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00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组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每两个邻近第一隔板之间形成槽道,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的第二隔板,每两个相邻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一槽道,第二绝缘本体的槽道在垂直方向上与第一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相对齐;印刷电路板具有顶部和底部,其分别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的槽道和第二绝缘本体的槽道中。(*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具有多行列导电元件的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若干内置电路板用以形成所需的导电路径以连接子电路板和主电路板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大多数应用在计算机和通信装置中的背板组合包括至少一个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主电路板,此电路板需要连接具有其它功能的电子延伸卡/电路板以致于其所属的整个组合能实现不同、改进和反复操作性能。所以,如用于连接主电路板和其它延伸电路板/卡的板对板电连接器的若干互连装置广泛用在背板组合中。由于互连装置具有多行列导电元件或端子,目前尚未找出一种用于制造、组装和安装此互连装置的有效且成本低的方式。现有背板连接器设计使用一个体积较大的绝缘本体,此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收容孔,以收容插入的导电端子。然而,此设计不足以满足近来互连装置的高密度和小间距的要求,特别是复杂和必要的组装过程导致成品高成本并且耗时。因此,现有技术中将每一排端子作为一可分离的模块,其包括具有一体成型料带的一列端子。若干模块一体安装在连接器绝缘本体内以形成一完整的连接器。美国专利第5,066,236号和第5,664,968号均揭示这种连接器结构。通常,在这种连接器中的所有模块基本相同。然而,有时在连接器中需要不同类型的模块,以与通过连接器信号的不同电特性能够兼容。另外,由于电子工业具有小型化和改善电气性能的发展趋势,较大导电元件/端子密度和高传输速度的规格不断发布。这些规格导致设计冲突,特别是当传输频率在近似500兆赫范围内或更高时,由于增加端子密度会使得导电元件/端子彼此之间更加靠近,因此导致在不同信号对相邻导电元件/端子之间的串扰。所以,美国专利第5,104,341号和第6,299,484号介绍了一些设置在每两个信号模块之间用以减小彼此间相互串扰的装置。然而,近来新开发的一体成型技术表明越来越小的导电元件被组装在一个小尺寸塑料盒内会导致较高生产成本。由于较高塑料注射压力和这些元件之间-->的小空间,所以很难把这些高密度排列的导电元件定位在一个注塑成型模具内。为实现此效果需要成本很高的精密复杂的模具。因此,业内考虑到使用其它一些像小电路板的替代装置。美国专利第4,571,014号和第5,924,899号均揭示了安装在背板连接器内的若干内置电路板。这些电路板的每一条导电路径比注塑成型模块的可分离冲压端子要细并且彼此更加靠近,但是,小电路板成本亦较高,并且需要与电路板上的每一条导电路径连接的额外焊接尾部或对接端子,其大多数在电路板被安装至背板连接器前须先焊接于电路板上。当背板连接器对接时,由于施加在每一个电路板上的对接力可立刻转移到焊接部,所以,每一个电路板的焊接部可能被损坏。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更多的安装或定位特征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背板的电连接器,此电连接器在对接或板安装过程中可避免内置电路板产生不必要的移位,从而实现较好的电气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连接器的内置电路板不需要复杂结构即可实现轻易组装。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对于安装在其内的内置电路板的对接移位允许较大公差以及在振动环境下可维持较好的电气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其间形成一收容空间。若干平行隔板分别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内表面延伸并突伸入收容空间。其上具有路径的内置电路板分别收容在第一、第二绝缘本体中每两个隔板之间。另外,信号端子和接地片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内。信号端子分别成排收容在每一个隔板中,其设有突露于隔板的一侧面外的接合臂,而每一个接地片定位并分别抵接在每一个隔板的另一侧面。每一个内置电路板在一侧面具有若干信号路径,在另一侧面具有接地层,以致于当电连接器组装时,其可接合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内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片。在每两个相互间隔的隔板间的第一绝缘本体的内顶面设有抵压片。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分别形成有若干通孔,第一绝缘本体的每一个通孔与第二绝缘本体的相应通孔恰位于两个相互间隔的隔板间的同一平面上。从每一个内置电路板的边缘外对应于通孔延伸有两个凸块,当电连接器组装时,该凸块插入至通-->孔内。与此同时,每一个接地片的表面冲压出若干阻挡块,以抵接在第二绝缘本体的内表面。每一个内置电路板固持在相应接地片的阻挡块的顶面上,以当第一、第二绝缘本体沿平行电连接器的对接面方向组装在一起时可稳固定位。所以,内置电路板虽未真正固定但可保持在电连接器内。当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时,内置电路板的凸块、绝缘本体的孔以及包括与接地片的阻挡块相配合的凸缘的弹性装置可保证内置电路板和第二绝缘本体的导电体之间实现良好电性连接。尽管电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但由于大部分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内的内置电路板和导电体之间,以及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内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片之间的配合为可分离式,第一绝缘本体可移动锁固在第二绝缘本体上,因此,内置电路板可随时拆除和替换,并且不需其它像回流焊之类的额外过程。并且,每一个内置电路板的凸块分别沿平行于电连接器对接面的方向插入至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通孔内,因该方向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的组装方向相同,故第一绝缘本体锁固在第二绝缘本体上,同样内置电路板固定在电连接器内。当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时,内置电路板的凸块将阻挡内置电路板沿对接方向的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可分离/接合的部件形成绝缘本体,以将内置电路板夹持于其中,内置电路板设有与绝缘本体配合的凸块,将内置电路板稳定固持于绝缘本体中,使其在对接或安装过程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移位,从而实现较好电气性能,并且结构简单,容易组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及其对接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图1对接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为图2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5为图2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为图4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其展示了安装在电连接内的内置电路板。图7为图4与图5电连接器沿B-B线的部分剖视图,其展示了电连接器与其内置电路板间的接合。图8为图4与图5电连接器沿C-C线的部分剖视图,其展示了与邻近内置-->电路板相接合的导电体与接地片。图9为图2电连接器的部分剖视图,其展示了信号端子未安装时,部分接地片与另一侧的邻近内置电路板的接合。【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6,本技术电连接器1为与插头连接器2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此绝缘本体具有两部件,其中一部件为第一绝缘本体11,而另一部件为第二绝缘本体12,这两个绝缘本体组装在一起以在其内形成一收容空间。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顶壁、后壁和从顶壁的边缘延伸的两侧壁以部分收容上述收容空间。若干隔板13从顶壁的内表面延伸出并突伸入收容空间。这些隔板13彼此平行且相互间隔。在每两个隔板13之间的顶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彼此间隔的抵压片14。每一个抵压片14可从一隔板13延伸至另一隔板13,其可垂直于这些隔板的表面或与这些隔板的表面成一定角度。在第一绝缘本体11的顶壁上形成一排通孔15,即第二孔,每一个通孔15设置在每两个平行隔板13之间的部分上。从后壁和两个侧壁的低缘处分别延伸一对锁固臂16。第二绝缘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组合在一起的第一、第二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包括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每两个邻近第一隔板之间形成槽道,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的第二隔板,每两个相邻第二隔板之间形成一槽道,第二绝缘本体的槽道在垂直方向上与第一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相对齐;印刷电路板具有顶部和底部,其分别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的槽道和第二绝缘本体的槽道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的底部延伸有第一凸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蒂莫西·B·比尔曼艾瑞克·D·钟瑞特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