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67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其为一侧敞开且无底板的多面体结构,包括结构相同形状不同的复合顶板和两端的复合端面板,复合顶板和复合端面板的碳纤维外板胶粘固定在对应的聚氨酯泡沫框外侧面上,碳纤维内板从复合顶板内侧或复合端面板内侧胶粘包覆固定在聚氨酯泡沫框的其余侧面上,并与碳纤维外板内侧面胶粘固定连接。复合顶板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下的碳纤维凹槽,复合端面板上端嵌入且胶粘固定在复合顶板两端的碳纤维凹槽中,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另一侧为倾斜立面,倾斜立面的一端设有百叶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碳纤维材质的材料力学性能保持不变,防护舱体的强度和刚度不受影响,外形一致性更好、更美观,组装操作更简单。更简单。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舱体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质量轻、强度高的异形舱体结构,属于车载舱体


技术介绍

[0002]车载舱体是用于地质勘探、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和通讯指挥等需在野外作业的装在车辆平台上的厢体设备。为了满足载有舱体的车辆通过公路或铁路隧道的需要,防护舱体采用多面体异形结构,常用于遮蔽保护安装在车辆平台上的一些设备。
[0003]目前,防护舱板片多采用内外两层铝蒙板,中间为充填发泡材料层的轻钢型材骨架结构,保证了防护舱体的整体强度,同时满足人员登顶作业的需要,缺点是整体质量大,影响整车机动性能。也有防护舱体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防护舱板片采用内外两层碳纤维板,中间为胶铆固定连接的碳纤维管骨架亦夹有发泡材料层的结构,此种结构的防护舱体外观一致性差,且铆钉数量多,铆钉孔降低了碳纤维材料的力学性能,严重影响了了防护舱体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质量轻、强度和刚度高的异形碳纤维防护舱体。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所述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为一侧敞开且无底板的多面体结构,包括一体化的复合顶板和两端的复合端面板,所述复合顶板和复合端面板的结构相同形状不同,包括分别与对应复合板形状匹配的聚氨酯泡沫框,所述聚氨酯泡沫框中间隔设有撑杆,聚氨酯泡沫框外包覆碳纤维布后一体固化成型;碳纤维外板胶粘固定在对应的聚氨酯泡沫框外侧面上,碳纤维内板从复合顶板内侧或复合端面板内侧胶粘包覆固定在聚氨酯泡沫框的其余侧面上,并与碳纤维外板内侧面胶粘固定连接;复合顶板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下且预埋L形钢板的碳纤维凹槽,复合端面板上端分别嵌入且胶粘固定在碳纤维凹槽中,将复合端面板上端和复合顶板两端胶粘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的门形结构;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另一侧为倾斜立面,所述倾斜立面的一端设有百叶窗,倾斜立面的底部设有底杆,间隔排列的数根立杆下端分别通过胶粘与底杆垂直固定连接,数根立杆上端分别与复合顶板相应一侧通过胶粘垂直固定连接,倾斜立面碳纤维外板四周边缘分别与复合顶板一侧、百叶窗一侧和复合端面板一侧通过胶粘固定连接,倾斜立面碳纤维外板内侧面分别与数根立杆通过胶粘固定连接。
[0007]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0008]进一步的,所述底杆为形状与倾斜立面下侧边匹配的异形截面碳纤维管,所述立杆为矩形截面碳纤维管;所述立杆与底杆的垂直固连处两侧、复合端面板下侧和相邻底杆一侧分别通过碳纤维角件粘铆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在复合顶板的聚氨酯泡沫框四角内分别预埋了预埋钢板,复合端面板
的聚氨酯泡沫框底部和侧面分别预埋了数块预埋钢板。转接螺套下端分别拧入复合顶板的聚氨酯泡沫框四角的预埋钢板中,固定螺钉分别穿过车辆平台拧入复合端面板的聚氨酯泡沫框底部的预埋钢板中。
[0010]进一步的,所述百叶窗包括碳纤维管外矩形框、碳纤维型材内矩形框,多根垂直帘和数根碳纤维横板,碳纤维管外矩形框的四边内侧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一根立杆的外侧面、复合顶板的聚氨酯泡沫框对应一侧的外侧面、复合端面板的聚氨酯泡沫框对应一侧的外侧面和底杆的外侧面上,碳纤维型材内矩形框嵌装并胶粘固定在碳纤维管外矩形框中,垂直间隔排列的垂直帘的上下端分别与碳纤维型材内矩形框上下端胶粘垂直固定连接,上下间隔排列的碳纤维横板两端分别与碳纤维型材内矩形框两内侧胶粘垂直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垂直帘的横截面为拉长的Z字形,所述Z字形的斜边与碳纤维型材内矩形框上下端的水平杆的夹角α=40
°
~50
°

