封设置的O型圈。
[00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腔一19的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阀前盖11,气腔一19的另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阀后盖12,阀前盖11与阀后盖12分别通过螺钉41固定于阀体1的两端,且阀前盖11上设有用于换向轴13穿出的穿孔一51。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腔二25的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缸前盖21,气腔二25的另一端开口位置固定有缸后盖22,缸前盖21与缸后盖22分别通过卡簧42固定于缸体2的两端,且缸前盖21上设有用于活塞杆23穿出的穿孔二5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缸组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结构设置的阀体(1)与缸体(2),所述阀体(1)内设有气腔一(19),所述阀体(1)上间隔设有与气腔一(19)相连通的进气口(14)、排气口一(15)以及排气口二(16),所述缸体(2)内设有气腔二(25),所述气腔二(25)内设有活塞杆(23),所述活塞杆(23)上设有活塞三(24),所述活塞三(24)将气腔二(25)内分隔成不连通的左腔体(251)与右腔体(252),所述左腔体(251)通过通道一(31)与气腔一(19)相连通,所述右腔体(252)通过通道二(32)与气腔一(19)相连通,当所述进气口(14)、气腔一(19)、通道一(31)以及左腔体(251)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一时,所述右腔体(252)、通道二(32)、气腔一(19)以及排气口二(16)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一,当所述进气口(14)、气腔一(19)、通道二(32)以及右腔体(252)相连通形成进气流道二时,所述左腔体(251)、通道一(31)、气腔一(19)以及排气口一(15)相连通形成出气流道二,所述气腔一(19)内设有换向轴(13),所述换向轴(13)用于进气流道一与进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以及用于出气流道一与出气流道二之间的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缸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轴(13)上设有间隔设置的活塞一(17)与活塞二(18),所述活塞一(17)与活塞二(18)将气腔一(19)分隔成不连通的腔体一(61)、腔体二(62)以及腔体三(63),通过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泰鑫可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