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6451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18
提供能够提高出入口形成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性的热交换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热交换器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具备:传热部(2),其构成为供热交换介质(L)在内部的中空部流通的热交换流路(20);以及出入口形成部(1a、1b),其内部与热交换流路(20)连通连接且该出入口形成部形成有用于供热交换介质(L)流出流入的出入口(15)。传热部(2)的外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片(6)构成,所述覆盖片是在金属制的传热层的至少单面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覆盖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出入口形成部(1a、1b)的外尺寸厚度(T1)形成得比传热部(2)的外尺寸厚度(T2)厚。形成得比传热部(2)的外尺寸厚度(T2)厚。形成得比传热部(2)的外尺寸厚度(T2)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外表面部设置有在金属制的传热层层叠有树脂制的覆盖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混合动力汽车(HEV)、电动汽车(EV)等中,搭载有供给用于驱动电动机的电力的电池装置。作为这样的电池装置,一般使用将由锂二次电池等各种二次电池构成的多个小型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多个而制成电池组的形态的电池装置。特别是近年来为了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距离,将多个电池组串联或并联组合,推进了电池装置的进一步的大容量化。
[0003]另一方面,作为电池装置而大多使用的锂二次电池的性能、寿命根据使用温度而大幅变化,因此为了长期高效地使用,优选管理成适当的温度。然而,在以上述那样的多个电池组的形态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多个电池组紧贴地配置,因此,难以有效地放出从各电池组、各单电池产生的热,各电池组的每一个的温度上升,有可能导致性能、寿命降低。
[0004]因此,开发了使用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薄型的热交换器来冷却多个电池组的技术。该热交换器通过使2张金属制盘状板相向对合而形成热交换器(扁平管),在多个电池组的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扁平管,从而使从电池组的各单电池发出的热经由在扁平管内流通的制冷剂(冷却水)向外部放出。
[0005]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用于冷却作为汽车电池装置的多个电池组的热交换器与其他汽车部件同样地,尽可能地要求薄型化、小型轻量化、低成本化,作为其一环,研究了采用使用了柔软性高的层压材料的热交换器。
[0006]使用了层压材料的热交换器具备由在金属制的传热层的两面层叠有树脂制的覆盖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构成的外装体。并且,从外装体的入口(出入口)导入的冷却液在外装体的内部流通,并从外装体的出口(出入口)流出。通过这样在外装体内循环的冷却液与接触配置于外装体的外表面的电池组等电池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电池组进行冷却。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1991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0]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然而,在使用了上述那样的层压材料的热交换器中,由于外装体的刚性低,因此,例如需要在出入口形成部设置加强构件,但这样的话,存在出入口形成部的流路被限制而冷却液的流通特性降低的倾向,特别是在采用薄型的外装体的情况下,冷却液的流通特性有可能显著降低,产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热交换性能这样的课题。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是鉴于关联技术中的上述和/或其他问题点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现有的方法和/或装置。
[0013]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了层压材料的热交换器中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提高出入口形成部的热交换介质的流动特性、能够得到充分的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
[001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及优点将从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明确。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的手段。
[0017][1]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传热部,所述传热部构成为供热交换介质在内部的中空部流通的热交换流路;以及出入口形成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内部与所述热交换流路连通连接且所述出入口形成部形成有用于供热交换介质流出流入的出入口,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与配置在所述传热部的外表面的热交换对象构件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0018]所述传热部的外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片构成,所述覆盖片是在金属制的传热层的至少单面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覆盖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
[0019]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外尺寸厚度形成得比所述传热部的外尺寸厚度厚。
[0020]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出入口形成部及传热部沿着热交换流路的流路方向配置。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出入口形成部配置在传热部的端缘部。
[0021][2]根据前项1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设置有具有作为用于保持其厚度的间隔件的功能的加强构件。
[0022][3]根据前项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传热部的中空部设置有用于保持所述热交换流路的高度的间隔构件。
[0023][4]根据前项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传热部的外尺寸厚度设定为5mm以下。
[0024][5]根据前项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流路从所述传热部的一端缘部向另一端缘部延伸,且并列地配置有多个,
[0025]所述出入口形成部包括沿着所述多个热交换流路的上游侧端部配置的上游侧集管构件和沿着下游侧端部配置的下游侧集管构件,
[0026]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经由所述出入口流入到所述上游侧集管构件的热交换介质分流而流入各热交换流路,并且从各热交换流路流出的热交换介质在所述下游侧集管构件合流而从所述下游侧的出入口流出。
[0027][6]根据前项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将厚度方向的一方作为表面侧,将另一方作为背面侧,
[0028]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表面侧以相对于所述传热部的表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背面侧以相对于所述传热部的背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的方式配置。
[0029][7]根据前项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设置有多个所述出入口形成部,
[0030]多个出入口成形部的各出入口均朝向厚度方向的一方侧开口。
[0031][8]根据前项1~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两侧分别配置有所述传热部。
[0032][9]根据前项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流路的高度设定为3mm以
下。
[0033][10]根据前项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在所述传热部的中空部设置有用于保持所述热交换流路的高度的间隔构件,
[0034]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设置有具有作为用于保持其厚度的间隔件的功能的加强构件,
[0035]所述间隔构件及所述加强构件一体地形成。
[0036][11]根据前项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以覆盖所述传热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所述覆盖片。
[0037][12]根据前项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以覆盖外周面整个区域的方式配置有所述覆盖片。
[0038][13]根据前项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覆盖片的至少一部分由成形品构成。
[0039]专利技术效果
[0040]根据专利技术[1]的热交换器,由于将出入口形成部形成得比传热部厚,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出入口形成部内的流路而能够提高流动特性及热交换性能并且实现设置电池等热交换对象构件的传热部的薄型化,能够整体实现小型紧凑化。此外,由于出入口形成部未配置热交换对象构件,因此在空间上有余裕,即使使厚度变厚,也不会与其他构件发生干涉,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0041]根据专利技术[2]的热交换器,由于在出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传热部,所述传热部构成为供热交换介质在内部的中空部流通的热交换流路;以及出入口形成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内部与所述热交换流路连通连接且所述出入口形成部形成有用于供热交换介质流出流入的出入口,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中流通的热交换介质与配置在所述传热部的外表面的热交换对象构件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的外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片构成,所述覆盖片是在金属制的传热层的至少单面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覆盖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所述出入口形成部的外尺寸厚度形成得比所述传热部的外尺寸厚度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入口形成部设置有具有作为用于保持其厚度的间隔件的功能的加强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热部的中空部设置有用于保持所述热交换流路的高度的间隔构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部的外尺寸厚度设定为5mm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流路从所述传热部的一端缘部向另一端缘部延伸,且并列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出入口形成部包括沿着所述多个热交换流路的上游侧端部配置的上游侧集管构件和沿着下游侧端部配置的下游侧集管构件,所述热交换器构成为,经由所述出入口流入到所述上游侧集管构件的热交换介质分流而流入各热交换流路,并且从各热交换流路流出的热交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川俊辅山中雅树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