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84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和外部插头在连接器中的连接。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连接器壳体内的主连接体,以及插装于壳体内的中转连接体。其中,主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柱,中转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连接柱的顶部设有供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的插接腔,连接端子的底部设有接线部。各连接柱和各连接端子一一对应,随中转连接体于壳体内的插装就位,对应的连接端子和连接柱形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通过预先将线路压接在中转连接体的连接端子上,之后将中转连接体插装到壳体内,以实现线路和外部插头之间的连接,可改善连接器和线路之间连接装配的便捷性。器和线路之间连接装配的便捷性。器和线路之间连接装配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线路连接
,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房车,拖车的需求逐渐增多,相应的对房车和拖车之间的电力输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能够连接车与车之间缆线的连接器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到连接器的应用场景时,其所处的环境较为恶劣,一方面要满足多次插拔要求,且该位置处于底盘下方湿区,经常会接触到雨水或者浸泡,所以要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且能够承受复杂路况的震动,不宜脱落,可承受砂石冲击。另一方面,要考虑顾客不使用时的安全问题,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防水性等。
[0003]但是,在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4]连接器一直通电,存在安全隐患;防水性能不好,存在漏水风险;结构过于简单,不便于灵活装配;防尘效果差,容易引起断路。现有连接器是通过螺栓将钣金和连接器外壳压紧过盈配合进行装配,容易产生密封不严,外壳变形进水、进尘等问题。连接器一直通电,在发生进水时容易产生短路,短接造成整车供电异常、仪表故障灯常亮、甚至发生着火等安全问题。另外,连接器尾部为胶套防护,防冲击效果差,容易引起断裂,会导致漏电等严重后果。连接器的端子尾部为螺栓连接,在连接线路时安装困难,产品一致性差,容易安装不到位,并且,需要先安装线缆再进行安装,操作困难;端子采用传统的过盈配合方式,多次插拔后其电阻升高易引起火灾;连接器整体外形过大,对空间需求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以改善连接器和线路之间连接装配的便捷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和外部插头在连接器中的连接;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内的主连接体,以及插装于所述壳体内的中转连接体;
[0008]所述主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柱,所述中转连接体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
[0009]所述连接柱的顶部设有供所述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的插接腔,所述连接端子的底部设有接线部;各所述连接柱和各所述连接端子一一对应,随所述中转连接体于所述壳体内的插装就位,对应的所述连接端子和所述连接柱形成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中转连接体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密封于所述中转连接体的周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中转连接体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用于将插装就位的所述中转连接体卡置于所述壳体中。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主连接体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0013]进一步的,所述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感应开关;所述感应开关与所述线路连接,用于反馈所述外部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信号。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主连接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一插装孔,各所述连接柱分别插装于各第一插装孔内;对应各所述第一插装孔,所述中转连接体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插装孔,各所述连接端子分别插装于各第二插装孔内。
[0015]进一步的,所述插接腔中设有插接套管,所述插接套管可弹性地套紧在插入所述插接腔内的所述插接柱上,并形成所述插接柱和所述连接柱之间的电连接。
[0016]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套管的侧壁上构造有多个向着所述插接套管内部凸起的弹片;各所述弹片抵压于所述插接柱上,以使插接套管弹性地套紧在所述插接柱上。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底部构造有插头,所述连接端子的顶部设有插头连接孔;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插头连接孔内,以形成所述连接柱和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插头连接孔和所述接线部之间成型有相对所述第二插装孔缩径设置的锁止部;所述中转连接体上开设有插装槽,所述插装槽内插装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用于将各所述连接端子锁止于各所述第二插装孔内。
[00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0](1)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线路和外部插头的连接体采用分体形式,外部插头的插接柱稳固地插装在主连接体的连接柱上;通过预先将线路压接在中转连接体的连接端子上,之后将中转连接体插装到壳体内,使对应的连接柱和连接端子相连,以实现线路和外部插头之间的连接;使连接器的安装和线路连接装配简单可靠,从而可改善连接器和线路之间连接装配的便捷性。
[0021](2)中转连接体上套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可将中转连接体的周面和壳体密封起来,防止水、尘等异物进入连接体的壳内;不仅如此,中转连接体与壳体之间设有卡接结构,该结构方便安装,卡接牢靠,便于操作。
[0022](3)主连接体与壳体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而成,结构牢固,不易产生相对位移,而且,一体成型的制作方式,方便后续安装,减少零件赘余。
[0023](4)该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感应开关,当外部插头插入连接器时,会触动感应开关释放一个信号,该信号经线路传输至车辆内部,由此,车辆可以感知到连接器是否插入外部插头,可在未插入外部插头时切断连接器的供电。
[0024](5)插接腔内的插接套管可弹性地套紧插入插接腔内的插接柱,并且由于插接套管的侧壁上构造有多个向着插接套管内部凸起的弹片,多个弹片共同作用,使插接套管与插接柱连接牢靠,可保证插接腔与插接柱之间电力的稳定运输。
[0025](6)通过插装槽内的锁止件,各连接端子被锁止在第二插装孔内,可提升连接端子的安装稳固性。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主连接体、壳体和中转连接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端子与锁止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器的端盖和护壳与壳体的装配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壳体;10、上壳体;101、挡水沿;11、安装裙边;110、安装部;111、安装孔;12、胶垫;130、支架;131、铰接孔;140、卡块;141、引导坡面; 15、下壳体;150、连接体卡槽;151、护壳卡槽;
[0034]21、穿线胶套;213、卡接槽;214、防转结构;
[0035]3、端盖;30、主盖;300、容置槽;301、铰接架;302、护板;31、销轴; 32、第一扭簧;33、防水盖;330、防水盖卡槽;340、卡舌支架;341、弹性卡舌;342、卡舌轴;343、轴孔;344、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用于实现线路和外部插头在连接器中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固设于所述连接器壳体(1)内的主连接体(40),以及插装于所述壳体(1)内的中转连接体(41);所述主连接体(40)上设有多个连接柱(5),所述中转连接体(41)上设有多个连接端子(6);所述连接柱(5)的顶部设有供所述外部插头的插接柱插入的插接腔(50),所述连接端子(6)的底部设有接线部(61);各所述连接柱(5)和各所述连接端子(6)一一对应,随所述中转连接体(41)于所述壳体(1)内的插装就位,对应的所述连接端子(6)和所述连接柱(5)形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连接体(41)上套设有密封圈(43),所述密封圈(43)密封于所述中转连接体(41)的周面和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连接体(41)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用于将插装就位的所述中转连接体(41)卡置于所述壳体(1)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体(40)与所述壳体(1)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感应开关(80);所述感应开关(80)与所述线路连接,用于反馈所述外部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信号。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元陈朋滕宇马国芳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