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07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包括泵体及分隔板,后腔室具有进油腔及出油腔,进油腔连通进油管,出油腔连通有出油管,分隔板上具有进油口,出油腔具有出油口,前腔室内固定有分油板,分油板与分隔板之间具有固定于泵体的膜片;分油板具有进油暂存槽,分隔板具有出油暂存槽,泵体固定有位于分油板前侧的吸盘组件,吸盘组件与分油板之间形成混油腔;分油板具有吸油口及排油口,膜片具有能封堵排油口及进油口的膜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吸盘结构提供的交替负压与正压满足膜瓣的张合,从而实现对于进油与出油的控制,由于油液通过混油腔进行二次分配排出,能够提高油液的密封程度,避免油液倒流或渗漏。避免油液倒流或渗漏。避免油液倒流或渗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汽油泵采用连续负压与正压通过单层的膜片实现进油与出油的交替容易导致油路回流及渗油,密封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汽油泵采用连续负压与正压通过单层的膜片实现进油与出油的交替容易导致油路回流及渗油,密封性不佳。
[0004]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包括泵体及固定与泵体使泵体前侧与后侧分隔形成前腔室及后腔室的分隔板,所述后腔室的中部通过横向的隔栏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进油腔及出油腔,所述进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进油管,所述出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出油管,所述分隔板上具有与进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进油口,所述出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出油口,所述前腔室内固定有分油板,所述分油板与分隔板之间具有固定于泵体的膜片;
[0005]所述分油板对应进油腔的一侧具有进油暂存槽,所述分隔板对应出油腔的一侧具有出油暂存槽,所述泵体固定有位于分油板前侧的吸盘组件,所述吸盘组件与分油板之间形成混油腔;
[0006]所述分油板具有连通混油腔与进油暂存槽的吸油口,分油板具有连通混油腔与出油暂存槽的排油口,所述膜片具有能封堵排油口及进油口的膜瓣。
[0007]进一步的,所述泵体位于分油板一侧固定有泵盖,所述吸盘组件包括延伸至泵盖外部的压杆,所述压杆端部固定有吸盘位于泵盖内侧的吸盘,所述压杆与泵盖之间通过弹簧连接,通过压杆往复作用实现对混油腔提供连续交替的负压与正压。
[0008]进一步的,所述出油暂存槽中部及进油暂存槽的中部具有凸台,所述凸台朝向膜瓣的一侧膜瓣的内侧向外沿间距逐渐增大形成斜面。
[0009]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管与出油腔通过出油斜槽连通,所述进油管与进油腔通过进油斜槽连通。
[0010]进一步的,所述泵体位于后腔室的一侧固定有底盖,所述底盖内固定有封闭进油腔及出油腔的密封垫。
[0011]进一步的,所述分油板及膜片经螺栓固定于分隔板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排油口吸油口具有一对。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吸盘结构提供的交替负压与正压满足膜瓣的张合,从而实现对于进油与出油的控制,由于油液通过混油腔进行二次分配排出,能够提高油液的密封程度,避免油液倒流或渗漏。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泵体后侧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泵体与膜片、分油板布局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分油板后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中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如图1~5所示,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包括泵体及固定与泵体10使泵体前侧与后侧分隔形成前腔室及后腔室的分隔板110,所述后腔室的中部通过横向的隔栏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进油腔210及出油腔220,所述进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进油管101,所述出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出油管102,所述分隔板110上具有与进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进油口310,所述出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出油口320,所述前腔室内固定有分油板40,所述分油板与分隔板之间具有固定于泵体的膜片50;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油板40对应进油腔的一侧具有进油暂存槽410,所述分隔板对应出油腔的一侧具有出油暂存槽420,所述泵体固定有位于分油板前侧的吸盘组件,所述吸盘组件与分油板之间形成混油腔60;
[0022]所述的出油口320位于出油暂存槽420内,连通出油暂存槽420与出油腔。
[0023]所述分油板40具有连通混油腔与进油暂存槽的吸油口430,分油板具有连通混油腔与出油暂存槽的排油口440,所述膜片具有能封堵排油口及进油口的排油膜瓣510及进油瓣膜520。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泵体位于分油板一侧固定有泵盖120,所述吸盘组件包括延伸至泵盖外部的压杆710,所述压杆端部固定有吸盘位于泵盖内侧的吸盘720,所述压杆与泵盖之间通过弹簧730连接,弹簧730用于实现复位,通过压杆往复作用实现对吸盘720的挤压与收缩,从而实现对混油腔提供连续交替的负压与正压。
[0025]所述出油暂存槽中部及进油暂存槽的中部具有凸台80,所述凸台80朝向膜瓣的一侧膜瓣的内侧向外沿间距逐渐增大形成斜面,利用凸台80的斜面能够限制排油膜瓣510及进油瓣膜520的张合角度。
[0026]工作时,当吸盘由下压复位时在混油腔形成负压从而迫使进油瓣膜520向混油腔一侧拨动开启进油口,排油膜瓣510向混油腔一侧拨动封堵排油口,时油液经由进油管至进油腔210内,再由进油腔210经进油口310进入进油暂存槽410,再由进油暂存槽410经吸油口430进入混油腔60;当吸盘下压后对混油腔60产生正压力从而压迫进油瓣膜520背离混油腔拨动与进油口紧紧贴合,从而封闭进油口,排油膜瓣510向分隔板的出油暂存槽420一侧拨动,开启排油口,油液由混油腔60经过排油口440进入出油暂存槽,再由出油暂存槽经由出油口320进入出油腔220,并从出油腔220进入出油管。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泵体位于后腔室的一侧固定有底盖130,所述底盖内固定有封闭进油腔及出油腔的密封垫140,利用密封垫实现进油腔210及出油腔220后侧部分的完全封闭。
[0028]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方便实现出油管与进油管进出油的面积不受影响,所述出油管与出油腔通过设置于分隔板后侧的出油斜槽150连通,所述进油管与进油腔通过分隔板后侧的进油斜槽160连通。
[0029]本技术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0030]另外,上述本技术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0031]本技术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003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及固定与泵体使泵体前侧与后侧分隔形成前腔室及后腔室的分隔板,所述后腔室的中部通过横向的隔栏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进油腔及出油腔,所述进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进油管,所述出油腔连通有延伸至阀体外部的出油管,所述分隔板上具有与进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进油口,所述出油腔具有连通前腔室的出油口,所述前腔室内固定有分油板,所述分油板与分隔板之间具有固定于泵体的膜片;所述分油板对应进油腔的一侧具有进油暂存槽,所述分隔板对应出油腔的一侧具有出油暂存槽,所述泵体的位于分油板的前侧设置有吸盘组件,所述吸盘组件与分油板之间形成混油腔;所述分油板具有连通混油腔与进油暂存槽的吸油口,分油板具有连通混油腔与出油暂存槽的排油口,所述膜片具有能封堵排油口及进油口的膜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控制油量的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位于分油板一侧固定有泵盖,所述吸盘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昌子卓劲松卓座见卓佐育陈孝潘
申请(专利权)人:福鼎市佳磐通用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