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388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高压连接器包括与插座组件配对使用的插头组件,插头组件包括绝缘外壳和针接点。针接点包括针体、引线及待焊到印刷电路板的暴露部分。引线弯向两侧以使焊接部分间的距离大于针体间的距离。插座组件有外壳和位于导线端上的插口接点,此外壳插入到第一外壳中使插口接点匹配到针体上。分叉的第二外壳在隔板上有一凹陷部分使得圆柱形部件可接收分开的插口接点;还包括锁定装置,锁定刀片使连接器高度更低并减小接点间的直线和空间距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压连接器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压连接器,用于如今用较高电压驱动的电子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高压电源电路的连接器,该电源电路用于激励如一定个人计算机中的液晶显示器内的背后照明的装置,其中该电路可以是制作得尺寸和重量越来越小的某些印刷反相电路板。例如目前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要求具有机体所能容许的尺寸之内的尽可能大的液晶显示器。这种放大的显示器需要高达大约1000-1400伏的高压来激励背后照明器。由于向背后照明提供电能的印刷反相板,即电源,通常置于机体内,这种放大的显示器已减少了分配到印刷反相板的表面安装区域,从而引起印刷反相板的尺寸更小。于是将尺寸减小的印刷反相板电连接到背后照明装置的连接器必须更小并且不能使用高压。因此本申请人提交了一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如日本Laying-Open公报No.10-172649公开的。在此前序专利技术中,连接器中的接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及空间距离被加大以使其能耐高压。然而,目前的市场更加需要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在重量上更轻盈形状上更薄,因此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连接器,通过改进公报No.10-172649中提出的连接器,使得不仅确保接点间有更短的直线距离和空间距离而且具有更轻的整体重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这里提供的高压连接器包括作为连接器的连接部件之一的插头组件和作为另一连接部件的插座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一绝缘外壳和其中的一对针接点。每个针接点包括一与绝缘外壳的中心线平行延伸的连接针并面对着一个开口,及一接线头,与针体相连并露于壳外以形成能够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可焊接的部分。接线头以相反方向向两侧弯曲使焊接部分之间的分开的距离大于针体之间的距离。插头组件还包括一内部隔板,置于外壳内并间隔开针体,并且其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的距离近于针体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距离。另一方面,插座组件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一对位于外壳内的且在各导线端固定的插口接点。第二外壳可以通过第一外壳上的开口插入到第一外壳中以便插口接点适配到各针体上。第二外壳在隔板上有一凹陷部分,使得在第二外壳中形成一对圆柱形部件以使其分叉来容纳互相绝缘的两个插口接点。其特点是,具有各自的刀片的这些插口接点在他们的各侧放置(换句话说,“上部横向”地)使得刀片分别地置于第二外壳的相对侧壁附近,其中侧壁上形成有用于锁定刀片的锁定装置。图1是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插头组件的透视图;图2是也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插座组件的透视图;图3是插头组件的水平剖面图;图4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图6是针接点的透视图;图7是插座组件的水平剖视图;图8是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组件的垂直的正剖视图;图9是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水平的俯剖视图;及图10是示例性应用的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透视图。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优选实施例。这里所提供的-->高压连接器包括一如图1所示的插头组件和一如图2所示的插座组件。图1及图3-6显示了包含于连接器中的该插头组件,它包括第一绝缘外壳3和一对位于外壳内的针接点4。从图3中可最清楚地看到,外壳3有一向前的开口5、一后壁6及一内部隔板7,该隔板7从后壁6的中间部分向开口5延伸。如下面将再次讨论的,隔板7位于针接点4和4的正中。隔板7的较薄的自由端8位于比针体15和15的自由端距开口5更近处。外隔板9从后壁6向后延伸(且与内隔板平行)。外隔板9的上端连到外壳3的上部延伸部分3a,隔板9的下端连到外壳3的下部延伸部分3b。下部延伸部分3b做得比上部延伸部分3a窄,以防可焊接部分19(下面详述)与下部延伸部分互相影响。