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926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连接器是在一个本体上区隔成若干隔室,各端子即自各隔室位于本体顶侧的开口垂直伸入插孔当中,端子所接续的电源线则横设于各隔室位于本体边侧的开口处;另有一个上盖配合盖设在本体的顶侧用以将各隔室顶侧的开口遮蔽,此上盖是由其两个相对应的边侧与本体相扣持,以与本体稳固结合,确实对本体内部的端子产生遮蔽防护作用,以及维持电源连接器结构的完整性。(*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电源连接器的结构改良,尤其是针对电源线与端子呈垂直配设这类型的电源连接器结构加以改良,旨在提供一种方便端子组装,并可确实对本体内部的端子产生遮蔽防护作用,以及维持结构完整性的电源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一台计算机的稳定与长期使用的品质,必须以稳定的电源供应来加以维持,尤其是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简称POWER)为计算机内一切动力来源,其功能主要是将市电的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AC),转成计算机运作所需的+3.3V、+5V、+12V、-12V、-5V的直流电源(Direct Current,DC)。因此,为了方便主机板的组装、维修,以及搭配其它功率规格的电源供应器,一般计算机的主机板多是透过连接器(以下统称电源连接器)与电源供应器构成电路联结,如图1所示,即为一种普遍现有的电源连接器10结构,此电源连接器10是在本体11上设有若干插孔111,以及在底侧设有与电源插座20相对应接合的插接部112,各端子(图略)即直接伸入插孔111当中,并且令与端子相接续的电源线32自本体11的顶侧穿出。此类型的电源连接器10因为电源线32的延伸方向是与端子的插拔方向平行(亦即与主机板的板面垂直),就某些实际的使用状况而言,可能会因为电源线32与主机板板面垂直的配置方式而对计算机主机其它硬件的组装作业造成阻碍;然而,在主机板的电路布局以及相关组件配设的限制考量下,此难题似乎并非简单的将电源插座20改为横设的方式就能解决。以致于,目前即出现有电源线与端子呈垂直配设电源连接器结构,如此可维持与主机板板面垂直的插拔方式,并且让电源线与主机板板面平行的方式陈设;此类型的电源连接器基本上是在一个本体上区隔成若干隔室,每一个隔室相对应于本体的顶侧部位设有开口,各个开口并且延伸至本体同一个边侧的部位,每一个隔室内部则直设有两个贯通的插孔,各端子即垂直伸入插孔当中,并且令端子所接续的电源线横设于本体的边侧。由于,各隔室顶部的开口是为了配合端子的组装,于实际时用时并不具有其它作用,因此必须另外在本体上设置一个掀盖;惟,此掀盖的一侧是一体连接于本体的一侧,并且朝向本体外侧方向延伸,于使用时必须将其反折才能盖在本体的顶侧,在本体材质的弹性作用下,盖合在本体顶部的掀盖势必存在一个向上弹开的应力,导致与本体结合的稳定性不如预期,甚至于因此影响电源连接器结构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由上盖及本体的设计,使上盖得以与本体稳固结合,确实对本体内部的端子产生遮蔽防护作用,以及维持电源连接器结构的完整性。本技术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有一本体,区隔成若干隔室,每一个隔室相对应于本体的顶侧部位设有开口,各个开口并且延伸至本体同一个边侧的部位,每一个隔室内部垂直贯通有第一个插孔,各端子即自本体的顶侧垂直伸入第一个插孔当中,与端子接续的电源线则横设于本体的边侧;一个与本体分离的上盖,由其两个相对应的边侧与本体相扣持进而装配在本体顶侧,将各隔室顶部的开口遮蔽。其中该本体是在每一个隔室内部另外垂直贯通有第二个插孔,各端子即自本体的顶侧垂直伸入第一个插孔以及第二个插孔当中,与端子所接续电源线则横设于本体的边侧。其中该本体是在每一个隔室的边侧开口处设有一对固定电源线的倒勾。其中该本体的底侧设有与电源插座相对应的插接部。其中该本体的边侧部位设有与电源插座构成扣持作用的扣勾。其中该上盖的两个相对应边侧设有勾板,该本体相对应设有供勾板扣入的卡沟。其中该本体的两个相对应边侧设置弹性推耳,各弹性推耳朝向本体插接部的前端是为与本体分开的自由端。其中该本体的侧面设有嵌扣部。其中该嵌扣部是为凸出本体侧面的凸耳型态。其中该嵌扣部是为深入本体侧面的滑槽型态。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由上盖及本体的设计,使上盖得以与本体稳固结合,确实对本体内部的端子产生遮蔽防护作用,以及维持电源连接器结构的完整性。