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203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包括:顶梁加强结构,设置在顶梁的第一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设置在侧梁的第二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至少对顶梁加强结构的局部进行支撑;顶板,对顶梁加强结构和顶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顶部外围轮廓;侧板,对侧梁加强结构和侧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侧面外围轮廓;顶梁加强结构、顶梁、侧梁加强结构、侧梁、顶板和侧板均为复合材料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顶梁加强结构和侧梁加强结构的设置,使得顶梁和侧梁的边缘均获得了结构的加强;肩部结构来自顶梁和侧梁所在的两个不同的整体部分中,能够通过更好的强度去承受此处的压力。压力。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高速动车组车体大多数采用全承载式铝合金结构,全承载式铝合金车体由底架、侧墙、车顶、端墙以及司机室几大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由大型铝合金挤压型材进行拼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进行焊接连接,这种全承载式铝合金车体承载着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的所有载荷。
[0003]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高速动车组的轻量化需求,众多厂家通过复合材料对侧墙、车顶及端墙进行成型,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了车身的重量,使得高速动车组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在对上述材料的侧墙梁体及车顶梁体进行连接的过程中采用独立的肩部结构形式,通过分别与侧墙梁体和车顶梁体的固定连接实现环梁的结构,从而对车体表层板体进行有效的支撑而获得稳定的侧墙及车顶结构。
[0004]然而针对上述肩部结构位置处的侧墙梁体端部、车顶梁体端部和肩部结构的结构强度要求均较高,无形中增加了结构件的成本和使用风险。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设计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可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问题。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包括:顶梁加强结构,设置在顶梁的第一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设置在侧梁的第二连接端;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至少对所述顶梁加强结构的局部进行支撑;顶板,对所述顶梁加强结构和顶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顶部外围轮廓;侧板,对所述侧梁加强结构和侧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侧面外围轮廓;其中,所述顶梁加强结构、顶梁、侧梁加强结构、侧梁、顶板和侧板均为复合材料结构。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顶部包覆结构,所述顶部包覆结构与所述顶板贴合形成第一封闭环腔,所述顶梁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封闭环腔内。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底部包覆结构,所述底部包覆结构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第二封闭环腔,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封闭环腔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侧板边缘通过弯曲回卷形成第二封闭环腔,所述侧梁加强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封闭环腔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顶梁设置有纵向的第一贴合面,所述顶梁加强结构设置有纵向的第二贴合面,所述顶部包覆结构局部夹设在所述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包覆结构自所述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之间向所述顶梁与顶板间延伸,其中,所述顶梁边缘设置有局部的第一缩进区域,用于对所述顶部包覆结构边缘进行容纳。
[0013]进一步地,所述侧梁顶部被所述侧梁加强结构完全覆盖,所述顶梁加强结构与侧梁加强结构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件,所述金属件包括:第一板体,设置于所述顶梁加强结构与所述侧板之间;第二板体,与所述侧板相对于车体的内侧贴合设置;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侧梁顶部设置有第二缩进区域,用于对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进行安装,且所述顶梁加强结构对所述侧梁及侧梁加强结构顶部进行共同覆盖,所述顶梁加强结构与所述侧梁和/或侧梁加强结构固定连接。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连接板,所述金属连接板对所述顶梁及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进行连接。
[0017]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顶梁加强结构和侧梁加强结构的设置,使得顶梁和侧梁的边缘均获得了结构的加强;且从工艺角度而言,首先完成的为顶梁加强结构与顶梁的连接,以及侧梁加强结构与侧梁的连接,随后再进行两个整体结构的连接,顶梁加强结构和侧梁加强结构所在的位置处为车体的肩部结构,因此肩部结构来自顶梁和侧梁所在的两个不同的整体部分中,通过顶梁加强结构和侧梁加强结构分别使得上述两个整体在肩部结构位置处能够通过更好的强度去承受此处的压力。通过上述方式降低了各个结构单元的成型难度,将原本整体的肩部结构一分为二还对顶梁和侧梁进行了有效的结构加强,有效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顶梁加强结构、顶梁和顶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侧梁加强结构、侧梁和侧板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和图2中结构的组合示意图;图4为第一封闭环腔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第二封闭环腔的第一种位置示意图;图6为第二封闭环腔的第二种位置示意图;图7为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相对位置示意图;图8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侧梁加强结构对侧梁顶部完全覆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结构方式的具体应用示意图(包括金属件);图11为金属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第二缩进区域的第一种位置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结构方式的具体应用示意图;图14为第二缩进区域的第二种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1、顶梁加强结构;101、第二贴合面;2、顶梁;201、第一贴合面;202、第一缩进区域;3、侧梁加强结构;4、侧梁;401、第二缩进区域;5、顶板;6、侧板;7、顶部包覆结构;8、第一封闭环腔;9、底部包覆结构;10、第二封闭环腔;11、金属件;111、第一板体;112、第二板体;113、加强筋;12、金属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2]如图1~14所示,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包括:顶梁加强结构1,设置在顶梁2的第一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3,设置在侧梁4的第二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3至少对顶梁加强结构1的局部进行支撑,支撑的位置进行了力的传递;顶板5,对顶梁加强结构1和顶梁2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顶部外围轮廓;侧板6,对侧梁加强结构3和侧梁4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的侧面外围轮廓;其中,顶梁加强结构1、顶梁2、侧梁加强结构3、侧梁4、顶板5和侧板6均为复合材料结构。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梁加强结构,设置在顶梁的第一连接端;侧梁加强结构,设置在侧梁的第二连接端;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至少对所述顶梁加强结构的局部进行支撑;顶板,对所述顶梁加强结构和顶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顶部外围轮廓;侧板,对所述侧梁加强结构和侧梁的外表面进行局部覆盖,形成车体侧面外围轮廓;其中,所述顶梁加强结构、顶梁、侧梁加强结构、侧梁、顶板和侧板均为复合材料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部包覆结构,所述顶部包覆结构与所述顶板贴合形成第一封闭环腔,所述顶梁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封闭环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部包覆结构,所述底部包覆结构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第二封闭环腔,所述侧梁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封闭环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边缘通过弯曲回卷形成第二封闭环腔,所述侧梁加强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封闭环腔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速动车组车体肩部的梁体加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设置有纵向的第一贴合面,所述顶梁加强结构设置有纵向的第二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源汤娟张驰王师佑陈艳艳陈浩郭佳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新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