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黑水虻养殖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840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循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黑水虻养殖池,该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储水单元、第二储水单元,以及连接在第一储水单元与第二储水单元之间的提水机构,第一储水单元的顶部设有导水单元,提水机构的末端与导水单元连接,导水单元的末端与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相接,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储水腔,储水腔与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之间通过多个出水孔连通;第一储水单元的上方设有溢流孔,溢流孔通过连接管与第二储水单元连接,第二储水单元的高度低于第一储水单元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循环系统在工作时,具有噪音低的特点,该黑水虻养殖池采用这种水循环系统,能够保证黑水虻生长、繁殖所需的静音条件,有利于黑水虻的养殖。有利于黑水虻的养殖。有利于黑水虻的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循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黑水虻养殖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水循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黑水虻养殖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医学对水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药用价值逐渐得到体现,水虻己成为世界性的紧俏中药材之一。因此,在水虻养殖中,大多数是通过集约化精养的方式来提高水虻的产量。
[0003]目前,水虻的集约化精养多是采样挖掘养殖池的方式来养殖,而养殖池由于水流不通,需要经常给养殖池内换新水,以满足水虻生长所需的氧量。每换一次水,都需要先将池内的旧水排掉,十分不便。当然,在现有技术中,也有直接向池体内的水内补氧,以满足需氧量,但是在补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震动以及噪音,不利于水虻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系统及基于该系统的黑水虻养殖池,该水循环系统在工作时,具有噪音低的特点,该黑水虻养殖池采用这种水循环系统,能够保证黑水虻生长、繁殖所需的静音条件,有利于黑水虻的养殖。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储水单元、第二储水单元,以及连接在第一储水单元与第二储水单元之间的提水机构,使得储存在第二储水单元中的水通过提水机构被输送至第一储水单元内;
[0006]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顶部设有导水单元,所述提水机构的末端与所述导水单元连接,导水单元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相接,使得水通过导水单元流向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位置,并沿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流到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
[0007]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之间通过多个出水孔连通;
[0008]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上方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储水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储水单元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高度。
[0009]可选的,所述导水单元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导水单元远离提水机构的一端的高度低于导水单元靠近提水机构的一端的高度。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单元在靠近导水单元末端的一侧内壁设有导水腔,所述导水腔的一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另一端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溢流孔的高度。
[0011]可选的,所述导水单元的末端具有扇形形状的扩散部,所述扩散部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扩散部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0012]所述扩散部设于所述导水腔的上方。
[0013]可选的,所述导水腔的顶部具有向第一储水单元内部延伸的第一弧形板,所述第
一弧形板的底部与导水腔靠近第一储水单元内部的一侧侧壁顶部固定连接;
[0014]所述导水腔远离第一储水单元内部的一侧侧壁具有呈弧形的导流部;
[0015]所述第一弧形板的两端通过封板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固定,使得第一弧形板、封板以及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罩体结构。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储水单元在设有导水腔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固定在所述罩体结构的上方位置,并且所述第二弧形板远离第一储水单元内壁的一端向所述罩体结构的内壁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弧形板远离第一储水单元内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壁之间具有1~2cm的间隙。
[0017]可选的,所述导水腔的截面呈梯形,并且所述导水腔的上部宽度小于下部宽度。
[0018]可选的,所述导水单元在靠近扩散部的位置处设有水流减速器。
[0019]可选的,所述水流减速器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转子,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进水口的高度,并且所述转子设有与所述进水口配合的堵块。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水循环系统,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沿着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留下,没有产生滴落的现象,而且水是从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向第一储水单元内补水,不会产生较大的搅动,进而没有震动的产生,从而保证了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具有静音的特点。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黑水虻养殖池,该黑水虻养殖池包括上述的水循环系统以及池体、循环水箱,其中,所述池体是第一储水单元,所述循环水箱是第二储水单元。
[0022]本专利技术的黑水虻养殖池,其由于采用上述水循环系统,因此,可在位于池体外的循环水箱内对水进行补氧,再通过水循环系统将补氧后的水换到池体内,在整个过程中,池体内一直可以保持静音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水虻的生长和繁殖。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导水腔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导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水流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9]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循环系统,该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储水单元1、第二储水单元2,以及连接在第一储水单元1与第二储水单元2之间的提水机构4,储存在第二储水单元2中的水通过提水机构4被输送至第一储水单元1内。具体而言,第一储水单元1和第二储水单元2都是可以容纳水的容器,例如箱体结构、池体结构等,第一储水单元1和第二
储水单元2的顶部均是敞开状态,即第一储水单元1和第二储水单元2均未封顶。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储水单元1的顶部设有导水单元3,导水单元3用于引导从提水机构4中提升的水,因此,提水机构4的出水口与导水单元3连接起来,使得提水机构4提升的水从提水机构4的出水口流入导水单元3内。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1和3所示,导水单元3具体包括一个第一端管301、一个第二端管302以及连接在第一端管301和第二端管302之间的多个软管303,其中,软管303是PVC软管,第一端管301以及第二端管302均是硬质管体。第一端管301与提升机构4的出水口连接,第二端管302则位于靠近第一储水单元1内壁的位置,并与第一储水单元1的内壁相接,使得水通过导水单元3流向第一储水单元1的内壁位置,并沿第一储水单元1的内壁流到第一储水单元1的底部。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3所示,第二端管302的出口端具有一个呈扇形形状的扩散部304,扩散部304的底部为平板结构305,在平板结构305的两侧侧部再分别向上弯折出挡板306,以防水从平板结构305中漏掉。挡板306远离第二端管302的一端向第一储水单元1的内壁延伸,并与第一储水单元1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二端管302的固定连接。在第二端管302连接固定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水单元、第二储水单元,以及连接在第一储水单元与第二储水单元之间的提水机构,使得储存在第二储水单元中的水通过提水机构被输送至第一储水单元内;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顶部设有导水单元,所述提水机构的末端与所述导水单元连接,导水单元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相接,使得水通过导水单元流向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位置,并沿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流到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与第一储水单元的底部之间通过多个出水孔连通;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上方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储水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储水单元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单元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导水单元远离提水机构的一端的高度低于导水单元靠近提水机构的一端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在靠近导水单元末端的一侧内壁设有导水腔,所述导水腔的一端与所述储水腔连通,另一端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溢流孔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单元的末端具有扇形形状的扩散部,所述扩散部的两侧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扩散部与所述第一储水单元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扩散部设于所述导水腔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循环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贝叶泗洪曹娜娜孙多梅栾远向多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良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