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0559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包括前盖、后盖及依次安装在前盖和后盖之间的碟簧、压板、减振器总成,减振器总成包括减振盘Ⅰ、减振盘Ⅱ、两块摩擦片、波形片、盘毂盘、减振弹簧,该减振器总成还包括依次安装在减振盘Ⅰ和减振盘Ⅱ之间的阻尼片Ⅰ、阻尼片Ⅱ、碟簧片及设置在弹簧容纳槽中的弹簧座,波形片的内圈通过限位销固定在减振盘Ⅰ、减振盘Ⅱ外圈之间;阻尼片Ⅰ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Ⅰ之间,阻尼片Ⅱ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Ⅱ之间,每个弹簧容纳槽内设置有一对弹簧座,减振弹簧设置在弹簧容纳槽内且其两端由弹簧座所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减振性能要求,能增加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效提升混合动力车辆的整车NVH品质。有效提升混合动力车辆的整车NVH品质。有效提升混合动力车辆的整车NVH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总成的动力传递机构,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一般离合器是由离合器盖、铆有摩擦片的从动盘、以及动力输出轴等组成,它位于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与飞轮安装在一起,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直接和发动机相连接的部件。离合器可以控制发动机和汽车传动系统的“离”与“合”,即实现切断或传递汽车发动机动力的作用。“合”的时候,能使发动机和变速器接合,为汽车行驶传递动力;“离”的时候,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连接被切断,此时虽然发动机还在运转,却无法把动力传给车轮,汽车就无法主动前进。由于现有离合器采用轴向布置方案,使得离合器整体轴向尺寸较大,因此在某些应用场合无法安装使用。另外,由于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驱动模式,发动机与混合动力变速器之间并不需要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因此离合器并不适用于混合动力变速器。
[0003]目前,由于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中的转矩是周期性地不断变化,这就使得传动系中产生扭转振动。若这一振动频率与传动系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将发生共振现象,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传动系零件使用寿命造成不利的影响。为避免产生共振并衰减振幅,减小传动系所受的冲击载荷,故需在发动机及混合动力变速器之间装设限扭减振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可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减振性能要求,能增加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效提升混合动力车辆的整车NVH品质。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包括前盖、后盖及依次安装在前盖和后盖之间的碟簧、压板、减振器总成,减振器总成包括减振盘Ⅰ、减振盘Ⅱ、两块摩擦片、波形片、盘毂盘、减振弹簧,减振盘Ⅰ、减振盘Ⅱ皆对应设有弹簧窗,盘毂盘设置在减振盘Ⅰ、减振盘Ⅱ之间,盘毂盘中部开有通孔并加工有内花键,与混合动力变速器输入轴外花键连接,盘毂盘在与减振盘Ⅰ、减振盘Ⅱ的弹簧窗对应位置设置有弹簧容纳槽,每个弹簧容纳槽内安装有一组减振弹簧;两块摩擦片连接在波形片外圈的上下两侧表面,该减振器总成还包括安装在减振盘Ⅰ和减振盘Ⅱ之间的阻尼片Ⅰ、阻尼片Ⅱ、碟簧片及设置在弹簧容纳槽中的弹簧座,所述波形片的内圈通过限位销固定在减振盘Ⅰ、减振盘Ⅱ外圈之间;所述阻尼片Ⅰ、阻尼片Ⅱ和碟簧片为圆环片状,阻尼片Ⅰ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Ⅰ之间,阻尼片Ⅱ和碟簧片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Ⅱ之间,每个弹簧容纳槽内设置有一对弹簧座,减振弹簧设置在弹簧容纳槽内且其两端由弹簧座所定位。
[0006]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每个弹簧座包括座体、导柱、限位块,座体整体呈三角形块状结构,座体一侧设有平整的端面,平整的端面背部设有定位凹槽,盘毂盘每个
弹簧容纳槽两端分别设有与弹簧座的定位凹槽相互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导柱与座体的端面垂直连接,限位块连接在端面的一侧边缘,限位块整体轮廓呈圆弧状,同一弹簧容纳槽中的一对弹簧座以导柱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弹簧容纳槽中,减振弹簧两端分别套在同一弹簧容纳槽中两弹簧座的导柱外。
[0007]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阻尼片Ⅰ面对减振盘Ⅰ一侧表面内圈周缘向外延伸形成凸台Ⅰ,减振盘Ⅰ中部通孔孔壁凹陷设有与凸台Ⅰ位置相互对应的定位齿槽Ⅰ,阻尼片Ⅰ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Ⅰ之间时阻尼片Ⅰ的凸台Ⅰ与减振盘Ⅰ中部通孔孔壁的定位齿槽Ⅰ相互卡接。
[0008]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碟簧片卡装在阻尼片Ⅱ面对减振盘Ⅱ一侧端面,阻尼片Ⅱ面对减振盘Ⅱ一侧表面内圈周缘向外延伸形成凸台Ⅱ,碟簧片中部通孔孔壁凹陷设有定位齿槽Ⅱ,碟簧片与阻尼片Ⅱ连接时凸台Ⅱ与定位齿槽Ⅱ相互卡接,减振盘Ⅱ中部通孔孔壁凹陷设有与凸台Ⅱ位置相互对应的定位齿槽Ⅲ,碟簧片与阻尼片Ⅱ组合后连接在盘毂盘与减振盘Ⅱ之间时凸台Ⅱ也同时与定位齿槽Ⅲ相互卡接。
[0009]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阻尼片Ⅱ外圈周缘还设有向减振盘Ⅱ一侧延伸的限位柱,该限位柱与减振盘Ⅱ中心孔外缘设有的定位圆孔相互卡接。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减振盘Ⅰ、减振盘Ⅱ外缘和波形片内圈分别开设有位置相互对应的定位销孔,所述限位销包括隔离块和连接在隔离块两端表面的定位块,所述波形片的内圈与减振盘Ⅰ、减振盘Ⅱ外圈连接时限位销的隔离块定位在减振盘Ⅰ与减振盘Ⅱ之间,限位销一侧的定位块连接减振盘Ⅰ的定位销孔,限位销另一侧的定位块同时连接减振盘Ⅱ和波形片的定位销孔。
[0011]本技术之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可有效的衰减来自发动机的振动
[0013]本技术包括减振盘Ⅰ、减振盘Ⅱ、阻尼片Ⅰ、阻尼片Ⅱ、碟簧片、盘毂盘、弹簧座及减振弹簧。工作时,波形片扭矩传递到减振盘Ⅰ和减振盘Ⅱ上,减振盘Ⅰ、Ⅱ的扭矩通过弹簧座传递到减振弹簧,减振弹簧传递到盘毂盘上,带动盘毂盘转动,将扭矩传递到混合动力变速器上,限扭减振器一、二级刚度曲线来自减振弹簧的刚度曲线,可有效的衰减来自发动机的振动。
[0014]2.减少了减振零件的使用
[0015]本技术采用了包括减振盘Ⅰ、减振盘Ⅱ、阻尼片Ⅰ、阻尼片Ⅱ、碟簧片、盘毂盘、弹簧座及减振弹簧的二级减振结构设计,相比于其它二级减振结构,有效的减少了减振零件的使用,但其有效的扭转载荷工作范围不变,满足了混合动力总成启停机和正常行驶时不同的扭矩特性需求,降低了噪声,同时提高了限扭减振器的可靠性;同时该限扭减振器保留了传统离合器的外形,但在轴向尺寸上又远小于传统离合器,使得其轴向空间尺寸较小,能使用在空间紧凑的混合动力变速器上。
[0016]3.可满足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减振性能要求
[0017]本技术可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在串联行驶、驻车发电、急加速或急减速、并联行驶等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减振性能要求,能增加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有效提升混合动力车辆的整车NVH品质。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作进一步的说
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左视图;
[0021]图3是图1的后视图;
[0022]图4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减振器总成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减振器总成分解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弹簧座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的限位销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号说明:1

