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12299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及控制方法,设置在机罩下方,包括呈三点设置的第一顶升机构、第二顶升机构和第三顶升机构,第一顶升机构设置在机罩前端,第二顶升机构和第三顶升机构在机罩后端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顶升机构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机罩锁支架与驱动部,第二顶升机构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第一机罩铰链组件与驱动部,第三顶升机构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第二机罩铰链组件与驱动部,机罩锁支架的下端、第一机罩铰链组件的下端和第二机罩铰链组件的下端分别设有竖向设置的长形孔,每个长形孔均通过连接件与车身滑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车辆与行人撞击时,增强对行人头部的保护效果。强对行人头部的保护效果。强对行人头部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安全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据统计,在交通事故中,行人和两轮车驾驶者的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近50%,而行人和两轮车驾驶者的死亡绝大多数是由于头部和车辆的撞击导致的。目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车辆对行人的保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汽车生产厂商相继着手研究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如何降低行人受到的伤害。目前行人头部保护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优化发动机罩结构,优化发动机舱硬点的布置等被动式策略;另一种是通过顶升机构把发动机罩1顶起,以增大头部冲击缓冲空间的主动式策略。现有主动发动机罩主要有以下两种技术方案:
[0003]第一种,当车辆撞击到行人时,机罩后部抬起,增大机罩和机舱硬点的空间,保护行人。此方案增大较多的是机罩后部空间,但机罩前部增大空间较小,甚至机罩锁前部空间是减小的,不能保护身高较低的行人。
[0004]第二种,当车辆撞击到行人时,通过顶起机罩四周,使机罩前部和后部均抬起,增大机罩和机舱硬点的空间,保护行人。此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设置在机罩(1)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三点设置的第一顶升机构(2)、第二顶升机构(3)和第三顶升机构(4),所述第一顶升机构(2)设置在机罩(1)前端,所述第二顶升机构(3)和第三顶升机构(4)在机罩(1)后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顶升机构(2)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机罩锁支架(5)与驱动部,所述第二顶升机构(3)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第一机罩铰链组件与驱动部,所述第三顶升机构(4)包括上下设置且传动配合的第二机罩铰链组件与驱动部,所述机罩锁支架(5)的上端、第一机罩铰链组件的上端和第二机罩铰链组件的上端分别与机罩(1)连接,所述机罩锁支架(5)的下端、第一机罩铰链组件的下端和第二机罩铰链组件的下端分别设有竖向设置的长形孔,每个长形孔均通过连接件与车身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机构(2)的驱动部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顶升器(201)和第一电磁铁(202),所述第一顶升器(201)的固定端以及第一电磁铁(202)分别固定安装在车身上,所述第一顶升器(201)的活动端与机罩锁支架(5)连接,当机罩(1)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电磁铁(202)与机罩锁支架(5)的底面吸合。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升机构(3)的活动部包括第二顶升器(301)和第二电磁铁(304),所述第一机罩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机罩铰链(302)和第一机罩铰链支架(303),所述第一机罩铰链(302)的上端与机罩(1)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机罩铰链支架(303)连接,第一机罩铰链支架(303)上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二长形孔(9),所述第二长形孔(9)通过连接件与车身滑动连接;所述第二顶升器(301)的固定端以及第二电磁铁(304)分别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第二顶升器(301)的活动端、第二电磁铁(304)的吸合面分别与第一机罩铰链支架(303)的底面相配合;当机罩(1)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电磁铁(304)与第一机罩铰链支架(303)的底面吸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主动抬起机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顶升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罗洲王迎钟杨之杨飘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