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7227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该接触孔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半导体结构,其中,半导体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闸极结构及覆盖闸极结构的层间介质层,于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形成一光阻层中,并图案化光阻层以得到光阻开口;基于图案化的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层间介质层,且于形成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光阻开口以使接触孔的内壁形成内壁转角;去除光阻层,并圆化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接触孔的内壁转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计形成接触孔的步骤,当接触孔的底面与闸极结构上表面齐平时,增加扩大光阻开口的步骤,形成接触孔后增加圆化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内壁转角的步骤,增大了后续沉积步骤的沉积面积,降低了沉积难度,提升了后续沉积步骤的良率。沉积步骤的良率。沉积步骤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
,涉及一种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物理气相沉积(PVD)是用来填充上下层之间的通孔的常用制程,比如金属溅镀的第一层金属界面活化。其中关键的难点是如何更好的填充,避免产生的空洞或者其他影响晶圆(wafer)良率(CP)的缺陷。这种沉积的方法对被沉积对象的形状有极高的要求,否则容易出现填充不良(例如空洞)的现象。
[0003]目前,通常利用金属钨(W)作为第一层活化层来填充前后段接触孔(Contact),而在形成接触孔时,一般通过增加接触孔的关键尺寸(CD)或者增加接触孔形状的斜度(更斜)的方法来协助填充。如图1及图2所示,分别为增加接触孔的关键尺寸后形成的接触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及增加接触孔内壁的斜度后形成的接触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包括半导体结构01、闸极结构011、层间介质层012及接触孔013,由于接触孔和下层闸极结构(gate)之间的短路允许度(bridging window)很紧,常规的增加孔洞的尺寸或者增加孔洞形状的斜度(更斜)的方法容易产生副作用,导致闸极结构和填充接触孔的填充塞之间短路,继而导致后续的填充工艺的良率较低。
[0004]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提升后续沉积良率的接触孔制作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形成的接触孔在后续沉积步骤中良率较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接触孔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半导体结构,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闸极结构及覆盖所述闸极结构的层间介质层;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形成一光阻层,并图案化所述光阻层以得到光阻开口;基于图案化的所述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于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所述光阻开口以使所述接触孔的内壁中形成内壁转角;去除所述光阻层,并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
[0007]可选地,基于所述图案化的所述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于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所述光阻开口包括:对所述层间介质层进行第一阶段刻蚀;扩大所述光阻开口;对所述层间介质层进行第二阶段刻蚀。
[0008]可选地,当所述接触孔的底面与所述闸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时,停止所述第一阶
段刻蚀并对所述光阻开口进行扩大。
[0009]可选地,扩大后的相邻两个所述光阻开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相邻两个所述接触孔之间短路的制程允许度可选地,所述接触孔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
[0010]可选地,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圆化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同步进行。
[0011]可选地,于层间介质层中形成所述接触孔方法包括等离子体刻蚀,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的方法包括等离子体刻蚀。
[0012]可选地,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时采用的等离子体浓度高于形成所述接触孔时采用的等离子体浓度。
[0013]可选地,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时采用的控制等离子体方向的电源输出功率低于形成所述接触孔时采用的控制等离子体方向的电源输出功率。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接触孔,所述接触孔采用上述所述的接触孔的制作方法制作得到。
[0015]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及其制作方法通过重新设计所述接触孔的制作步骤,在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当形成的所述接触孔的底部与所述闸极结构齐平时,增加对所述光阻开口进行扩大的步骤,扩大后的相邻两个所述光阻开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相邻两个所述接触孔之间短路的制程允许度,扩大所述光阻开口后继续刻蚀所述层间介质层,以得到贯穿所述层间介质层的所述接触孔,并于形成所述接触孔后对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内壁的转角进行圆化,以增大沉积表面积的同时不改变所述接触孔底部的形状,降低沉积难度,提升了良率,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6]图1显示为一种增加接触孔的关键尺寸后形成的接触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显示为一种增加接触孔内壁的倾斜程度后形成的接触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0019]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形成光阻开口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形成的接触孔的底面与闸极结构上表面齐平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对光阻层中光阻开口进行扩大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形成内壁具有转角的接触孔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孔制作方法的圆化接触孔顶部转角及接触孔内壁的转角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元件标号说明:01 半导体结构,011 闸极结构,012 层间介质层,013 接触孔,1 半导体结构,11 闸极结构,111 隔离侧墙,112 闸极,12 层间介质层,13 光阻层,14 接触孔,15 光阻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6]请参阅图3至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7]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孔制作方法,如图3所示,为所述接触孔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S1:提供一半导体结构,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闸极结构及覆盖所述闸极结构的层间介质层;S2: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形成一光阻层,并图案化所述光阻层以得到光阻开口;S3:基于图案化的所述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于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所述光阻开口以使所述接触孔的内壁形成内壁转角;S4:去除所述光阻层,并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
[0028]请参阅图4,执行所述步骤S1及所述步骤S2:提供一半导体结构1,所述半导体结构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闸极结构11及覆盖所述闸极结构11的层间介质层12;于所述层间介质层12的上表面形成一光阻层13,并图案化所述光阻层13以得到光阻开口15。
[0029]具体的,所述闸极结构11包括隔离侧墙111及闸极112,所述隔离侧墙111用于隔开所述闸极112与接触孔(参见后续图)中的导电填充物。
[0030]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孔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半导体结构,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闸极结构及覆盖所述闸极结构的层间介质层;于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表面形成一光阻层,并图案化所述光阻层以得到光阻开口;基于图案化的所述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于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所述光阻开口以使所述接触孔的内壁形成内壁转角;去除所述光阻层,并圆化所述接触孔的顶部转角及所述接触孔的内壁转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孔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图案化的所述光阻层形成接触孔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且于形成所述接触孔的过程中扩大所述光阻开口包括:对所述层间介质层进行第一阶段刻蚀;扩大所述光阻开口;对所述层间介质层进行第二阶段刻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孔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接触孔的底面与所述闸极结构的上表面齐平时,停止所述第一阶段刻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孔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扩大后的相邻两个所述光阻开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军张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