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卡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71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SIM卡连接器,包含一金属壳体、一绝缘本体、若干收置于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用于枢接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的枢接组件。该枢接组件包含延伸于金属壳体一端两侧的枢接部,及自绝缘本体一端两侧延伸的相应枢接座。枢接部大致中心位置处凸伸一横截面非圆形的枢接凸柱。枢接座包含一由封闭曲线构成的枢接槽,该枢接槽包括凹陷的一第一枢接槽、一第二枢接槽,及介于两枢接槽之间自至少一侧槽壁凸伸的凸台。第一枢接槽为圆形,第二枢接槽与枢接凸柱形状相应。凸台与相对槽壁之间的距离可供枢接凸柱在用户推动下收容于不同的枢接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性能稳定的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应用在信息或通讯设备内部的用户身份识别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等个人通讯设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作为用户身份识别的SIM卡,通过一SIM卡连接器实现与电路板的电气连接。相关技术可参考台湾专利第89209515号,其揭露一种常用的SIM卡连接器。如图1所示,该连接器6包含一上盖60及接点模块62,其中上盖60包含金属盖体600及设于金属盖体60两侧的夹持臂601。夹持臂601一端设有一卡扣602,而相对的另一端则设有一枢接轴603。接点模块62包含一绝缘本体620及若干导电端子621,自绝缘本体620一端设有与上盖60卡扣的锁固部622,相对端则设有与夹持臂601之枢接轴603相配合的枢接孔(未图标),如此在SIM卡(未图标)插接至上盖60后,旋转上盖60使卡扣602卡持于接点模块62的锁固部622,从而实现SIM卡与电路板(未图标)间的稳固对接。该SIM卡连接器6借助卡扣602与锁固部622的简单配合,实现上盖60与接点模块62的卡持。由于卡持方式简单且卡持力较小,在受冲撞等外界因素影响下上盖与接点模块很容易脱离,造成SIM卡与端子的不良接触。在通讯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显然难以满足高通话质量的需求,因而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IM卡连接器,其能保证SIM卡与电路板间的稳定电气连接,为实现高通讯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SIM卡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其包括一金属壳体、一与该金属壳体枢接的绝缘本体,若干收置于该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一用于枢接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的枢接组件。枢接组件包含延伸于金属壳体两一端两侧的枢接部,及自绝缘本体一端两侧延伸的相应枢接座。枢接部大致中心位置处凸伸一枢接凸柱。枢接座具有一枢接槽,包括凹陷的一第一枢接槽、第二枢接槽,及一介于两枢接槽间自至少一侧枢接槽壁凸伸的凸台。该凸台与相对槽壁的间距可供枢接凸柱在用户施力作用下在两枢接槽间改变位置。枢接凸柱可在第一枢接槽内旋转,并在一定角度时平移入第二枢接槽枢接凸柱而无法转动,从而使金属壳体锁定于绝缘本体。本技术SIM卡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枢接凸柱与枢接槽形状的配合,即可实现金属壳体相对于绝缘本体的稳固锁定。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能保证稳定的电气连接,为高通信质量提供必要保证。附图说明图1是一现有SIM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SIM卡连接器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SIM卡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SIM卡连接器去除金属壳体后的立体图;图5是图2所示SIM卡连接器的枢接凸柱枢接于枢接座的局部放大图;图6a是图2所示连接器在锁定状态时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中AA’线截得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优选请同时参照图3,该金属壳体10包含一上盖11及自该上盖11两侧大致垂直凸伸的两侧壁12,可供一SIM卡(未图标)由插入端101插至枢接端102。