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3922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18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包括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底部排污设施、环流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陆基养殖圆池池体的上部为圆柱型,下部为漏斗型;所述的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包括L型排水管、蛋白质分离器和进水管Ⅰ,L型排水管竖直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L型排水管上端设带筛网的进水口;所述的底部排污设施包括防逃筛、集污漏斗、排污管、水位平衡管、倒U型排污管和止逆阀,所述的环流设施包括分流挡板和造浪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高效集污,固体和液体养殖废弃物分类收集排放,保障养殖水体上下层溶解氧均匀充足,降低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成本,提高养殖水产品成活率、肉质品质和养殖效益。肉质品质和养殖效益。肉质品质和养殖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设施渔业养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设施渔业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方式,一般认为是集现代工程、机械设备、生物、仪表等多学科为一体,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在陆上、海上及大水面等营造出适合水生动物生长繁殖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把水产养殖动物置于人工控制状态,以科学的精养技术,实现养殖鱼虾全年稳产、高产。目前主要设施渔业包括陆基圆池、池塘工程化、集装箱养殖、工厂化等。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是一种节地节水、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模式,它由圆形养殖池、增氧设施、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及水质调控设施等组成,养殖规模可塑性强,不受地形地势影响、不改变土地性质,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设施农用地开展水产养殖。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市面上陆基圆池系统存在固体废弃物的移除率比较低,养殖后期水体溶解氧较难维持在6mg/L以上,水质调控难度较大、换水量等问题,造成养殖病虫害发病率高、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未能发挥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集约高效优势,限制陆基圆池循环养殖发展。
[0003]因此,根据目前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存在的问题,研发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移除率、确保养殖水体溶解氧均匀且≥6mg/L、减少换水量和水质调控难度,实现集约高效养殖,兼顾产量、效益和生态是实现陆基圆池循环水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目前陆基圆池养殖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该系统能实现高效集污,固体和液体养殖废弃物分类收集排放,保障养殖水体上下层溶解氧均匀充足,降低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成本,提高养殖水产品成活率、肉质品质和养殖效益。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包括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底部排污设施、环流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陆基养殖圆池池体的上部为圆柱型,下部为漏斗型;所述的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包括L型排水管、蛋白质分离器和进水管Ⅰ,L型排水管竖直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L型排水管上端设带筛网的进水口,下端延伸出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与蛋白质分离器下端连通,蛋白质分离器上端与进水管Ⅰ连通,进水管Ⅰ伸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并设置的进水弯头Ⅰ;所述的底部排污设施包括防逃筛、集污漏斗、排污管、水位平衡管、倒U型排污管和止逆阀,集污漏斗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下端,防逃筛覆盖于集污漏斗上端,集污漏斗下端与排污管连通,排污管连通倒U型排污管,水位平衡管一端连通倒U型排水管最高处,另一端插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止逆阀设于倒U型排水管出口处;所述的环流设施包括分流挡板和造浪机,分流挡板通过支架固定于
漏斗型下部且位于防逃筛上方,造浪机设于分流挡板上。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增氧设施包括依次连接的增氧机、主输气管、分流输气管和增氧管,增氧管环绕设置在陆基养殖圆池池体的内壁上,分流输气管设多个,均布与增氧管连接,以确保增氧管出气均匀。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还包括进水设施,进水设施包括抽水泵、定时定量开关、进水管和Ⅱ蓄水池,抽水泵设于蓄水池内,抽水泵输出端连接进水管Ⅱ,进水管Ⅱ伸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进水管Ⅱ端部连接进水弯头Ⅱ。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造浪机设置四个,每个均设定时开关,四个造浪机分别设于分流挡板的四个方位,其中两个造浪机管口与分流挡板在垂直方向形成70度夹角,使养殖水体形成上下环流,另外2个造浪机管口与分流挡板在水平方向形成60度夹角,使养殖水体形成逆时针水平环流,一方面促进养殖水体溶解氧均匀且≥6mg/L,另一方面促进固体排泄物集中在防逃筛周围,利于及时排出陆基养殖圆池。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分流挡板设于防逃筛上方50

