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0538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该电源连接器包括有前绝缘本体和后绝缘本体的结构,该前绝缘本体设有可供容置第一导电端子的容置槽,以及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可供穿设凸接部的容置孔,该后绝缘本体中心设置的凸接部内部设有可供嵌设第二导电端子的嵌设槽,以及可供夹持结合讯号端子的贯穿孔。当后绝缘本体及前绝缘本体结合时,由前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孔,以及后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部,可将前绝缘本体及后绝缘本体两部位绝缘本体结合成为一体,并将两部位绝缘本体夹持包覆于遮蔽壳体内,以使电源连接器达到导通电源的目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已知的电源连接器A,如图1与图2所示,电连接器A通过绝缘本体A 1,而将第一导电体A2及第二导电体A3包覆设置于绝缘本体A1的容置槽A4内,以使电连接器A可将第一导电体A2,以及第二导电体A3分设结合成为一体,然而,电连接器A对应电源插头A5时,由于第一导电体A2及第二导电体A3的接触部A6多次插拔使用下易变形,进而造成电连接器A接触不良,且第一导电体A2及第二导电体A3接触不良,则无法使电连接器A达到导通良好的目的。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本专利技术人所欲解决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利用电源连接器两部位绝缘本体的结构,当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抵触电源插头内外均匀分布的接触部时,透过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可使电源连接器与电源插头间产生均匀的支撑,以使电源连接器与电源插头间,可达到良好电性接合的稳定度。现就本技术配合图示、图号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如图3及图4所示,该电源连接器B包括有可用于结合第一导电端子D1的前绝缘本体C1,以及可用于结合第二导电端子D5及讯号端子E的后绝缘本体C4,并将遮蔽壳体F包覆于内部具有结合导电端子D的绝缘本体C上,以使电源连接器B焊接应用时,可达到良好导通电源的目的。电源连接器B的前绝缘本体C1包括有可容置第一导电端子D1的容置槽C2,以及可对应结合后绝缘本体C4的结合孔C3,绝缘本体C4包括有可容置-->第二导电端子D5,以及讯号端子E的凸接部C5、嵌设槽C6及贯穿孔C7,并将后绝缘本体C4的结合部C8对应于前绝缘本体C1的结合孔C3内,可将前绝缘本体C1及后绝缘本体C4结合设固成为一体。第一导电端子D1包括有可穿设凸接部C5的容置孔D2,以及可焊接与导电的焊接部D3、接触部D4,该第二导电端子D5包括有对应嵌设槽C6的卡接部D6,以及可焊接与导电的焊接部D7、接触部D8,讯号端子E包括有可嵌设结合的倒钩部E1,以及可焊接于与导电的焊接部E2、接触部E3。遮蔽壳体F包括有可容置绝缘本体D的容置空间F2,当容置空间F2内包覆具有导电端子D的绝缘本体C时,再由遮蔽壳体F、第一导电端子D1、第二导电端子D5及讯号端子E的焊接部F1、D3、D7、E2,可使电源连接器B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以使电连接器A可达到稳固连接及导通电源的目的。为使本技术更加显现出其进步性与实用性,现与已知技术作一比较分析如下:已知技术的缺点:1、第一导电体及第二导电体,为分离式连接导电的接触部。2、在多次插拔使用下,导致接触部变形。3、在对应连接时,形成导电接触不良。4、无法使电连接器连接时达到导通良好的目的。本技术优点:1、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为一体成型的形体。2、由绝缘本体支撑部的支撑,可达到接触稳固的目的。3、不易于多次插拔使用下,导致接触部变形。4、可简化导电端子装配的过程,提升生产效率。5、可增加导电端子电源电力稳固的导电传输。6、具有进步性与实用性。7、提升产业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分解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之一。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示意图之二。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图。