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386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30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及方法,处理设施包括尾水收集池、引流管、分流管、微分流管系统和生物处理稻田,引流管设于尾水收集池底部中间且与尾水收集池相连通,引流管和分流管相连通,分流管和微分流管系统相连通,微分流管系统包括多根滴灌管和压力补偿式滴头,滴灌管平行布设于生物处理稻田田面上,压力补偿式滴头固定于滴灌管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生物处理稻田种植水稻和养殖田螺及河蚌吸收养鱼尾水中的营养而净化养鱼尾水,从而净化了养鱼尾水,克服了陆基圆池养鱼尾水处理运行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的缺陷。养鱼尾水处理运行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的缺陷。养鱼尾水处理运行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

技术介绍

[0002]陆基圆池养鱼是一种集约化养鱼方式,单位面积产量高,饲料投喂量大,也给养殖水体带入了大量的氮和磷,养鱼尾水处理的压力非常大。据测算,生产1kg草鱼需投喂1.6kg饲料,带入养殖水体的磷为17.6g,而生产1kg草鱼仅带出6.7g磷,有10.9g磷残留于养鱼尾水中需要处理净化。另一方面水稻生长需要吸收大量的氮和磷,田螺和河蚌生长需要吸收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鱼粪),据测算,生产1kg干稻谷(含1kg干稻草)可吸收1.9g磷,生产1kg田螺可吸收1.4g磷,生产1kg河蚌可吸收1.6g磷。在本技术之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处理方式多采用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物理处理采用的设备昂贵且运行成本高,化学处理又会导致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以解决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的运行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的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包括尾水收集池、引流管、分流管、微分流管系统和生物处理稻田,引流管设于尾水收集池底部中间且与尾水收集池相连通,引流管和分流管相连通,分流管和微分流管系统相连通,微分流管系统包括多根滴灌管和压力补偿式滴头,滴灌管平行布设于生物处理稻田田面上,压力补偿式滴头固定于滴灌管上,养鱼尾水经尾水收集池、引流管、分流管、微分流管系统均匀流入生物处理稻田内,在生物处理稻田内种植水稻和养殖田螺及河蚌,水稻和田螺及河蚌吸收养鱼尾水中的营养而生长,进而净化养鱼尾水。
[000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尾水收集池为上部圆柱形、下部圆锥形的水泥池或不锈钢池,圆柱形的内径为4

8m,深度2

3m,圆锥形的深度为0.5

1m。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引流管为直径500mm的PVC管,分流管为直径200mm的PVC管。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滴灌管的直径为18mm,压力补偿式滴头的孔径大于1.2mm,滴灌管之间的间距0.6

0.8m,压力补偿式滴头之间的间距0.6

0.8m。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生物处理稻田比尾水收集池的池底低0.5

1m。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生物处理稻田为方形稻田,稻田的田埂高0.5m以上。
[0010]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使用上述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按每生产1kg鱼配套2.0

2.3

生物处理稻田配套,生物处理稻田中种植的水稻按行株距30cm
×
25cm,种植水稻3

5天后布设微分流管系统
于稻田中,然后放养个体重1.5

3.0g的田螺苗20000

25000只和个体重10g以上的河蚌苗种1000

2000只,种植水稻期间保持养鱼尾水通过微分流管系统持续流入稻田,直至稻田水深30

35cm,然后保持稻田微流水状态。
[0011]本技术能够通过在稻田中种植水稻和养殖田螺和河蚌的方式对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理效果好,避免了物理处理采用的设备昂贵且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处理的成本得到降低,也避免了化学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处理设施的结构示意图(略掉生物处理稻田)。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处理设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如图1

2所示,本技术的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包括尾水收集池1、引流管2、分流管3、微分流管系统和生物处理稻田5,引流管2设于尾水收集池1底部中间且与尾水收集池1相连通,引流管2和分流管3相连通,分流管3和微分流管系统相连通,微分流管系统包括多根滴灌管4和压力补偿式滴头6,滴灌管4平行布设于生物处理稻田5田面上,压力补偿式滴头6固定于滴灌管4上,养鱼尾水经尾水收集池1、引流管2、分流管3、微分流管系统均匀流入生物处理稻田5内,在生物处理稻田5内种植水稻和养殖田螺及河蚌,水稻和田螺及河蚌吸收养鱼尾水中的营养而生长,进而净化养鱼尾水。
[0016]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尾水收集池1为上部圆柱形、下部圆锥形的水泥池或不锈钢池,圆柱形的内径为4

8m,深度2

3m,圆锥形的深度为0.5

1m。引流管2为直径500mm的PVC管,分流管3为直径200mm的PVC管。滴灌管4的直径为18mm,压力补偿式滴头6的孔径大于1.2mm,滴灌管4之间的间距0.6

0.8m,压力补偿式滴头6之间的间距0.6

0.8m。生物处理稻田比尾水收集池1的池底低0.5

1m,即尾水收集池1在生物处理稻田5上方。生物处理稻田5为方形稻田,稻田的田埂高0.5m以上。
[0017]本技术的处理方法是使用上述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按每生产1kg鱼配套2.0

2.3

生物处理稻田配套,生物处理稻田中种植的水稻按行株距30cm
×
25cm,种植水稻3

5天后布设微分流管系统于稻田中,然后放养个体重1.5

3.0g的田螺苗20000

25000只和个体重10g以上的河蚌苗种1000

2000只,种植水稻期间保持养鱼尾水通过微分流管系统持续流入稻田,直至稻田水深30

35cm,然后保持稻田微流水状态。
[0018]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水收集池、引流管、分流管、微分流管系统和生物处理稻田,引流管设于尾水收集池底部中间且与尾水收集池相连通,引流管和分流管相连通,分流管和微分流管系统相连通,微分流管系统包括多根滴灌管和压力补偿式滴头,滴灌管平行布设于生物处理稻田田面上,压力补偿式滴头固定于滴灌管上,养鱼尾水经尾水收集池、引流管、分流管、微分流管系统均匀流入生物处理稻田内,生物处理稻田内种植水稻和养殖田螺及河蚌,水稻和田螺及河蚌吸收养鱼尾水中的营养而生长,进而净化养鱼尾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基圆池养鱼尾水生物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水收集池为上部圆柱形、下部圆锥形的水泥池或不锈钢池,圆柱形的内径为4

8m,深度2

3m,圆锥形的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大胜韩书煜施金谷江林源梁怡易弋梁静真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