80cm处。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L型排水管的进水口位于养殖液面以下5

10cm,增氧管位于养殖池液面以下50

60cm。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的进水弯头Ⅰ和进水弯头Ⅱ均是可调整入水角度的弯头。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中上层循环水设施将养殖水体中的多肽及蛋白质进行分离后再重新抽入养殖池。环流设施使养殖水体形成水平逆时针和上下环流,一方面使养殖池水体溶解氧均匀且≥6mg/L,另一方面促进固体排泄物集中到分流挡板和防逃筛之间,同时通过集污漏斗、排污管和倒U型排污管定时排除陆基养殖圆池,固体排泄物移除率高达85%以上。养殖圆池每天只需更换20

30%养殖用水就能够实现减少养殖水体固体排泄物及其溶蚀的多肽、蛋白质对养殖水体的影响,极大的降低养殖池水质调控成本和难度。底部排污设施水位平衡管可以通过养殖水体水位实现控制排污,无需人工拔管排污即节省人力又避免经常拔管造成排污管松动。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增氧设施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陆基养殖圆池池体,2、L型排水管,3、蛋白质分离器,4、进水管Ⅰ,5、进水弯头Ⅰ,6、防逃筛,7、集污漏斗,8、排污管,9、倒U型排污管,10、水位平衡管,11、止逆阀、12、分流挡板,13、造浪机,14、增氧管,15、进水管Ⅱ,16、进水弯头Ⅱ,17、增氧机,18、主输气管,19、分流输气管。
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包括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底部排污设施、环流设施、增氧设施和进水设施。陆基圆池池体1的上部为圆柱型,下部为漏斗型,坡度:20

30度。上层水循环设施包括L型排水管2、蛋
白质分离器3和进水管Ⅰ4,L型排水管2竖直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内,L型排水管2上端设带筛网的进水口,下端延伸出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与蛋白质分离器3下端连通,蛋白质分离器3上端与进水管Ⅰ4连通,进水管Ⅰ4伸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并设置可调整入水角度的进水弯头5,即L型排水管2池内竖管部分位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正中心且插入防逃筛6的连接孔内并深入集污漏斗7,L型排水管2横向部分从池内延伸到池外与蛋白质分离器3连接,蛋白质分离器3和进水管Ⅰ4连接,进水管Ⅰ4连接进水弯头Ⅰ5。底部排污设施包括防逃筛6、集污漏斗7、排污管8、倒U型排污管9、水位平衡管10和止逆阀11,止逆阀设于倒U型排水管9出口处,防逃筛6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的下部,覆盖于集污漏斗7上端,防逃筛6上设置连接孔用于连接L型排水管2,排污管8一端连通集污漏斗7下端,另一端连通倒U型排污管9,水位平衡管10一端连通倒U型排污管9最高处,另一端插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底部排污设施、环流设施和增氧设施,所述陆基养殖圆池池体的上部为圆柱型,下部为漏斗型;所述的中上层水循环设施包括L型排水管、蛋白质分离器和进水管Ⅰ,L型排水管竖直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L型排水管上端设带筛网的进水口,下端延伸出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与蛋白质分离器下端连通,蛋白质分离器上端与进水管Ⅰ连通,进水管Ⅰ伸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并设置的进水弯头Ⅰ;所述的底部排污设施包括防逃筛、集污漏斗、排污管、水位平衡管、倒U型排污管和止逆阀,集污漏斗设于陆基养殖圆池池体下端,防逃筛覆盖于集污漏斗上端,集污漏斗下端与排污管连通,排污管连通倒U型排污管,水位平衡管一端连通倒U型排水管最高处,另一端插入陆基养殖圆池池体内,止逆阀设于倒U型排水管出口处;所述的环流设施包括分流挡板和造浪机,分流挡板通过支架固定于漏斗型下部且位于防逃筛上方,造浪机设于分流挡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污陆基养殖圆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氧设施包括依次连接的增氧机、主输气管、分流输气管和增氧管,增氧管环绕设置在陆基养殖圆池池体的内壁上,分流输气管设多个,均布与增氧管连接。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介百飞贺会利罗璇程光平李坚明曾家家植淇业陈柏娟陈斌袁翠平李秀珍韦慕兰董家莲李黄川黄恺何金钊荣仕屿李宝光刘静敏马宇陶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