[0012]本技术的复合顶板和两端的复合端面板采用经过碳纤维布包覆强化的聚氨酯泡沫框以及碳纤维外板和碳纤维内板胶粘固定连接的一体化结构,不需要碳纤维管框架,大大降低了本技术的制造成本。也不需要使用铆钉铆接,从而不会破坏碳纤维外板和碳纤维内板,碳纤维材质的材料力学性能保持不变,防护舱体的强度和刚度不受影响,碳纤维防护异形舱体的外形一致性更好,更美观。组装操作更简单,非常适用于一些舱体质量和强度和尺寸要求较高的异形防护舱。
[0013]本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前视立体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后视立体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复合顶板内侧面放大视图;
[0017]图4是图3的A

A剖视放大图;
[0018]图5是图3的B

B剖视放大图
[0019]图6是复合端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图1的C

C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0023]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侧敞开且无底板的多面体开放式结构,安装在车辆平台的两侧,对车辆平台上的液压油箱、散热器、支腿等上装设备起到遮挡、通风和防护等作用,同时使得整车外观统一美观。本实施例包括一体化的复合顶板1和两端的复合端面板2,如图3~图6所示,复合顶板1和复合端面板2的结构相同形状不同,包括分别与对应复合板形状匹配的聚氨酯泡沫框11,聚氨酯泡沫框11中间隔设有撑杆12,碳纤维外板13胶粘
固定在对应的聚氨酯泡沫框11外侧面上,聚氨酯泡沫框11外包覆碳纤维布后一体固化成型,质量较轻,又大大提高了聚氨酯泡沫框11的强度。碳纤维内板14从复合顶板1内侧或复合端面板2内侧胶粘包覆固定在聚氨酯泡沫框11的其余侧面上,并与碳纤维外板13内侧面胶粘固定连接。
[0024]如图2~图4所示,复合顶板1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下且预埋L形钢板15的碳纤维凹槽16,复合端面板2上端分别嵌入且胶粘固定在碳纤维凹槽16中,将复合端面板2上端和复合顶板1两端胶粘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的门形结构。
[0025]图1和图2所示的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右侧为倾斜立面3,倾斜立面3的右端设有百叶窗4,倾斜立面3的底部设有底杆31,底杆31为形状与倾斜立面3下侧边匹配的异形截面碳纤维管,间隔排列的3根立杆32下端分别通过胶粘与底杆31垂直固定连接,上端分别与复合顶板1右侧通过胶粘垂直固定连接,立杆32为矩形截面碳纤维管。在立杆32与底杆31的垂直固连处两侧、复合端面板2下侧和相邻底杆31一侧分别通过碳纤维角件5粘铆固定连接,提高了本技术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即使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本技术也不会发生扭曲变形。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所述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为一侧敞开且无底板的多面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的复合顶板和两端的复合端面板,所述复合顶板和复合端面板的结构相同形状不同,包括分别与对应复合板形状匹配的聚氨酯泡沫框,所述聚氨酯泡沫框中间隔设有聚氨酯泡沫撑杆,碳纤维外板胶粘固定在对应的聚氨酯泡沫框外侧面上,聚氨酯泡沫框和聚氨酯泡沫撑杆外包覆碳纤维布后一体固化成型;碳纤维内板从复合顶板内侧或复合端面板内侧胶粘包覆固定在聚氨酯泡沫框和聚氨酯泡沫撑杆的其余侧面上,并与碳纤维外板内侧面胶粘固定连接;复合顶板两端分别设有开口向下且预埋L形碳纤维加强板的碳纤维凹槽,复合端面板上端分别嵌入且胶粘固定在碳纤维凹槽中,将复合端面板上端和复合顶板两端胶粘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的门形结构;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另一侧为倾斜立面,所述倾斜立面的一端设有百叶窗,倾斜立面的底部设有底杆,间隔排列的数根立杆下端分别通过胶粘与底杆垂直固定连接,数根立杆上端分别与复合顶板相应一侧通过胶粘垂直固定连接,倾斜立面碳纤维外板四周边缘分别与复合顶板一侧、百叶窗一侧和复合端面板一侧通过胶粘固定连接,倾斜立面碳纤维外板内侧面分别与数根立杆通过胶粘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异形防护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杆为形状与倾斜立面下侧边匹配的异形截面碳纤维管,所述立杆为矩形截面碳纤维管;所述立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欢王国俊张啸鸣蒋瀚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捷诚车载电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