形成在外壳3的相对侧壁上的导引槽11从开口5向后壁6延伸。形成在每个导引槽11的最里面的区域上且与其成为一体的是凸起部分12和凹陷部分13,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一左手或右手把手31,如下面要描述的插座组件2中所展示的。针接点4可以通过冲压导电性金属片(如铜片)来形成一个杆然后再使其弯曲来制造。每个针接点4包括一接触针体15,后者连接到形成为一宽的底座16的后面部分。从各宽底座16引出的引线以相反方向向两边弯曲以给出中间部分17。每个中间部分其外侧端向下弯曲以形成腿18,后者的低端向后弯曲以提供可焊接部分19。针接点4的底座16二者通过后壁6固定安装,其位置使得针体15以与外壳3的中心线平行的方式向开口5延伸。隔板7将针体15相互隔开,于是容纳在外壳内的针接点的可焊接部分19的位置相距较远。针接点4的针体15的尖端15a位于隔板7的较薄的自由端8的后面,即与后壁6的距离比所述端8到后壁6的距离更近。通过这样的设置,针体15的尖端之间沿后壁的实际直线距离及空间距离就足够地长以有效地避免可能由高压引起的任何问题。如上面提到的,-->由于连到各针体15的可焊接部分19以相反方向在两侧延伸,可焊接部分19间的距离就大于针体15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外部隔板9与外壳的上部延伸部分3a和下部延伸部分3b配合而几乎包围住引线因而更可靠地将可焊接部分19互相隔开。于是部分19之间的沿后壁的又一直线距离及一空间距离变得足够长以有效避免可能由高压引起的任何问题。加大的直线距离和加大的空间距离共同使针接点4之间的整个直线距离和空间距离加大。因此,高压将不会对连接器有任何相反的及有害的影响,尽管绝缘外壳3及整个插头组件1的尺寸减小了。可焊接部分19的底部的绝缘外壳3的下表面向下伸出一小的距离,以便更易于焊接,嵌在每个侧壁11的前向下面角落的加强金属片20也从外壳的下表面向下微微延伸以易于焊接。如图2和7所示的构成连接器的该插座组件2包括一第二绝缘外壳21和一对固定在导线端45上的插口接点22。此外壳适于通过开口5插入到插头组件1。插口接点22电连接到导线端45,并分开地容纳在第二外壳中。第二外壳21通常的形状是压缩的长方体。外壳的前向中间区域处的凹陷部分23是用于与插头组件1的内部隔板7配装,使得第二外壳分叉并包括两个圆柱体部分24。作为每个圆柱体的内体的隔室25延伸至外壳21的后端,使得导线端45上的每个插口接点22通过一后开口26插到隔室25中。刀片34从每个插口接点22向两侧及向外伸出。用于将刀片34固定的锁定装置27从每个隔室25的外侧壁向里伸出,朝向中间的凹陷从两侧伸出。形成于圆柱体部分24并通过其前壁的是孔28、29,孔28用于插入针接点4的针体15,孔29用于插入松开刀片34的工具。一导引缘30(见图2)与每个圆柱体部分24的外侧壁一体地形成。该缘从前端伸展到后端,它与插头组件1的导引槽11相配。置于缘30附近且位于其前端的后面-->的是凸起31,用于与插头组件1的凸起部分12配合。每个插口接点22包括一插口部分32和与其一体形成的可弯曲部分33。前一部分适合于连接针体15,后一部分33弯曲在导线末端45上。在每个插口部分32的底部张开的是刀片34,尽管当组装时弯曲在导线末端的插口接点22必须放在隔室25内以改变其位置,如图7所示。这导致刀片34在其一侧上面对旁边,从而与形成在侧壁上的锁定装置27配合以将每个插口接点保持在外壳内的固定位置上。图8-10示例出包括上述方式构造的插头和插座组件1和2的高压连接器的用法。首先参照图10,设置在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连接器,包括一插头组件和与其配套使用的插座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一绝缘外壳和其中的一对针接点,每个针接点包括一与绝缘外壳的中心线平行延伸的连接针并面对着一个开口,及一接线头,与针体相连并露于壳外以形成能够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可焊接的部分,接线头以相反方向向两侧弯曲使焊接部分之间的分开的距离大于针体之间的距离,插头组件还包括一内部隔板,置于外壳内并间隔开针体,并且其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的距离近于针体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距离, 插座组件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一对位于外壳内的且在各导线端固定的插口接点,第二外壳可以通过第一外壳上的开口插入到第一外壳中以便插口接点适配到各针体上,第二外壳在隔板上有一凹陷部分,使得在第二外壳中形成一对圆柱形部件以使其分叉来容纳互相绝缘的两个插口接点, 其中,插口接点两侧具有刀片使得刀片各自位于第二绝缘外壳的相对壁近处,以便形成在侧壁上的锁定装置将刀片锁定。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8-11-30 338593/981、一种高压连接器,包括一插头组件和与其配套使用的插座组件,该插头组件包括:一绝缘外壳和其中的一对针接点,每个针接点包括一与绝缘外壳的中心线平行延伸的连接针并面对着一个开口,及一接线头,与针体相连并露于壳外以形成能够焊接到印刷电路板上的可焊接的部分,接线头以相反方向向两侧弯曲使焊接部分之间的分开的距离大于针体之间的距离,插头组件还包括一内部隔板,置于外壳内并间隔开针体,并且其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的距离近于针体自由端与外壳开口间距离,插座组件包括第二绝缘外壳和一对位于外壳内的且在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田桂治小谷勇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