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死点来操作的自动锁紧或封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6067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动锁紧或封闭装置,通过移过一个死点来操作,包括一个枢接有拱形舌的底板,而拱形舌则通过铰链连有突耳,还有一外突部,形成一支撑点,使突耳互相分开时呈打开锁定位置,该装置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将盒形或管形部件紧固或锁紧于任意支撑元件上。(*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通过一个死点或零点来操作的自动锁紧或封闭装置。已公知的锁紧装置可形成一单独的部分,包括一枢接有两个相对的锁紧突耳的底板。突耳在压力作用下,可通过两个位置之间的死点或零点,呈互相合拢或分开的位置。这种装置一般用于将以某种方式包裹在两突耳之间的电缆或导线锁紧在支承件上,在施加于底板的压力作用下,互相拉近,应将清楚的懂得所述的底板紧固于所述之支座上。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述种类的装置,但具备一特殊的结构,可对或多或少的闭合部件,实现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的瞬时锁定,例如将壳体锁固于支承件上。为达到此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自动锁紧或闭合装置,形成一独立部件,包括一底板,枢接至少两个相对的锁紧突耳,该突耳可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在两个位置之间的死点或零点,呈互相合拢或分开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突耳由一第一铰链连接于一拱形舌;拱形舌自身枢接于底板,通过一第二铰链连接于紧固到底板的元件上。根据该装置的另一特征,上述第一和第二铰链分别将每个突耳的一端与一拱形舌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元件的一端连接,该元件从底板伸出,并在两拱形舌之间伸展。本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拱形舌的端部有一由该装置向外突伸的部分,以形成一支撑点,使突耳互相分开时呈一打开的锁定位置。这里还将指出,上述拱形舌朝该装置的外侧呈一凹面。后者的进一步的特征还在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铰链分别位于上述每个突耳的各面的端部。根据本装置的另一特征,每个突耳大体呈S形,该上拱部的内侧有一助板,并通过至少一导向柱向外延伸,导向柱伸向S的下拱部。这里还要指出,一个突耳的肋板有一榫头,与其相配的另一突耳的肋板上则有一凹口。依据另一实施例,每个突耳通过导向柱向外伸展,导向柱端头处有一钩形部,形成一支撑点,使所述的突耳呈一打开的锁定位置。在此情况,上述拱形舌在其与底部相枢接的平面上,有一钩子或类似构件,与上述钩形部相配合,用于锁定打开位置中的突耳。依据另一特征,该底板在其与拱形舌,突耳和上述元件所在侧面相对的一侧,有一带有卡夹的承座或类似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该底板在自由状态下最好为一拱形。另一特征,该上述底板邻近至少一个密封裙板,面对本装置的一端或另一端。这样,该装置一方面通过卡在一支承件上而以不渗透液体情况被固定,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突耳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固定在盒形或壳体的构件中。为此,卡夹和承座一起可被省略,因而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安装于其部件的孔隙来说,底板可很简单地构成一闭合元件。根据下面结合不受限定的几个实例所给出的附图,由本专利技术现有的几个仅作为说明性的较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将会更好地理解,并且它的其它一些目的,特征、细节和优点会更加体现,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静止状态的侧视图;图2为轴向剖视图,表示本装置卡在支座的位置和突耳刚刚插入壳体的部件或类似构件的位置;图3类似图2,但表示本装置的突耳完全插入壳体中;图4类似图2和图3,但表示向盒子施加一个压力之后,使本装置的两突耳产生互相分开的运动;图5类似图4,它表示了在突耳已移过死点位置,使支撑于盒子的一壁上,由此其盒子与支承件紧固之后在装配位置上的支承件和壳体;图6类似图1,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图7和图8类似图6,表示邻近底板装有一密封裙板的装置,该裙板面朝其装置两端部的每一端;图9、10和11,表示用来把图6所示的装置安装于一剖视的侧壁的孔隙中的三个连续步骤,该孔隙可属于任何元件,本例为壳体。尤其参看图1和图6,从其看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形成一单独部件,例如由铸塑塑料制成,该部件主要包括一底板1,其一侧有两个相互相对的拱形舌2,拱形舌的凹面向外;两突耳3亦为相对设置,呈尖头式外形,使之易于插入部件5的孔隙中,该部件见于图2至图5和图9至图11。其形状例如为封密的盒式壳体。再参看图1和6,可见每个突耳3由一第一铰链6连于一拱形舌2上,拱形舌2自身通过一枢接件7连接于底板1上。每个突耳3通过一第二铰链8还连在一带形部件9上,该带形部件9固接于底板1并在两拱形舌2之间伸展。更具体地,第一铰链6和第二铰链8分别将每个突耳3的下部3a连于拱形舌2的上端2a和在拱形舌2之间伸展的带形部件9的自由端9a。需指出的是,铰链6和8,还有枢接件7是如本
