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975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组件与电路板,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底壁及自上表面向下凹设的端子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分别包括一纵长的主体部、位于主体部上方与电子组件电性连接的接触部、连接主体部与接触部的弹性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焊接脚以及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卡持部,端子收容腔与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之间为绝缘本体的底壁,其特征在于:底壁上设有凹孔与端子收容腔相连通,凹孔的纵向尺寸小于端子收容腔的纵向尺寸,端子的主体部与凹孔两侧的底壁相接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指一种应用于移动电话或其它电子设备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高科技的日新月异,移动电话、PDA或其它通信电子设备越来越趋向于小型化发展,功能也趋于丰富、多样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在移动电话、PDA上增设照相功能等,在这些电子设备中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支持此功能的相关电连接器。如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100’,用以收容相机模组5’,该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2’及遮蔽壳体3’,其中绝缘本体1’卡持于遮蔽壳体3’的底部。相机模组5’的底部53’设有导电路径(未图示),相机模组5’自上方收容于遮蔽壳体3’所围设之空间内,导电路径则位于端子接触部23’的正上方且与其接触。在此种情况下,端子2’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到很小,只能在与相机模组5’搭接的方向上做上下运动,相机模组5’作用于端子2’上的力易集中于某一区域内,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增加作用力臂(端子的尺寸)以改变应力集中现象,使端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显然,这不符合此类电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机械性能且满足小型化要求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电连接器,安装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组件与电路板,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端子收容腔内的导电端子,其中绝缘本体包括相对的上下表面、前后左右四个侧壁及底壁,每一导电端子分别包括一左右延伸的主体部、位于主体部上方与电子组件电性连接的接触部、连接主体部与接触部的弹性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焊接脚以及连接主体部和焊接脚的卡持部,该卡持部与缘本体干涉配合。端子收容腔与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之间为底壁,上述底壁上设有凹孔分别与相应的端子收容腔相连通,端子收容腔及凹孔各包括一左右侧壁,这些凹孔的纵向尺寸小于端子收容腔的纵向尺寸,所以在凹孔的纵向侧壁与端子收容腔的纵向侧壁之间分别形成了一支撑部,端子收容于端子收容腔内时,其主体部则与绝缘本体底壁的支撑部相抵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的底壁上设置凹孔与端子收容腔相连通,且凹孔的纵向尺寸小于端子收容腔的纵向尺寸,这样在凹孔的纵向侧壁与端子收容腔的纵向侧壁之间就分别形成了一支撑部。当端子收容于端子收容腔时,端子的主体部与绝缘本体底壁的支撑部相接触,电子组件与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时,电子组件对端子有一向下的力,不仅端子的接触部及弹性部产生向下的位移,位于凹孔区域的端子的主体部也可以有一向下的位移,避免了端子受力后因应力集中现象而发生永久变形或断裂等情况,有效改善了端子受力时的机械性能且无需增加端子或连接器的尺寸,满足了此类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与收容于其中的相机模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一相机模组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一相机模组组合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一相机模组分解后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7是图5所示的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放大图。图9是本技术电连接器沿图4所示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安装于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用以收容电子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子组件为相机模组5),该电连接器100主要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遮蔽模组3及遮蔽座体4。如图4至图9所示,绝缘本体1呈长方体结构,其包括上下表面10、12、前后侧壁11、13、左右侧壁14、16以及底壁17,绝缘本体1设有若干收容腔101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这些收容腔101自上表面10向下凹设形成,其呈“鱼骨状”,即分为左右两列且背对背对称排列。在收容腔101与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12之间为绝缘本体的底壁17。每一收容腔101与下表面12之间的底壁17上均设有凹孔171,这些凹孔171贯穿绝缘本体1的底壁17。另外,凹孔171的纵向(左右方向)尺寸小于相应的收容腔101的纵向尺寸。因收容腔101与凹孔171均左右两列对称排列,下面仅以位于左侧的收容腔101与凹孔171为例加以说明。收容腔101与凹孔171各定义了一左侧壁102、172及右侧壁103、173,由于凹孔171的纵向尺寸小于相应的收容腔101的纵向尺寸,这样在收容腔的左侧壁102与通孔的左侧壁172之间形成了第一支撑部174,在收容腔的右侧壁103与通孔的右侧壁173之间形成了第二支撑部175。在此实施方式中,凹孔171贯穿绝缘本体1的底壁17,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凹孔171也可不贯穿绝缘本体1的底壁17,仅为凹陷。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绝缘本体1的前后、左右四个侧壁(11、13、14、16)上均设有凹槽18用于与遮蔽模组3相配合,在左右侧壁14、16上还设有自上表面10向下凹设形成的通道104及位于收容通道104正下方向外突设的凸块105,这些凸块105的上表面与相应的通道104的下表面共面。在前后侧壁11、12的上部也设有若干凸块19,在底壁17上设有凹槽176用于与遮蔽座体4相配合。另外,在绝缘本体1左右侧壁14、16的内侧与通道104相交处还设有卡持槽106与导电端子2干涉配合。参照图8所示,导电端子2包括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纵长的主体部21、由该主体部21一端向上弯折倾斜延伸的弹性部22及设于该弹性部22自由端且位于主体部21上方的接触部23。该导电端子2还包括自主体部21的另一端竖直向上弯折设置的卡持部24、自卡持部24向外水平延伸的焊接脚26,其中卡持部24上设有若干倒刺28。参见图4至图6所示,遮蔽模组3包括两个第一遮蔽体31、一个第二遮蔽体33及一个第三遮蔽体35,遮蔽体31、33、35分别由一金属片一体成型而成。第一遮蔽体31纵长设置,包括内外两侧面310、311,在遮蔽体31的上部位于纵长方向的中心处设有一向内弯曲设置的卡持部313,位于卡持部313两侧对称设置有接地片314,位于接地片314外侧相对于卡持部313对称分布有卡持部315。接地片314、卡持片315均为自主体片上边缘向内、向下弯曲延伸形成的弹性臂,且接抵片314的长度大于卡持片315的长度。在遮蔽体31的下部设有若干向内突出的插入部316及固持部317用于与绝缘本体1的凹槽18干涉配合。固持部317为两片,其是从遮蔽体31的下部两端冲压及向内弯曲形成。插入部则沿遮蔽体31的下边缘间隔排列。固持部317上还设有倒刺(未标示)。在插入部316上方设有若干矩形状通孔319,其中,三个矩形状通孔319的上边缘的中央向外延设有焊接脚321,其延伸方向与主体片318垂直。第二遮蔽体33的主体片338上部位于纵长方向的中心处为一防呆缺口333,缺口333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接地片334,左右各两片,且其长度与324的长度相同。第二遮蔽体33的插入部336、固持部337、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孟桓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