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端子组合以及连接器组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端子、端子组合以及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应用于散热风扇的导电端子、端子组合以及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安装于风扇的机壳中的连接器组合,包括连接器和对接连接器,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导电端子,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外壳和多个对接端子,现有的导电端子包括板状的主端子和固定在主端子板面上的接触簧片,其中,接触簧片的多个接触部的板面在对接时与对接端子抵接以形成电性连接,由于风扇转动导致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长期处于振动状态,该接触簧片的厚度通常设置较薄,在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长期的抵接过程中,并且在振动的环境下,接触部的板面由于振动会沿厚度方向反复偏移受压而发生弹性变形,导致接触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由于多次振动偏移而发生弹性疲乏,使得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接触不良并且阻抗较大。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导电端子、端子组合以及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端子,用于向前与对接端子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状的主端子和固定于所述主端子的两侧板面的接触簧片,每一所述接触簧片包括附接于所述主端子板面上的连接部和沿左右方向远离所述主端子弯折延伸的多个接触部,且每一所述接触部自所述连接部从前向后弯折延伸,当所述导电端子从所述对接端子的后端插入所述对接端子时,位于所述主端子左右两侧的多个所述接触部的板缘分别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左右侧壁弹性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部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从前向后弯折延伸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为自由端并与所述对接端子接触,所述第一端的板面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板面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二端沿前后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沿左右方向到所述第一端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焊接于所述主端子板面的焊接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且并未与所述主端子固定的多个缓冲部,每一所述缓冲部的末端连接所述接触部,所述缓冲部和所述焊接部均与所述主端子平行,且所述缓冲部的板面和所述焊接部的板面共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多个所述缓冲部自所述第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端子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主体部后端的导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接触部中位于最靠前的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7.一种端子组合,包括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向前与所述对接端子对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板状的主端子和分别固定所述主端子的两侧板面的接触簧片,所述主端子包括前段部、与所述前段部连接的导接部,每一所述接触簧片包括附接于所述前段部板面上的连接部和沿左右方向远离所述前段部弯折延伸的多个接触部,且每一所述接触部自所述连接部从前向后弯折延伸;所述对接端子包括插接部和与所述插接部连接的接线部,所述插接部包括底壁、分别连接底壁左右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成插接腔;当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对接时,所述前段部从后向前插入到所述插接腔,位于所述前段部左右两侧的多个所述接触部的板缘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弹性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前段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接触部具有第一端和自所述第一端从前向后弯折延伸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为自由端并与所述第一侧壁或所述第二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端到所述前段部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对接前,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对接端子对接
前,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的二分之一。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均具有向后凸伸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面向所插接腔一侧设有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一侧壁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侑伦,李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衡南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