该上盖11上贯穿有若干圆形或类似椭圆形的通孔111。上盖11约中部处向枢接端102延伸有两弹片112,其枢接端102靠近两侧壁12处大致垂直延伸有两弯折片113,其中一弯折片113内侧略向插入端101倾斜延伸有一L形抵靠部114。当SIM卡插入金属壳体10时,经推压滑过两弹片112为抵靠部114抵住,从而可协助用户将SIM卡插至正确位置。两弹片112的推压可使SIM卡保持定位,不会因随意移动而影响与导电端子30接触的稳定性。两侧壁12上约等距离凸伸有三个与上盖11平面大致平行的卡接部121,卡接部121的自由端靠近插入端101侧形成有一倒角1210。靠近插入端101的两对卡接部121之间有一中部自外向内凹陷的卡固部122。绝缘本体20大致呈H形,其中H形两臂21对称的位置各有一对接地端子收容槽211,用于收容接地端子40;H形的横部22设有若干导电端子收容槽221,用于收容相应的导电端子30。为与金属壳体侧壁12上的卡接部121相对应,两臂21上设有三对卡接槽212,各卡接槽212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中自臂21外侧向内凹陷较深的为第一卡接槽212a,而相对凹陷较浅的为第二卡接槽212b。第一卡接槽212a与第二卡接槽212b连接的槽壁部略向内凹陷,形成与卡接部121的倒角1210配合的凹部2120。与卡固部122相对应处的两卡接槽212之间设有一卡固槽213,该卡固槽213在两臂21上凹陷有第一卡固槽213a与第二卡固槽213b,两槽213之间由一凸块213c阻隔。接地端子40为一弯折金属片,具有一可焊接至电路板(未图标)上的焊接部41、一自该焊接部41大致垂直沿伸的固持部42、自该固持部42大致平行延伸于焊接部41上方的连接部43,及自连接部43大致垂直弯折并略向焊接部41所在平面倾斜延伸的接触部44。固持部42可抵触接地端子收容槽211侧壁产生干涉,从而将接地端子40固持于接地端子收容槽211。请参考图4、5、6(a)和6(b),枢接组件50包含延伸于金属壳体10的两侧壁12端的枢接部51,以及自绝缘本体20的两臂21端延伸而出的枢接座52。枢接部51约中央处凸伸一横截面类似椭圆形的枢接凸柱510。枢接座52包含一封闭曲线构成的枢接槽520,该枢接槽520具有一圆形的第一枢接槽520a、与枢接凸柱510形状相应的第二枢接槽520b,及一介于两枢接槽520a、520b之间自槽底凸伸的凸台520c。其中第一枢接槽520a恰可供枢接凸柱510在其内自由旋转,而第二枢接槽520b恰可将枢接凸柱510收容其中无法转动。凸台520c与相对槽壁间的距离可供枢接凸柱510在用户推动下在两枢接槽520a、520b间变换位置,并伴随相应的卡扣声响帮助用户确认推至正确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枢接凸柱510与第二枢接槽520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的类似椭圆形,其它满足枢接凸柱510在第一枢接槽520a中旋转,并可平移入第二枢接槽520b而无法转动的形状(如矩形、三角形、蛋形等)都应为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3、图5所示,当枢接凸柱510位于第一枢接槽520a内时,该金属壳体10可通过枢接组件50相对于绝缘本体20自由旋转,即,金属壳体10与绝缘本体20以开放方式枢接。将金属壳体10扣合于绝缘本体20,此时枢接凸柱510的位置恰可与第二枢接槽520b相合,施力使枢接凸柱510自第一枢接槽520a跨过凸台520c而收容于第二枢接槽520b。如图2、图6b,金属壳体10可锁定于绝缘本体20,即,金属壳体10与绝缘本体20以锁定方式枢接。卡接部121位于第二卡接槽212b并与接地端子40的接触部44接触;卡固部122则跨过凸块213c收容于第二卡固槽213b。本技术采用上述枢接组件将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枢接在一起,可方便操作,确保在需要的时候将金属壳体锁定于绝缘本体,防止两者脱离。枢接座上两凹陷枢接槽及凸台的设计可防止枢接凸柱在枢接槽内随意移动,在锁定方式上通过枢接凸柱与枢接槽形状的配合即可完成,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户身份识别卡连接器,具有一金属壳体、一绝缘本体、若干收置于该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及一用于枢接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的枢接组件;所述枢接组件包含一延伸于金属壳体一端两侧的枢接部,及延伸于绝缘本体一端两侧的枢接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部凸伸一枢接凸柱,所述枢接座包含一枢接槽,该枢接槽包含一第一枢接槽、一第二枢接槽,该枢接凸柱可在该第一枢接槽内旋转,并在一定角度可平移入第二枢接槽而被卡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美国莫列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