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吸能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薄壁管状结构质量轻、形式简单、制造成本低,且具有较高的吸能效率,被广泛用于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抗冲击安全防护装置。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结构轻量化和冲击安全防护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薄壁管状结构(如方管、圆管等)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无法兼顾实现提高结构吸能效率以及具有理想的峰值力,已逐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包括同心且同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正六边形管,由内至外依次为零级管至N级管,在零级管内设有六个零级板,六个零级板的一端在零级管的中心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零级管的六个角连接,零级板的厚度由零级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且同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正六边形管,由内至外依次为零级管至N级管,在所述零级管内设有六个零级板,六个所述零级板的一端在所述零级管的中心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零级管的六个角连接,所述零级板的厚度由所述零级管的中心至所述零级管的管壁方向平滑连续减小;相邻的两个所述正六边形管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由内至外依次为一级容纳空间至N级容纳空间,在所述一级容纳空间至N级容纳空间中,每级所述容纳空间内均设有多个分叉板,且由内至外,位于外侧容纳空间内的所述分叉板的数量是内侧相邻容纳空间内所述分叉板数量的两倍,在每级所述容纳空间内,两个所述分叉板为一组,每组中两个所述分叉板的一端与位于外侧的所述六边形管连接,另一端相交且与位于内侧的所述六边形管连接,其中,位于所述一级容纳空间内的每组分叉板的相交端与一个所述零级板相对应,使一组所述分叉板与一个相对应的所述零级板形成横截面为Y形的结构,位于所述一级容纳空间外侧的各级容纳空间内的每组分叉板的相交端,与位于内侧相邻容纳空间内的一个所述分叉板相对应,使位于外侧容纳空间内的一组所述分叉板,与位于内侧相邻容纳空间内的一个相对应所述分叉板形成横截面为Y形的结构;所述分叉板的厚度由内侧端至外侧端平滑连续减小,其中,内侧端是与位于内侧的所述正六边形管连接的一端,外侧端是与位于外侧的所述正六边形管连接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正六边形管,由内至外依次为零级管、一级管和二级管,所述一级管和所述零级管之间的容纳空间为一级容纳空间,在所述一级容纳空间内设置的分叉板为一级分叉板,所述二级管和所述一级管之间的容纳空间为二级容纳空间,在所述二级容纳空间内设置的分叉板为二级分叉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生梯度多级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分叉板的最大厚度等于所述零级板的最小厚度,所述二级分叉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勇,赵若朝,张爱品,温伟斌,黄方林,周德,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