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0279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涉及船舶安装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尾轴管安装:对尾轴管定位基准,确定钢线挠度,在尾轴管安装前进行准备处理,进行尾轴管定位、人字架支臂定位和尾轴管固定;尾轴管轴承安装:进行轴承检测,清理并安装轴承;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尾轴管安装时,先对尾轴管定位基准,确定钢线挠度,然后进行尾轴管定位及固定,尾轴管定位基准为轴系理论中线,尾轴管安装前,按轴系布置要求,拉轴系理论中线的钢线,钢线采用钢琴线,钢线拉力的选用为该钢线拉断力的75%,同时采用拉钢线确定轴系轴线,计算得出挠度,以此消除钢线自重引起的挠度,有利于提高尾轴管的定位准确性,保证螺旋桨尾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保证螺旋桨尾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保证螺旋桨尾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安装
,尤其涉及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0003]螺旋桨尾轴系统是船舶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在新造船舶时,螺旋桨尾轴系统的安装是重中之重,现有技术中,在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时,对尾轴管的固定存在较大的误差,不易精确定位,影响螺旋桨尾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该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有利于提高尾轴管的定位准确性,缩减误差,保证螺旋桨尾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0005]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6]尾轴管安装:对尾轴管定位基准,确定钢线挠度,在尾轴管安装前进行准备处理,进行尾轴管定位、人字架支臂定位和尾轴管固定;
[0007]尾轴管轴承安装:进行轴承检测,清理并安装轴承;
[0008]尾轴安装:检测尾轴,清理并安装尾轴,检验安装;
[0009]尾密封装置安装:采用外购标准件;
[0010]螺旋桨安装:检测螺旋桨与尾轴配合情况,将螺旋桨安装入尾轴;
[0011]首密封装置安装:调节首密封装置外壳与尾轴同轴;
[0012]联轴器安装:检测联轴器与尾轴接触情况,按住那个连轴器与尾轴并紧固。
[0013]进一步改进在于:对尾轴管定位基准具体为:尾轴管定位基准为轴系理论中线,尾轴管安装前,按轴系布置要求,拉轴系理论中线的钢线,钢线采用钢琴线,钢线拉力的选用为该钢线拉断力的75%;确定钢线挠度具体为:采用拉钢线确定轴系轴线,消除钢线自重引起的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0014][0015]式中:y——钢线自重引起的挠度;mm
[0016]q——钢线单位长度的重力,N/m;
[0017]x——计算挠度处到基准点的距离,m;
[0018]L——首、尾两基准点间的距离(两靶架间钢线长度),m;
[0019]T——拉力或等量重物的重力,N;
[0020]0.99——修正系数。
[0021]进一步改进在于:在尾轴管安装前进行准备处理具体为:检查尾轴管前、后轴承座孔尺寸,满足现场精加工的要求;将尾轴管在车间进行密性试验,确定不得渗漏;在靠近尾轴管首端的肋位和尾部船壳板相应肋位上分别设置尾轴管定位的调位装置;准备肋位复板;按样板在船壳板和肋位板上开尾轴管的贯通孔。
[0022]进一步改进在于:尾轴管定位具体为:拆除钢线由机舱内或船壳板外向船壳板外或机舱内将尾轴管伸出,并置于船壳板和肋位板上的开孔中;将轴线钢线穿过尾轴管后并复位;调节尾轴管轴向位置;用调位装置调节尾轴管前后端径向位置,使之符合下列要求:
[0023]尾轴管前端轴承座孔位置满足下式要求:
[0024]R左-R右=0
…………………
(1)
[0025]a=R+(y+ξ)
…………………
(2)
[0026]a=R-(y+ξ)
…………………
(3)
[0027]即:a-b=2(y+ξ)
……………
(4)
[0028]式中:R——轴承座孔半径,mm;
[0029]a——轴承座孔内表面上点至钢线距离,mm;
[0030]b——轴承座孔内表面下点至钢线距离,mm;
[0031]y——钢线在首端处的挠度(下垂量),mm;
[0032]ξ——预留焊接变形的反变形量,mm,取0~1mm;
[0033]上列(1)(4)二式误差值小于等于0.05mm;
[0034]尾轴管后端轴承座孔位置满足下式要求:
[0035]R左-R右=0
…………………
