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606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所述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之间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中包括开设在第一导热体后方左右两侧的T型槽,所述第二导热体前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均贯穿T型槽并延伸至T型槽的内部,两个所述T型块的外表面均与T型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管冷却技术领域。该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通过安装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的快速拆装,进一步实现了对水流管的拆装,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用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实用性很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管冷却
,具体为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交换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完成。
[0003]现有的热交换管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过热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在热交换管表面安装水流管,利用流动的冷水带走热量,从而实现降温散热,但水流管拆装起来比较麻烦,效率低,对此我们提出了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解决了水流管拆装起来比较麻烦,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所述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之间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中包括开设在第一导热体后方左右两侧的T型槽,所述第二导热体前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均贯穿T型槽并延伸至T型槽的内部,两个所述T型块的外表面均与T型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热体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板,两个所述转板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方槽,所述第二导热体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两个所述转杆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棱形块,两个所述转杆相远离的一端和棱形块相远离的一侧均贯穿方槽并延伸至方槽的外部,两个所述棱形块的相对侧均与转板的一侧接触。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的顶部均贯穿开设有冷却孔,所述冷却孔的内部设置有水流管。
[0007]优选的,所述水流管的顶端贯穿冷却孔并延伸至冷却孔的外部,所述水流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底部与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的顶部接触,所述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顶部的中央均贯穿开设有半圆槽。
[0009]优选的,两个所述半圆槽的内部均设置有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顶端贯穿半圆槽并延伸至半圆槽的外部。
[0010]优选的,所述热交换管的底端贯穿半圆槽并延伸至半圆槽的外部,所述水流管、冷却孔和固定环的数量均设置为六个。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通过将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放置在热交换管的前后侧,进一步第二导热体上的T型块插进第一导热体上的T型槽,进一步滑动第二导热体,使得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连接,当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对齐后,进一步转动转板,使得转杆和棱形块穿过方槽,进一步转动棱形块和转杆,使得棱形块转动至竖直状态,实现锁定,通过安装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的快速拆装,进一步实现了对水流管的拆装,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用性很强。
[0014](2)、该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通过将水流管插进冷却孔中,进一步向水流管中导入流动的冷水,通过流动的冷水吸收并带走热交换管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孔、水流管和固定环的设置,方便拿取水流管,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导热体和第二导热体拆分状态图。
[0018]图中:1

第一导热体、2

第二导热体、3

安装机构、31

T型槽、32

T型块、33

转轴、34

转板、35

方槽、36

转杆、37

棱形块、4

冷却孔、5

水流管、6

固定环、7

半圆槽、8

热交换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大小相同,且为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材料,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之间设置有安装机构3;安装机构3中包括开设在第一导热体1后方左右两侧的T型槽31,第二导热体2前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32,两个T型块32的底部均贯穿T型槽31并延伸至T型槽31的内部,两个T型块32的外表面均与T型槽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第一导热体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有转板34,两个转板34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方槽35,第二导热体2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36,两个转杆36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棱形块37,两个转杆36相远离的一端和棱形块37相远离的一侧均贯穿方槽35并延伸至方槽35的外部,两个棱形块37的相对侧均与转板34的一侧接触,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的顶部均贯穿开设有冷却孔4,冷却孔4的内部设置有水流管5,水流管5的顶端贯穿冷却孔4并延伸至冷却孔4的外部,水流管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6,固定环6的底部与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的顶部接触,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顶部的中央均贯穿开设有半圆槽7,两个半圆槽7的内部均设置有热交换管8,热交换管8的顶端贯穿半圆槽7并延伸至半圆槽7的外部,热交换管8的底端贯穿半圆槽7并延伸至半圆槽7的外部,水流管5、冷却孔4和固定环6的数量均设置为六个。
[0021]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22]工作时,首先将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放置在热交换管8的前后侧,进一步第二导热体2上的T型块32插进第一导热体1上的T型槽31,进一步滑动第二导热体2,使得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连接,当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对齐后,进一步转动转板34,使得转杆36和棱形块37穿过方槽35,进一步转动棱形块37和转杆36,使得棱形块37转动至竖直状态,实现锁定,通过安装机构3的设置,实现了对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的快速拆装,进一步实现了对水流管5的拆装,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用性很强,通过将水流管5插进冷却孔中,进一步向水流管5中导入流动的冷水,通过流动的冷水吸收并带走热交换管8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孔4、水流管5和固定环6的设置,方便拿取水流管5,操作简单方便。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包括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体(1)和第二导热体(2)之间设置有安装机构(3);所述安装机构(3)中包括开设在第一导热体(1)后方左右两侧的T型槽(31),所述第二导热体(2)前方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T型块(32),两个所述T型块(32)的底部均贯穿T型槽(31)并延伸至T型槽(31)的内部,两个所述T型块(32)的外表面均与T型槽(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热体(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有转板(34),两个所述转板(34)的一侧均贯穿开设有方槽(35),所述第二导热体(2)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36),两个所述转杆(36)相远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棱形块(37),两个所述转杆(36)相远离的一端和棱形块(37)相远离的一侧均贯穿方槽(35)并延伸至方槽(35)的外部,两个所述棱形块(37)的相对侧均与转板(34)的一侧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水路湍流的热交换管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期峰
申请(专利权)人:友成机工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