公知的由塑料材料而制成的薄部件很简单地构成的。如图1-图5所示,拱形舌2的上端2a包括一外突部件10,这将主要结合操作加以描述;一支撑点,使突耳3在互相分开时呈一打开的锁闭位置。回想到与每个突耳3的下端3a相联系的两铰链6,8,可以看出第一铰链6位于每个突耳3的外侧面3b上,而第二铰链8位于突耳3的内侧面3b上。如前所述,每个突耳3呈一尖顶形,即特定地为S形。S的上拱部,形成每个突耳3的自由端3d,其内部有一肋板11。这个上拱部通过一面对S的下拱部突伸的导向柱12而向外伸展。如下所述,在突耳3插入外壳或盒形部件5的孔隙4时,该突耳3的柱12起着导向功能。13表示一带有卡夹舌状物14的承座或类似构件,在其底板的另一侧面上,即,在带有拱形舌2,带形部件9和突耳3的相对的面上,它与底板1通过以一个工件铸塑的方式而被完整的制成。这个承座或类似构件可完全省略,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使底板1起着一单纯挡板元件的功能。为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的本装置的操作将按图2-图5在下面做详细描述。首先参考图2,可以看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通过承座13的卡夹安装于支承件16的孔15上。突耳3的自由端3d则插入大体上封闭的壳体或盒形的部件5上的孔隙4中,并形成一通道。接下来如图3所示,将支承件16和部件5互相靠近,突耳3在与其相联系的导向柱12的引导下完全插入部件5,在这个步骤,突耳3基本上保持垂直,相互之间没有移动。这里需指出,部件5的壁板5a抵在两拱形舌2上的各突部10上。见图4,当通过压力使部件5和支承件16互相靠近时,部件5的壁5a支撑在突部10上,由此使得突耳3互相分离,直至过死点位置,该突耳3就自动地呈现如图5的位置,即完全打开或支承件16上的部件5的锁定位置。特别要指出,通过死点或零点的过程是由下列元件特殊的结合和几何结构完成的突耳3的下端部3a,铰接6,7,8,拱形舌2的上端部2a。在图5所示的位置中,已放下的突耳3有利地向部件5的壁板5a施加一个压力,壁板5a将紧固于支承件16上。这意味着,例如电缆或导线穿过可能为管道形状的部件5,这些电缆将组成一束,稳固地夹持在可为任意元件的支承件16上。如上所述,夹持承座13可省略,但图中未表示。在此情况,底部将形成一个闭合元件或插头。这意味着该装置未被紧固于一支承件上,例如是16,但该装置将非常简单地插入一孔隙,例如部件5的孔隙4中,为了非常简单地封闭所述的孔隙4,再参见图5,即可明白,其中支承件16和承座13可省略。现参见图6-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中使用与图1相同的参考标记来表示相同的元件。这里突耳3的导向柱12,在其自由端有一钩形或弯翘部50,从而为突耳3在插入部件5的孔隙4的过程中形成一支撑点,如下详述。进一步见图6,虽不是必须,拱形舌2在其底板1上的枢接件7有一向外伸出的钩或类似元件51。这样的一个钩51配合于钩形部50,一旦本装置完全插入孔隙4中,即可如前述那样,使突耳3完全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锁紧或封闭装置形成一个单独的元件,包括:一底板,枢接至少两个相对的锁紧突耳,突耳在压力作用下可呈互相靠拢或打开的位置,并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移过死点,其中改进之处在于每个突耳由一第一铰链接于一拱形舌,并通过第二铰链接于紧固在底板上的一个元件,而拱形舌自身则枢接于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FR 1995-12-19 95150801.一种自动锁紧或封闭装置形成一个单独的元件,包括一底板,枢接至少两个相对的锁紧突耳,突耳在压力作用下可呈互相靠拢或打开的位置,并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移过死点,其中改进之处在于每个突耳由一第一铰链接于一拱形舌,并通过第二铰链接于紧固在底板上的一个元件,而拱形舌自身则枢接于底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铰链分别将每个突耳的一个端连至拱形舌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的元件的一端连接,该元件在两拱形舌之间伸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舌的端部包括一个向装置外突伸的部分,以形成一支撑点,使突耳3在互相分开时呈打开锁定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拱形舌朝其装置的外侧呈一凹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铰链分别位于所述的两突耳的一面或另一面的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突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P利昂P韦格劳
申请(专利权)人:拉皮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