前盖,2

碟簧,3

压板,4

减振器总成,5

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包括前盖(1)、后盖(5)及依次安装在前盖(1)和后盖(5)之间的碟簧(2)、压板(3)、减振器总成(4),减振器总成(4)包括减振盘Ⅰ(13)、减振盘Ⅱ(15)、两块摩擦片(6)、波形片(14)、盘毂盘(9)、减振弹簧(10),减振盘Ⅰ(13)、减振盘Ⅱ(15)皆对应设有弹簧窗(132),盘毂盘(9)设置在减振盘Ⅰ(13)、减振盘Ⅱ(15)之间,盘毂盘(9)中部开有通孔并加工有内花键(17),与混合动力变速器输入轴外花键连接,盘毂盘(9)在与减振盘Ⅰ(13)、减振盘Ⅱ(15)的弹簧窗(132)对应位置设置有弹簧容纳槽(11),每个弹簧容纳槽(11)内安装有一组减振弹簧(10);两块摩擦片(6)连接在波形片(14)外圈的上下两侧表面,其特征在于,该减振器总成(4)还包括安装在减振盘Ⅰ(13)和减振盘Ⅱ(15)之间的阻尼片Ⅰ(19)、阻尼片Ⅱ(16)、碟簧片(8)及设置在弹簧容纳槽(11)中的弹簧座(12),所述波形片(14)的内圈通过限位销(18)固定在减振盘Ⅰ(13)、减振盘Ⅱ(15)外圈之间;所述阻尼片Ⅰ(19)、阻尼片Ⅱ(16)和碟簧片(8)为圆环片状,阻尼片Ⅰ(19)连接在盘毂盘(9)与减振盘Ⅰ(13)之间,阻尼片Ⅱ(16)和碟簧片(8)连接在盘毂盘(9)与减振盘Ⅱ(15)之间,每个弹簧容纳槽(11)内设置有一对弹簧座(12),减振弹簧(10)设置在弹簧容纳槽(11)内且其两端由弹簧座(12)所定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系统用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弹簧座(12)包括座体(121)、导柱(122)、限位块(123),座体(121)整体呈三角形块状结构,座体(121)一侧设有平整的端面,平整的端面背部设有定位凹槽(1211),盘毂盘(9)每个弹簧容纳槽(11)两端分别设有与弹簧座(12)的定位凹槽(1211)相互配合定位的定位凸起(111),导柱(122)与座体(121)的端面垂直连接,限位块(123)连接在端面的一侧边缘,限位块(123)整体轮廓呈圆弧状,同一弹簧容纳槽(11)中的一对弹簧座(12)以导柱(122)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弹簧容纳槽(11)中,减振弹簧(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成雷正雨周权周汝飞李勇进王正钊覃一伦孔小豪王芳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