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入壳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4440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入壳治具,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和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位于限位框的右侧,所述限位框的左侧壁开设有进料口,限位框的右侧壁滑动连接有滑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滑杆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X形推动件,所述X形推动件位于限位框内,所述横板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入壳口。电动推杆推动X形推动件,将电芯推入到限位框内,当感应器一检测到电芯外壳时,传送带暂停,打开升降气缸,带动防护管和导管向下移动,当防护管插入到电芯外壳内后,在电动推杆和X形推动件的作用下,将电芯推至入壳口,电芯从入壳口,穿过导管和防护管进入到电芯外壳内。穿过导管和防护管进入到电芯外壳内。穿过导管和防护管进入到电芯外壳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入壳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
,具体是涉及一种电芯入壳治具。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S.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在电芯表面包装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Mylar)后,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是将包装完Mylar的电芯放入电芯外壳内,在现有的入壳工序一般采用人工进行电芯入壳,在进行较大电芯入壳时,造成工作人员操作较为困难,易发生滑落情况,从而造成生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芯入壳治具,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入壳工序一般采用人工进行电芯入壳,在进行较大电芯入壳时,造成工作人员操作较为困难,易发生滑落情况,从而造成生产损失的问题。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电芯入壳治具,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的前侧设置有滑动支撑板,所述滑动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工作台的上表面,所述滑动支撑板上滑动连接有横板,所述升降气缸的上端与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和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位于限位框的右侧,所述限位框的左侧壁开设有进料口,所述限位框的右侧壁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与滑杆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X形推动件,所述X形推动件位于限位框内,所述横板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入壳口,所述入壳口位于限位框内,所述横板的左侧设置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垫,所述连接垫的右端位于进料口内。
[0006]优选的,所述入壳口的下方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固定连接在横板的下表面,所述导料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直线轴承,所述导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管,所述防护管与导管相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横板前侧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固定连接在工作台的上表面。
[0008]优选的,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设置有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上固定连接有外壳底座,所述外壳底座内卡接有电芯外壳,所述传送带位于滑动支撑板和限位杆的内侧。
[0009]优选的,所述滑动支撑板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感应器一和感应器二,所述感应器一位于电芯外壳的后侧,所述感应器二位于限位框的后侧。
[0010]本技术中提供一种电芯入壳治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中设置有电动推杆、滑杆和X形推动件,当电芯从导料管进入到限位框内时,通过电动推杆推动X形推动件,将电芯推入到限位框内,当感应器一检测到电芯外壳时,传送带暂停,打开升降气缸,带动防护管和导管向下移动,当防护管插入到电芯外壳内后,在电动推杆和X形推动件的作用下,将电芯推至入壳口,电芯从入壳口,穿过导管和防护管进入到电芯外壳内,升降气缸升起,当感应器二检测到限位框时,传送带向右侧运动,进行下一组电芯入壳组装,通过升降气缸,传送带和电动推杆的作用实现电芯自动入壳操作,从而提高入壳的精准度,同时解决现有的入壳工序一般采用人工进行电芯入壳,在进行较大电芯入壳时,造成工作人员操作较为困难,易发生滑落情况,从而造成生产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电芯入壳治具的立体机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电芯入壳治具的平面示意图;
[0014]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4为图2中B处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中标号为:
[0018]1、工作台;2、升降气缸;3、横板;4、滑动支撑板;5、限位杆;6、限位框;7、电动推杆;8、导料管;9、连接垫;10、滑杆;11、X形推动件;12、入壳口;13、导管;14、直线轴承;15、防护管;16、传送带;17、外壳底座;18、电芯外壳;19、感应器一;20、进料口;21、感应器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0020]参照图1

5所示,一种电芯入壳治具,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气缸2,升降气缸2的前侧设置有滑动支撑板4,滑动支撑板4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的上表面,滑动支撑板4上滑动连接有横板3,升降气缸2的上端与横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横板3前侧端滑动连接有限位杆5,限位杆5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的上表面,工作台1的上表面设置有传送带16,传送带16上的运输电机与外部控制器电性连接,传送带16上固定连接有外壳底座17,外壳底座17内卡接有电芯外壳18,通过外壳底座17对电芯外壳18的位置进行固定,传送带16位于滑动支撑板4和限位杆5的内侧,滑动支撑板4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感应器一19和感应器二21,感应器一19和感应器二21外部连接控制器,感应器一19位于电芯外壳18的后侧,感应器二21位于限位框6的后侧,当感应器一19检测到电芯外壳18后,通过外部控制器暂停传送带16,通过升降气缸2和电动推杆7配合使用将电芯装入电芯外壳18,电芯入壳后,感应器二21再次检测到限位框6时,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传送带16运动,进行下一组电芯入壳操作。
[0021]横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6和电动推杆7,电动推杆7位于限位框6的右侧,限位框6的左侧壁开设有进料口20,限位框6的右侧壁滑动连接有滑杆10,电动推杆7的输出端与滑杆10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滑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X形推动件11,X形推动件11的
前后两端均呈弧形设置,在电动推杆7的作用下,可以将进入到限位框6中的电芯,推送至入壳口12,X形推动件11位于限位框6内,横板3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入壳口12,入壳口12位于限位框6内,横板3的左侧设置有导料管8,导料管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垫9,通过连接垫9便于电芯从导料管8进入到限位框6内,连接垫9的右端位于进料口20内,入壳口12的下方设置有导管13,导管13固定连接在横板3的下表面,导料管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直线轴承14,采用直线轴承14,使得电芯在穿过导管13时候,避免与导管13内壁碰撞造成电芯损伤,导管1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管15,防护管15与导管13相连通,防护管15的外径尺寸略小于电芯外壳18的内径尺寸。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0023]在使用时,电芯从导料管8进入到限位框6内时,通过电动推杆7推动X形推动件11,将电芯推入到限位框6内,导料管8停止送料,当感应器一19检测到电芯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入壳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所述工作台(1)上表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升降气缸(2),所述升降气缸(2)的前侧设置有滑动支撑板(4),所述滑动支撑板(4)固定连接在工作台(1)的上表面,所述滑动支撑板(4)上滑动连接有横板(3),所述升降气缸(2)的上端与横板(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6)和电动推杆(7),所述电动推杆(7)位于限位框(6)的右侧,所述限位框(6)的左侧壁开设有进料口(20),所述限位框(6)的右侧壁滑动连接有滑杆(10),所述电动推杆(7)的输出端与滑杆(10)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1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X形推动件(11),所述X形推动件(11)位于限位框(6)内,所述横板(3)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入壳口(12),所述入壳口(12)位于限位框(6)内,所述横板(3)的左侧设置有导料管(8),所述导料管(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垫(9),所述连接垫(9)的右端位于进料口(2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云
申请(专利权)人:拓森特智能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