图中A电连接器        A1、C绝缘本体A2第一导电体     A3第二导电体A4、C2容置槽     A5、G电源插头A6接触部         B电源连接器C1前绝缘本体     C3结合孔C4后绝缘本体     C5凸接部C6嵌设槽         C7贯穿孔C8结合部         C9、C11抵制部C10导入部        C12倾斜面D导电端子        D1第一导电端子D2容置孔         D3、D7、E2、F1焊接部D4、D8、E3接触部 D5第二导电端子D6卡接部         E讯号端子E1倒钩部         F遮蔽壳体F2容置空间       G1外层导电部G2内层导电部     G3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方式如图5、图6、图7所示,当绝缘本体C及遮蔽壳体F结合时,由前绝缘本体C 1的结合孔C3,以及后绝缘本体C4的结合部C8,可将前绝缘本体C1及后绝缘本体C4,结合设固成为一体,且前绝缘本体C1及遮蔽壳体F结合时,透过前绝缘本体C1侧面的抵制部C9,可将前绝缘本体C1设固于遮蔽壳体F内,以避免前绝缘本体C1产生滑落。-->后绝缘本体C4及遮蔽壳体F结合时,透过后绝缘本体C4的导入部C10,以及导入部C10的抵制部C11,可将后绝缘本体C4及遮蔽壳体F,结合设固成为一体,当后绝缘本体C4及遮蔽壳体F,结合固定时,由导入部C10延伸的倾斜面C12,以及导入部C10的抵制部C11,可将后绝缘本体C4顺畅置入遮蔽本体F内,而不至于使后绝缘本体C4产生滑落。第一导电端子D1包括有可穿设凸接部C5的容置孔D2,以及可焊接导电接触的焊接部D3、接触部D4,第二导电端子D5包括有对应嵌设槽C6的卡接部D6,以及可焊接导电接触的焊接部D7、接触部D8,讯号端子E包括有可嵌设结合的倒钩部E1,以及可焊接导电接触的焊接部E2、接触部E3。第一导电端子D1及第二导电端子D5为环状弹性体,该环状弹性体的第一导电端子D1,以及第二导电端子D5的环状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支撑,当第一导电端子D1及第二导电端子D5,嵌设结合于前绝缘本体C1及后绝缘本体C4时,将绝缘本体C结合于遮蔽壳体F内,以使电源连接器B可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使第一导电端子D1及第二导电端子D5间可产生良好的接触导电。如图8所示,当电源连接器B对应接触电源插头G时,由第一导电端子D1接触电源插头G的外层导电部G1,以第二导电端子D5接触电源插头G的内层导电部G2,并由电源插头G中心凸设的连接部G3,使连接部G3可夹持设固于讯号端子E内,以使电源连接器B置入电源插头G后,可达到导通电源及传输讯号的目的。第一导电端子D1及第二导电端子D5,接触电源插头G的内外层导电部G1、G2时,由绝缘本体C内部结合的第一导电端子D1,以及第二导电端子D5的接触部D4、D8接触后,使电源连接器B于接触电源插头G时,可使第一导电端子D1及第二导电端子D5间,能达到良好的接触而不造成导电端子D的变形。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一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它相关
者,均同理皆应包含于本技术的精神范畴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讯号端子、遮蔽壳体所组成,其特征是该电源连接器包括有前绝缘本体,以及后绝缘本体的结构,该前绝缘本体设有可供容置第一导电端子的容置槽,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可供穿设凸接部的容置孔,该后绝缘本体中心设置的凸接部,内部设有可供嵌设第二导电端子的嵌设槽,以及可供夹持结合讯号端子的贯穿孔;    当后绝缘本体及前绝缘本体结合时,由前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孔,以及后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部,可将前绝缘本体及后绝缘本体两部位绝缘本体结合设固成为一体,并将两部位绝缘本体夹持包覆于遮蔽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讯号端子、遮蔽壳体所组成,其特征是该电源连接器包括有前绝缘本体,以及后绝缘本体的结构,该前绝缘本体设有可供容置第一导电端子的容置槽,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可供穿设凸接部的容置孔,该后绝缘本体中心设置的凸接部,内部设有可供嵌设第二导电端子的嵌设槽,以及可供夹持结合讯号端子的贯穿孔;当后绝缘本体及前绝缘本体结合时,由前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孔,以及后绝缘本体设置的结合部,可将前绝缘本体及后绝缘本体两部位绝缘本体结合设固成为一体,并将两部位绝缘本体夹持包覆于遮蔽壳体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其特征是容置于前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有可供焊接导电的焊接部,以及可供对应接触电源插头的接触部,当电源插头对应抵触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时,可使电源连接器达到导通电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信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