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构形零插入力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168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构型零插入力连接器,其包括有收容导电端子于其内的绝缘基座,及安装在基座上并可在闭合位置及开启位置间移动的盖体。在开启位置时,中央处理器的端脚穿过盖体并延伸收容到由对应导电端子弧形部所形成的空间内。而在闭合位置时,每一端脚则被移向由导电端子固定接触部及可动接触部加以夹持的位置,其中可动接触部通过一弧形部与固定接触部相连,而固定接触部在其下方则设有尾部以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低构型零插入力(Zero Insert Force,ZIF)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低构型的改良型端子,借该端子以将中央处理器的端脚可靠有效地连接到其所安装的印刷电路板上的插座电连接器。零插入力插座连接器可在无须施加较大插入力的情形下使中央处理器插置其上进而将该具高端脚数的中央处理器(CPU)便利地电性连接在印刷电路板上,该零插入力插座电连接器包括有可相对于基座移动的盖体,借其可移动中央处理器的端脚抵接或分离固置于该电连接器的基座内并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导电端子。最初,零插入力插座电连接器配备有驱动机构(通常由一推杆及一凸轮组成)以使盖体产生相对于基座的移动。该类插座电连接器已为美国专利第5,057,031及5,489,217号所揭示。随着要求其厚度相当小的膝上型电脑的发展,随之出现一种省去驱动机构的低构型零插入力方式。其中分离工具(例如扁平状的螺丝起子)是用来驱使盖体相对于基座运动。该类插座电连接器已为美国专利第5,730,615号(下称′615号专利)所揭示。仅管′615号专利已证明能良好作动,但其仍具有需要改良的缺陷。首先,因为′615号专利的每一端子16都大致呈直线状构形,当中央处理器对应的端脚被移动并抵接到插座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上时,作用于端子上的反作用力将仅由导电端子上的一个较小区域来承受,这将导致端子成为相对较大应力的承受体,这样将使导电端子很容易发生弹性疲劳的情形。其次,′615号专利所揭示的插座电连接器构形仍然太高而不符合膝上型电脑日益轻薄的设计需求。因此,设计一种避免以上′615号专利所提及的缺陷的改良型零插入力电连接器也就有所必要了。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良型端子的零插入力插座电连接器,该端子能将中央处理器的端脚可靠有效地电性连接到插座电连接器所安装其上的印刷电路板上,同时使其具有较低构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插座电连接器包括有其上具若干个端子通道的基座、固置于端子通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其上具若干个通孔且依可移动方式安装于基座上的闭合及开启两位置间的盖体。中央处理器的端脚则延伸穿过盖体上所设的通孔并收容在基座上所设的端子通道内。在处于开启位置时,每一端脚均延伸至由对应导电端子弧形部所形成的空间内。而当处于闭合位置时,每一端脚则被夹于对应导电端子的固定接触部及可动接触部间。其中可动接触部与固定接触部通过弧形部连成一体,且固定接触部与可动接触部及弧形部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致导电端子能具有相对较低的高度,借此以使插座电连接器进一步降低其构型。另外,固定接触部与位于其下方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尾部也连成一体,通过中央处理器的端脚与该端子电性连接进而使该端脚能经由相对较短的路径即可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基座在其侧边与插座电连接器对角线方向相平行的倾斜面上设有数个齿块部,且每一齿块部均延伸到从盖体顶面延伸到其底面上所设的凸块部内的对应矩形狭槽内,并分别由从狭槽底部延伸的挡轨部所支撑。而每一狭槽在与插座电连接器对角线方向相平行的凸块部侧表面上通露于外。另外,每一齿块部均设有与对应的狭槽内表面相抵接的末端面,借此盖体可沿对角线方向在开启及闭合两位置间相对于基座移动。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可长时间的将中央处理器的端脚可靠有效地电性连接到插座电连接器所安装其上的印刷电路板上及可大为降低该电连接器的整体构形,以满足膝上型电脑日益轻薄的设计需求。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盖体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基座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导电端子放大后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导电端子另一视角放大后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组装后其盖体处于开启位置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6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图6沿B-B线方向的剖视图。