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5539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一侧设有:冷凝进口槽;若干上游冷凝通道,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进口槽的上部连通;气液分离槽,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一侧的上部连通;若干下游冷凝通道,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另一侧的上部连通;冷凝出口槽,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出口槽的上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换热效率较高且负荷拓展性较好。拓展性较好。拓展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微通道相变换热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如:极高的传热系数与较小的工质充注量,便于实现轻巧紧凑的换热器结构设计等,可达到高效节材的目的。
[0003]目前采用微通道结构的冷凝器主要应用在汽车空调、家用空调以及微型冷水机等热负荷较小的换热设备与系统中,且由于微通道的长径比很大,故蒸汽在微通道内冷凝过程中,沿其流动方向上冷凝液会逐渐聚集,若无法及时排出,微通道很大一部分的表面积会因为积液而起不到冷凝换热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微通道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导致换热效率较低。
[0004]另外,在热负荷较大的换热设备与系统中,传统水冷冷凝器存在换热效率低、体积庞大、材料消耗多且制造工艺复杂等问题,微通道水冷冷凝器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换热器结构改进与替代方式,很有可能能改善或解决此类问题。但目前的微通道水冷冷凝器结构形式较为单一,其负荷扩展性差,沿程冷凝液聚集无法分离直接影响换热效果,且水侧不易清洗,不利于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0005]鉴于此,亟待开发一种换热效率高且负荷扩展性较好的微通道水冷冷凝器。
[0006]本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被包括用于增强本公开内容的背景的理解,且因此可包含不形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当前已经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换热效率较高且负荷拓展性较好。
[0008]为达以上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一侧设有:
[0009]冷凝进口槽;
[0010]若干上游冷凝通道,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进口槽的上部连通;
[0011]气液分离槽,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一侧的上部连通;
[0012]若干下游冷凝通道,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另一侧的上部连通;
[0013]冷凝出口槽,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出口槽的上部连通。
[0014]可选的,所述冷凝进口槽朝远离所述冷凝进口槽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
[0015]可选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下游冷凝通道的宽度尺寸。
[0016]可选的,所述气液分离槽朝靠近所述冷凝出口槽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深。
[0017]可选的,所述气液分离槽较深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出口槽通过嵌件槽连通;
[0018]所述嵌件槽内设有导液嵌件,所述导液嵌件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气液分离槽与所述冷凝出口槽的导液槽。
[0019]可选的,所述冷凝出口槽朝远离所述冷凝出口槽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
[0020]可选的,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另一侧设有冷水进口槽、冷水出口槽以及连通所述冷水进口槽和冷水出口槽的若干冷水通道。
[0021]可选的,所述冷水进口槽朝远离所述冷水进口槽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
[0022]所述冷水出口槽朝远离所述冷水出口槽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
[0023]可选的,所述冷凝进口槽与所述冷水进口槽相对设置,且所述冷凝出口槽与所述冷水出口槽相对设置;
[0024]或者,
[0025]所述冷凝进口槽与所述冷水出口槽相对设置,且所述冷凝出口槽与所述冷水进口槽相对设置。
[0026]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包括:
[0027]若干盖板;
[0028]若干任一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相邻两所述盖板之间设置一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
[0029]冷凝进管,所述冷凝进管与各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冷凝进口槽连通;
[0030]冷凝出管,所述冷凝出管与各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冷凝出口槽连通;
[0031]冷水进管,所述冷水进管与各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冷水进口槽连通;
[0032]冷水出管,所述冷水出管与各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的冷水出口槽连通。
[003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及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一方面,进入冷凝进口槽后的冷凝蒸汽,流经上游冷凝通道后,释放热量并形成冷凝液,冷凝液会被收集于气液分离槽内,不会随着冷凝蒸汽继续进入下游冷凝通道,进而有效保障冷凝蒸汽在下游冷凝通道内与冷水流的充分换热,有利于降低换热热阻、提高换热效率;
[0034]另一方面,微通道热交换板可组装成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通过调节微通道热交换板的数量,就可以改变自主分液的模块化板式微通道冷凝器的换热负荷,负荷拓展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6]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热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冷凝侧微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0038]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冷水侧微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0039]图中:
[0040]1、盖板;
[0041]2、微通道热交换板;
[0042]201、冷凝进口槽;202、上游冷凝通道;203、气液分离槽;204、下游冷凝通道;205、冷凝出口槽;
[0043]206、冷水进口槽;207、冷水通道;208、冷水出口槽;
[0044]3、冷凝进管;
[0045]4、冷凝出管;
[0046]5、冷水进管;
[0047]6、冷水出管。
[0048]7、导液嵌件;701、导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为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0051]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52]以下将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热交换板(2)的一侧设有:冷凝进口槽(201);若干上游冷凝通道(202),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202)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进口槽(201)的上部连通;气液分离槽(203),各所述上游冷凝通道(202)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203)一侧的上部连通;若干下游冷凝通道(204),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204)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槽(203)另一侧的上部连通;冷凝出口槽(205),各所述下游冷凝通道(204)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出口槽(205)的上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进口槽(201)朝远离所述冷凝进口槽(201)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冷凝通道(202)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下游冷凝通道(204)的宽度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槽(203)朝靠近所述冷凝出口槽(205)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槽(203)较深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出口槽(205)通过嵌件槽连通;所述嵌件槽内设有导液嵌件(7),所述导液嵌件(7)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气液分离槽(203)与所述冷凝出口槽(205)的导液槽(7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热交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出口槽(205)朝远离所述冷凝出口槽(205)的槽口的方向逐渐变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超银了飞贾力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