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片、散热片层叠体、结构体及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6643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21
对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而言,在配置于铝板上的散热片与玻璃板之间夹入散热润滑脂后,进行100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的情况下,进行100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之后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2)、与进行热循环试验之前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1)的面积比(S2/S1)为1.0~2.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层叠体(10)包含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1)及形成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1)的面上的散热润滑脂层(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体(20)具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1)、发热元件(21)、及介在于散热片(1)与发热元件(21)之间的散热润滑脂(1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包括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散热片上涂布散热润滑脂的工序、及在涂布有散热润滑脂的散热片上配置发热元件的工序。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在使散热润滑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时能够抑制散热润滑脂的泵出现象的散热片、包含该散热片的散热片层叠体、具备该散热片的结构体及使用了该散热片的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的散热处理方法。的散热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散热片、散热片层叠体、结构体及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片、包含该散热片的散热片层叠体、具备该散热片的结构体及使用了该散热片的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功率器件、晶体管、晶闸管、CPU等发热元件中,如何高效地对使用时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成为了重要课题。一直以来,作为这样的散热对策,通常实施使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向散热器等散热部件传导从而散热的操作。为了使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高效地向散热部件进行热传导,期望在发热元件与散热部件之间用散热材料填埋接触界面处的气隙。从容易操作的方面考虑,作为这样的散热材料,一直以来使用了散热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390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散热片不能追随发热元件的安装面中的微小凹凸,因此,有时散热片与发热元件的密合性变得不充分。因此,有时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的接触热阻变大。
[0008]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散热润滑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能够降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的接触热阻。但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还发现,若使散热润滑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则由于散热片的热膨胀及热收缩而导致散热润滑脂发生显著的泵出现象(散热润滑脂从安装部分流出的现象)。
[0009]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散热润滑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时能够抑制散热润滑脂的泵出现象的散热片、包含该散热片的散热片层叠体、具备该散热片的结构体及使用了该散热片的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开展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在将散热润滑脂夹在载置于铝板上的散热片与玻璃板之间并进行了规定的热循环试验的情况下、热循环试验后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与热循环试验前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的面积比在规定范围内这样的散热片,能够达成上述的目的。
[0012]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的见解,其主旨如下。
[0013][1]散热片,将10s
‑1的剪切速度下的25℃的粘度为22Pa
·
s、并且粘合线厚度(BLT)为52μm的散热润滑脂3.2ml以每单位面积为0.2MPa的紧固力夹入配置于铝板上的180mm
×
100mm的散热片与玻璃板之间,使散热润滑脂扩张之后,进行100次循环的将

40℃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及125℃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作为1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的情况下,进行100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之后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2)、与进行热循环试验之前的已扩张的散热
润滑脂的面积(S1)的面积比(S2/S1)为1.0~2.0。
[0014][2]如上述[1]所述的散热片,其中,面积比(S2/S1)为1.0~1.7。
[0015][3]散热片层叠体,其包含:上述[1]或[2]所述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具有第1面及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以及散热润滑脂层,所述散热润滑脂层形成于散热片的第1面及第2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
[0016][4]结构体,其具备:上述[1]或[2]所述的散热片;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载置于散热片上;以及散热润滑脂,所述散热润滑脂介在于散热片与发热元件之间。
[0017][5]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在具有第1面及第1面的相反侧的第2面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中的第1面及第2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涂布散热润滑脂的工序;以及在涂布有散热润滑脂的散热片的面上配置发热元件的工序。
[0018]专利技术效果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在使散热润滑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时能够抑制散热润滑脂的泵出现象的散热片、包含该散热片的散热片层叠体、具备该散热片的结构体及使用了该散热片的发热元件的散热处理方法。
附图说明
[0020][图1]图1为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散热片层叠体及结构体进行说明的图。
[0021][图2]图2为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散热片层叠体及结构体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
[0022][图3]图3为实施例的热循环试验中使用的面积比评价用夹具的分解图。
[0023][图4]图4为用于对面积比评价用夹具中的散热润滑脂的扩展进行说明的图。
[0024][图5]图5为用于对使用了粘弹性测定装置的粘合线厚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散热片][0026]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散热片而言,将10s
‑1的剪切速度下的25℃的粘度为22Pa
·
s、并且粘合线厚度为52μm的散热润滑脂3.2ml以每单位面积为0.2MPa的紧固力夹入配置于铝板上的180mm
×
100mm的散热片与玻璃板之间,使散热润滑脂扩张之后,进行100次循环的将

40℃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及125℃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作为1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的情况下,进行100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之后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2)、与进行热循环试验之前的已扩张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1)的面积比(S2/S1)为1.0~2.0。具体地,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散热片而言,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使用了玻璃板的热循环试验中,进行100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之后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2)、与进行热循环试验之前的已扩张的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1)的面积比(S2/S1)为1.0~2.0。若上述面积比(S2/S1)大于2.0,则有在使散热润滑脂层介在于发热元件与散热片之间时散热润滑脂的泵出现象变得显著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散热润滑脂的25℃时的粘度的值22Pa
·
s通常是所使用的散热润滑脂的25℃时的粘度的值之一。另外,散热润滑脂的粘合线厚度的值52μm通常是所使用的散热润滑脂的粘合线厚度的
值之一。通过以使用这样的粘度及粘合线厚度的散热润滑脂测定的上述面积比在特定范围内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在使用了通常的散热润滑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泵出现象。
[0027]粘合线厚度可以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来测定。参照图5,对使用了粘弹性测定装置的粘合线厚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将直径为8mm的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和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安装于粘弹性测定装置。然后,利用使试样沿压缩方向变形的粘弹性测定装置的功能,如图5(a)所示,以10N的应力将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41向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42推压。将此时的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41与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42的间隔设定为零。接下来,如图5(b)所示,以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41与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42之间的间隔成为1mm的方式,使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41从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42离开。然后,配置圆柱状的测定用夹具41与圆板状的测定用夹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散热片,将10s
‑1的剪切速度下的25℃的粘度为22Pa
·
s、并且粘合线厚度为52μm的散热润滑脂3.2ml以每单位面积为0.2MPa的紧固力夹入配置于铝板上的180mm
×
100mm的散热片与玻璃板之间,使前述散热润滑脂扩张之后,进行100次循环的将

40℃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及125℃的温度的30分钟保持作为1次循环的热循环试验的情况下,进行100次循环的前述热循环试验之后的前述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2)、与进行前述热循环试验之前的已扩张的前述散热润滑脂的面积(S1)的面积比(S2/S1)为1.0~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光祐金子政秀野野垣良三
申请(专利权)人:电化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