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580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及装置,涉及抛光加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流道以及与流道套装的回收壳体,回收壳体的侧面设有引流口,所述回收壳体内环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空腔,回收壳体内封装有漆包线圈;所述回收壳体为磁导材料;所述漆包线圈通电后使狭缝空腔内外两侧的壳体壁形成磁性相反的磁极,以在狭缝空腔处形成漏磁场。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需要屏蔽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狭缝空腔处形成漏磁场,同时可实现磁场强度的灵活调整,降低抛光液对抛光轮的磨损,避免抛光液硬化,拆卸后回收器无磁场,磁流变抛光液不会附着于回收器,便于清洗。便于清洗。便于清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及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抛光加工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磁流变抛光技术主要利用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变硬形成具有粘塑性的Bingham介质,在抛光轮上形成一个包围抛光轮的柔性缎带突起。当缎带经过工件与抛光轮形成的狭小缝隙时,就会在工件表面接触区域产生剪切应力,从而实现对工件表面材料的抛光去除。在抛光过程中,需要实时对抛光轮表面“已使用”的抛光液进行回收,使之补水后重新用于加工。
[0003]现检索到公告号为CN101249637A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内部中空的杯状回收装置,在回收装置座外圈布置环状永磁体,该方法形成的永磁场会使抛光液硬化严重,严重磨损抛光轮,且回收效率较低。为了克服上述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公告号为CN106272086B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该方法同样采用永磁体形成磁性毛刷,并在永磁体与回收器罩之间设有屏蔽层来约束磁场作用范围,减小磁性毛刷对抛光轮的磨损;然而,由于两层屏蔽层的设置,使得整个抛光液回收器的装配、维护以及附着的抛光液清理等操作复杂;此外,在长时间抛光时,所形成的磁性毛刷会逐渐变干硬化,逐渐堆积回收器腔体甚至堵塞回收孔,最终导致回收不完全和漏液,且由永磁体形成的磁性毛刷即使在回收器拆卸后依然存在,即在清洗时磁流变抛光液依然会附着于回收器上,给回收器的清洗带来困难。
[0004]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及装置,在不需要屏蔽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狭缝空腔处形成漏磁场,同时可实现磁场强度的灵活调整,降低抛光液对抛光轮的磨损,避免抛光液硬化,拆卸后回收器无磁场,磁流变抛光液不会附着于回收器,便于清洗。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包括流道以及与流道套装的回收壳体,回收壳体的侧面设有引流口,所述回收壳体内环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空腔,回收壳体内封装有漆包线圈;所述回收壳体为磁导材料;所述漆包线圈通电后使狭缝空腔内外两侧的壳体壁形成磁性相反的磁极,以在狭缝空腔处形成漏磁场。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回收壳体包括内壳体、外壳体和顶板;
[0009]所述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同轴间隙设置,内壳体、外壳体之间设有底板;
[0010]所述漆包线圈同轴布设在内壳体、外壳体之间,且位于底板背向狭缝空腔的一侧;
[0011]所述顶板位于漆包线圈背向底板的一侧,顶板将内壳体、外壳体之间的一侧盖合封堵;
[0012]所述底板为非磁导材料。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壳体、外壳体中安装底板处的侧壁分别为外锥曲面、内锥曲面,底板为与外锥曲面、内锥曲面相互配合的环形板,环形板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
[0014]进一步的,所述流道由一体成型的导流管和导流筒组成,或由导流管、顶板中部的通孔、导流筒依次连接组成;所述导流筒位于内壳体的内腔中。
[0015]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筒为沿远离引流口的方向偏离内壳体中心轴线的斜管。
[0016]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导流筒、顶板、底板的安装接触面均设有环槽,环槽内安装有可与相应安装面接触的密封圈。
[0017]进一步的,所述回收壳体靠近狭缝空腔的端部为可与球面贴合的内凹曲面。
[0018]进一步的,所述引流口沿回收壳体圆周方向的开口角度范围为60
°‑
120
°

[0019]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装置,包括开关控制模块、变频器控制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
[0020]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变频器控制模块均与漆包线圈电性连接;
[0021]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漆包线圈的通电状态启闭;
[0022]所述变频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漆包线圈通入电流的大小与频率。
[002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抛光装置,包括抛光轮以及至少一个如第二方面中所述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安装在抛光轮的四周。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通过漆包线圈与回收壳体配合,漆包线圈通电后使狭缝空腔内外两侧的壳体壁形成磁性相反的磁极,在不需要屏蔽层的情况下可以在狭缝空腔处形成漏磁场,同时可实现磁场强度的灵活调整,降低抛光液对抛光轮的磨损,避免抛光液硬化,拆卸后回收器无磁场,磁流变抛光液不会附着于回收器,便于清洗;
[0026]2、本专利技术通过内壳体、外壳体和顶板的装配,使得整个回收器的安装与拆卸操作方便,同时通过顶板与底部的配合能够增强漆包线圈安装的稳定性;
[0027]3、本专利技术通过配置有外锥曲面的内壳体以及配置有内锥曲面的外壳体,能够对漆包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磁场进行更好的导磁约束,使得漏磁场更为集中的分布在狭缝空腔处;
[0028]4、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导流筒沿远离引流口的方向倾斜设置,能够有效扩大抛光液进入导流筒端口的可滞留空间,有效减少导流筒端口堵塞的情况发送。
附图说明
[00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回收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回收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内壳体与外壳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漏磁场的分布仿真示意图;
[0035]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回收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36]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回收器与抛光轮的装配示意图;
[0037]图8是现有技术中永磁体形成的磁场分布仿真示意图。
[0038]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39]1、内壳体;2、导流筒;3、外壳体;4、底板;5、漆包线圈;6、顶板;7、导流管;8、限位环;9、密封圈;10、引线孔;11、引流口;12、内腔;13、内凹曲面;14、凸缘;15、外锥曲面;151、内锥曲面;16、狭缝空腔;17、抛光轮;18、磁流变抛光液缎带;19、供电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41]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包括流道以及与流道套装的回收壳体,回收壳体的侧面设有引流口(11),其特征是,所述回收壳体内环设有一端开口的狭缝空腔(16),回收壳体内封装有漆包线圈(5);所述回收壳体为磁导材料;所述漆包线圈(5)通电后使狭缝空腔(16)内外两侧的壳体壁形成磁性相反的磁极,以在狭缝空腔(16)处形成漏磁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其特征是,所述回收壳体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3)和顶板(6);所述内壳体(1)与外壳体(3)之间同轴间隙设置,内壳体(1)、外壳体(3)之间设有底板(4);所述漆包线圈(5)同轴布设在内壳体(1)、外壳体(3)之间,且位于底板(4)背向狭缝空腔(16)的一侧;所述顶板(6)位于漆包线圈(5)背向底板(4)的一侧,顶板(6)将内壳体(1)、外壳体(3)之间的一侧盖合封堵;所述底板(4)为非磁导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其特征是,所述内壳体(1)、外壳体(3)中安装底板(4)处的侧壁分别为外锥曲面(15)、内锥曲面(151),底板(4)为与外锥曲面(15)、内锥曲面(151)相互配合的环形板,环形板截面为梯形或三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电线圈式磁流变抛光液回收器,其特征是,所述流道由一体成型的导流管(7)和导流筒(2)组成,或由导流管(7)、顶板(6)中部的通孔、导流筒(2)依次连接组成;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牛子奕郑永成张云飞黄文周涛张建飞李凯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