图9是图6沿C-C线方向局部剖视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组装后其盖体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沿D-D线方向的剖视图。图12是图10沿E-E线方向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3是本技术盖体处于开启位置时导电端子与组装在该插座电连接器上的中央处理器端脚间位置关系的上视图。图14是本技术盖体处于闭合位置时导电端子与中央处理器端脚间位置关系的上视图。图15是本技术显示其运用盖体在开启及闭合位置间位移情形的上视图。图16是本技术导电端子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现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零插入力插座电连接器1包括有盖体10、基座40及导电端子70,其中盖体10实质上呈长方形体,其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顶面及底面14、16的通孔12(图中仅显示一个),以供中央处理器(未图示)的端脚插入到插座电连接器1内。结合参照图9所示,每个通孔12均包含有较大的上端部122,以导引中央处理器的端脚插入到插座电连接器1内。另外,盖体10在其四个拐角处设有四个斜向角落部18、19、20、21,其中在斜向角落部18附近的盖体10顶面14上形成有指示用的三角块182,该三角块182可用来指示相对于基座40而移动盖体10朝向使中央处理器的端脚被插座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70夹紧(容后详述)的闭合位置的方向。而在斜向角落部19、21处的盖体10底面16上形成有两个梯形凸块部22,在盖体10每一侧表面23、24附近的底面16上各形成有两个三角形凸块部25。每个凸块部25又在其中设有贯穿至盖体10顶面14的矩形狭槽26,且每一狭槽26在相对应的凸块部22、25侧面262上通露出,而每一凸块部22、25的侧面262均与插座电连接器1上由斜向角落部18向相对的斜向角落部20延伸的对角线27相平行。在每一狭槽26的底部设有在狭槽26内延伸的挡轨部28(如图7及图8示)。再请参照图3所示,基座40实际上也呈长方形体,其上设有若干个贯穿其上表面及下表面42、44的端子通道41(图中仅显示一个),且于基座40两侧表面46上均形成有三个与对角线27相平行的倾斜部462,并从每一倾斜部462上凸设有齿块部49。每一齿块部49上设有便于其安装到对应狭槽26内的倾斜上表面492以及垂直的末端面494(如图7示)。又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每一导电端子70均由金属板片一体冲压成型制出,其包括有呈长板形且于其每一第一及第二侧表面722、724上凸设有两倒钩部726的配接部72,借其可在导电端子70被安装到对应的端子通道41内时将导电端子70与基座40干涉固接在一起。接触部74则设在配接部72的上方,其具有恰位于第二侧表面724附近的配接部72正上方的固定接触部744,而弧形部740则从该固定接触部744先朝第一侧表面722方向而后又向后朝第二侧表面724方向延伸,并形成自由末端以作为与固定接触部744相距一定距离的可动接触部742。弧形部740、可动接触部742及固定接触部744均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借此以使导电端子70具有相当小的高度进而使插座电连接器1具有较低的整体构形。而弧形部740可用来提供弹性力(正向力),以使导电端子70的固定接触部744及可动接触部742能将插入插座电连接器1内的中央处理器对应端脚加以夹持。且此弧形部740还可在其中形成端脚收容空间741。而在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构型零插入力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至印刷电路板上,包括有绝缘基座、导电端子及盖体,其中所述绝缘基座上设有若干个端子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则固定收容于端子通道内,而所述盖体上设有若干个供中央处理器的端脚延伸进入零插入力连接器内的通孔,且每一通孔均与对应的端子通道对齐排列,其特征在于:盖体安装于基座上且可在开启及闭合两位置间沿该连接器的对角线方向相互移动,在开启位置时,该盖体上的每个通孔与导电端子弧形部所形成的空间相对齐,而在闭合位置时,盖体上的每个通孔则与导电端子固定接触部及可动接触部间所形成的空间相对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勃G马丘林南宏杨世沧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