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的电池弹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586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电子产品的电池弹片改良结构,其设置于电池容置处的正、负极至少其中之一者,该电池弹片一端连接于电子产品的印刷电路板,该电池弹片另一端的外露部分具有多弧曲面,进而形成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结构,于另一端弹性体未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一极端与第一接触面形成接触;相对地,于另一端弹性体已产生弹性疲乏时,该电池弹片将利用其弹力使其第二接触面与电池其中一极端的下方接触,故仍可保持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电子产品的电池弹片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将接触电池一极的弹片的结构设计为具有多弧曲面,进而形成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结构,于电池另一极的弹簧未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一极与电池弹片的第一接触面形成接触;相对地,于另一极的弹簧已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弹片将利用其弹力使其第二接触面与电池一极的下方接触,故仍可保持电性连接,此即为较优于传统电池弹片的结构。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皆走向轻、薄、短、小及可随身携行的趋势,因此电源无法如大型家电般直接使用家用交流电源来提供电力,故可提供直流电源的电池即成为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必要元件。一般的电池大约可分为:不可充电之市售干电池以及可充电式电池(包括镍氢电池及锂电池等),因外观成圆筒状的市售干电池及镍氢电池具有通用性及价格低廉的特性,仍为电池市场上的主流。而传统电池弹片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接触电池11正极111的结构为一无弹性的铁片13,而接触电池11负极112的结构则为一具有可伸缩的弹簧12,利用弹簧12本身的回弹力迫紧电池11可与两端接触,同时具有防呆的效果(一般使用者的装置电池惯性皆认定无弹性端铁片13接触电池11的正极111,另一弹簧12端则接触电池11的负极112),但该结构的弹簧12在使用时间久远后,将产生弹性疲乏现象,造成二串联电池11无法紧密接连或是单一电池11无法同时接触两端的电性连接结构,而造成电子产品电源中断的现象,故有待从事此行业者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解决以上所述已知技术的缺点,本技术为一种电子产品的电池弹片改良结构,其主要的目的为将接触电池一极的弹片的结构设计为具有多弧曲面,进而形成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结构,于电池另一极的弹簧未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一极与电池弹片的第一接触面形成接触;相对地,于另一极的弹簧已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弹片将利用其弹力使其第二接触面与电池一极的下方接触,故仍可保持电性连接,此即为较优于传统电池弹片的结构。为进一步对本技术有更深入的说明,乃藉由以下附图、元件符号及技术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电池弹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电池弹片利用第一接触面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电池弹片利用第二接触面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池弹片的第一实施例图;图4为本技术电池弹片的第二实施例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于印刷电路板中加入一二极管的电路架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兹配合下列附图说明本技术的详细结构,及其连结关系。请参阅图2A、B所示,为本技术电池弹片的具有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与电池正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电池弹片23可设置于电池容置处的正、负极至少其中之一者,且电池弹片23一端连接于电子产品的印刷电路板25,本实施例中为利用接触正极电池弹片23的结构设计为具有多弧曲面,进而形成第一接触面231及第二接触面232结构,且该电池弹片23部分被包覆于一绝缘体24中,该绝缘体24可为一塑胶框,平时电池21在负极弹簧22未产生弹性疲乏时,其电池21的正极211与第一接触面231形成接触(如图2A所示);相对地,于负极弹簧22已产生弹性疲乏时,电池21将会向负极方向移动(亦即为远离正极方向),电池弹片23将利用其弹力使其第二接触面232与电池21正极211的下方接触,由于该电池21正极211的下方与电池21正极211的凸点仍为同一导电面,故仍可保持电性连接(如图2B所示),此即为较优于传统电池弹片的结构,并确保当电池弹片或弹性体产生弹性疲乏时仍可保持电子产品的电源不虞中断。-->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技术电池弹片的第一实施例图,该实施例中,电池31正极311连接端采用电池弹片33,而电池31负极312连接端采用一弹簧32,此实施例符合传统电池负极端采用弹簧的做法,为具有防呆效果的结构。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电池弹片的第二实施例图,与图3的不同处乃在于电池41的正、负极(411、412)皆采用电池弹片(包括一负极弹片42及一正极弹片43)做为电性连接结构,此结构虽不如图3具有防呆的效果,但是该结构亦可确保电池弹片产生弹性疲乏时仍可保持电子产品的电源不虞中断。当然,熟悉本
者,亦可将电池正极连接端采用弹簧(图中未示),而电池负极连接端采用电池弹片(与图3的揭示的结构恰好相反),此虽然与一般使用者习惯不同,但是该结构仍可形成稳定电源供应结构,仍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技术于印刷电路板中加入一二极管的电路架构图,电池51与负载端52的间还设置有一二极体54,用以防止电池51极性接反时产生的逆向电流流至负载端52,本实施为一较为周全的电路保护架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各实施例皆已详细揭示,而可充分显示出本技术案在目的及功效上均深富实施的进步性,极具产业的利用价值,且为目前市面上前所未见的运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的限定本技术所实施的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于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弹片改良结构,设置于一电池容置处的正、负极至少其中之一者,该电池弹片一端连接于一电路板,用以使该电路板与一电池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弹片另一端的外露部份具有多弧曲面,形成一第一接触面及一第二接触面结构,其中,当该电池另一端的一弹性体未产生弹性疲乏时,该电池的一极端与该第一接触面接触,而当该电池另一端的该弹性体产生弹性疲乏时,该电池弹片利用其弹力使该电池的该极端下方与该第二接触面接触,以保持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弹片改良结构,设置于一电池容置处的正、负极至少其中之一者,该电池弹片一端连接于一电路板,用以使该电路板与一电池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弹片另一端的外露部份具有多弧曲面,形成一第一接触面及一第二接触面结构,其中,当该电池另一端的一弹性体未产生弹性疲乏时,该电池的一极端与该第一接触面接触,而当该电池另一端的该弹性体产生弹性疲乏时,该电池弹片利用其弹力使该电池的该极端下方与该第二接触面接触,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舜平
申请(专利权)人: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