附图说明为能使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是为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外观立体图。图3是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结构分解图。图4是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结构剖视图。图5是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正面结构图。图6是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电源连接器”,其整个电源连接器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2至图4所示,是在一个本体41上区隔成若干隔室411,每一个隔室411相对应于本体41的顶侧部位设有开口,各个开口并且延伸至本体同一个边侧的部位,每一个隔室411内部则直设有至少一个贯通的插孔,当每一个隔室411中设有一个插孔时,整个电源连接器即为单排端子的格式。当本体41是如图所示在每一个隔室中设有第一个插孔412以及第二个插孔413两个插孔时,整体电源连接器40即成为双排端子的格式。前述无论单排或双排端子31,均自本体41的顶侧垂直伸入插孔412当中,端子31所接续的电源线32则横设于本体41的边侧,以构成一种可维持与主机板板面垂直的插拔方式,并且让电源线与主机板板面平行陈设的电源连接器40结构。另有,本体41的顶侧是配合装配有一个上盖42,由此上盖42将各隔室411顶侧的开口遮蔽;其中,上盖42是由其两个相对应的边侧与本体41相扣持,使上盖42得以与本体41组装或分离。于实施时,上盖42是在其两个相对应的边侧设有勾板421,其本体41则相对应设有供勾板421扣入的卡沟414,整个上盖42即可采用垂直压合的方式装配在本体41的顶侧,并且在勾板421与卡沟414的扣持作用下与本体41稳固结合,确实对本体41内部的端子31产生遮蔽防护作用,以及维持电源连接器40结构的完整性。在具体实施时,本体41是在每一个隔室411的边侧开口处设有一对用以固定电源线32的倒勾415,本体41的底侧同样是设有与电源插座20相对应的插接部416,而且在其本体41的边侧部位设有与电源插座20构成扣持作用的扣勾417,以增加整个电源连接器40与电源插座20的接合效果。如图5所示,亦可配合在本体41的两个相对应边侧设置弹性推耳418,各弹性推耳418朝向本体插接部414的前端是为与本体41分开的自由端,各弹性推耳418在受使用者按压时,其前端即朝向本体41所接合的电源插座20方向凸伸,俾产生一个反向推顶的作用力,方便使用者将电源连接器40拔出。再者,如图6及图7所示,可进一步在本体41侧面设置嵌合部419,此嵌合部419可以为如图6所示的凸出本体41侧面的凸耳型态,或是如第七图所示的深入本体41侧面的滑槽型态,让两个相对应的电源连接器40利用简单的插套动作即能够确实组装结合,藉以增加电源连接器40的适用性。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较佳可行的电源连接器结构,故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惟,以上的实施说明及附图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者,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是以,凡是与本技术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技术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是包括有:    一本体,区隔成若干隔室,每一个隔室相对应于本体的顶侧部位设有开口,各个开口并且延伸至本体同一个边侧的部位,每一个隔室内部垂直贯通有第一个插孔,各端子即自本体的顶侧垂直伸入第一个插孔当中,与端子接续的电源线则横设于本体的边侧;    一个与本体分离的上盖,由其两个相对应的边侧与本体相扣持进而装配在本体顶侧,将各隔室顶部的开口遮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佩甄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骏品端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