(5)
[0036]c=R-(ξ-y)
…………………
(6)
[0037]d=R+(ξ-y)
…………………
(7)
[0038]即:d-c=2(ξ-y)
……………
(8)
[0039]式中:R——轴承座孔半径,mm;
[0040]a——轴承座孔内表面上点至钢线距离,mm;
[0041]b——轴承座孔内表面下点至钢线距离,mm;
[0042]y——钢线在首端处的挠度(下垂量),mm;
[0043]ξ——预留焊接变形的反变形量,mm,取2~4.0mm;
[0044]其中(5)(8)二式误差值小于等于0.05mm。
[0045]进一步改进在于:人字架支臂定位具体为:现场取样加工支臂上、下坡口,进行支臂定位,先点焊支臂于船体上,后点焊于尾轴管上,位置确定后将支臂焊接固定于船壳上;尾轴管固定具体为:将尾轴管上肋位复板定位,将备好的肋位复板切割成两半,卡套在尾轴管相应肋位上;先点焊尾轴管首部肋位上的复板外圆于肋板上,后点焊复板内孔于尾轴管上;在尾轴管尾部肋位上,点焊尾轴管支撑架,并将尾轴管点焊于支撑架上,阻止焊接尾轴
管产生移动;从尾部向首部分别点焊复板于肋位及尾轴管上,然后焊接各复板,且均先焊接复板外圆于肋板上,后焊接复板内孔于尾轴管上。
[0046]进一步改进在于:尾轴管轴承安装具体为:检测轴承质量,外圆直径尺寸、圆度、圆柱度,校核轴承座孔与相配轴承为过盈配合;安装轴承时清洗擦净轴承及座孔表面,用千斤顶将轴承缓缓压入轴承座内。
[0047]进一步改进在于:尾轴安装具体为:检查尾轴加工质量,清洗擦净各轴承孔及尾轴表面,并在轴承颈处涂上润滑油,由船外向尾轴管缓缓装入尾轴,尾轴安装到位后,用长塞尺检测尾轴与尾轴管、人字架轴毂轴承左右和上下间的间隙。
[0048]进一步改进在于:螺旋桨安装具体为:检查螺旋桨毂锥孔与尾轴锥体配合情况,包括接触面积及螺旋桨推入轴向位置;旋转尾轴,将尾轴键槽旋转至上方位置,装入传动键;将螺旋桨缓慢推入尾轴,当尾轴螺纹伸出桨毂后端3~4牙时,套上螺母,用专用扳手旋转螺母,将螺旋桨毂锥孔推入尾轴锥体上,直至螺旋桨毂前端面到达尾轴上的规定位置;安装导流帽;安装螺旋桨轴毂与密封装置抗磨衬套的连接螺栓。
[0049]进一步改进在于:首密封装置安装具体为:首密封装置为外购标准件,调节首密封装置外壳,使其与尾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尾轴管安装:对尾轴管定位基准,确定钢线挠度,在尾轴管安装前进行准备处理,进行尾轴管定位、人字架支臂定位和尾轴管固定;尾轴管轴承安装:进行轴承检测,清理并安装轴承;尾轴安装:检测尾轴,清理并安装尾轴,检验安装;尾密封装置安装:采用外购标准件;螺旋桨安装:检测螺旋桨与尾轴配合情况,将螺旋桨安装入尾轴;首密封装置安装:调节首密封装置外壳与尾轴同轴;联轴器安装:检测联轴器与尾轴接触情况,按住那个连轴器与尾轴并紧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对尾轴管定位基准具体为:尾轴管定位基准为轴系理论中线,尾轴管安装前,按轴系布置要求,拉轴系理论中线的钢线,钢线采用钢琴线,钢线拉力的选用为该钢线拉断力的75%;确定钢线挠度具体为:采用拉钢线确定轴系轴线,消除钢线自重引起的挠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y——钢线自重引起的挠度;mmq——钢线单位长度的重力,N/m;x——计算挠度处到基准点的距离,m;L——首、尾两基准点间的距离(两靶架间钢线长度),m;T——拉力或等量重物的重力,N;0.99——修正系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尾轴管安装前进行准备处理具体为:检查尾轴管前、后轴承座孔尺寸,满足现场精加工的要求;将尾轴管在车间进行密性试验,确定不得渗漏;在靠近尾轴管首端的肋位和尾部船壳板相应肋位上分别设置尾轴管定位的调位装置;准备肋位复板;按样板在船壳板和肋位板上开尾轴管的贯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润滑螺旋桨尾轴系统安装工艺,其特征在于:尾轴管定位具体为:拆除钢线由机舱内或船壳板外向船壳板外或机舱内将尾轴管伸出,并置于船壳板和肋位板上的开孔中;将轴线钢线穿过尾轴管后并复位;调节尾轴管轴向位置;用调位装置调节尾轴管前后端径向位置,使之符合下列要求:尾轴管前端轴承座孔位置满足下式要求:R左-R右=0
…………………
(1)a=R+(y+ξ)
…………………
(2)a=R-(y+ξ)
…………………
(3)即:a-b=2(y+ξ)
……………
(4)式中:R——轴承座孔半径,mm;a——轴承座孔内表面上点至钢线距离,mm;b——轴承座孔内表面下点至钢线距离,mm;y——钢线在首端处的挠度(下垂量),mm;
ξ——预留焊接变形的反变形量,mm,取0~1mm;上列(1)(4)二式误差值小于等于0.05mm;尾轴管后端轴承座孔位置满足下式要求:R左-R右=0
…………………
(5)c=R-(ξ-y)
…………………
(6)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凯魏慧福
申请(专利权)人:理工造船鄂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