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悬架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163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用悬架系统及车辆,车用悬架系统包括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板簧,两个板簧与安装于车身上并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车架纵梁一一对应设置,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同侧设置的板簧与车架纵梁沿车身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板簧的卷耳的轴线与车架纵梁沿车身的高度方向的间距大于100mm,板簧靠近其端部的一侧朝向位于其上方的车架纵梁弯曲。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板簧与车架纵梁沿车身的高度方向的间距来增大两个板簧之间及两个车架纵梁之间的空间,从而降低发动机和冷却风扇的布置难度。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能够使板簧的中间部位朝向远离车架纵梁的一侧产生较大的弯曲,从而避免板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反向弯曲。行驶过程中反向弯曲。行驶过程中反向弯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悬架系统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悬架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的悬架系统一般包括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板簧,汽车的车身上设置有两个沿其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车架纵梁,两个板簧与两个车架纵梁一一对应设置,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同侧设置的板簧与车架纵梁沿竖直方向间隔排列,汽车的发动机和冷却风扇布置于两个板簧及两个车架纵梁之间的空间内。随着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汽车发动机的马力也逐渐增大,发动机的体积也随之逐渐增大,相应地,与发动机相匹配的冷却风扇的体积也逐渐增大,导致发动机和冷却风扇所占据的布置空间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发动机和冷却风扇的布置难度逐渐升高。
[0003]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悬架系统及车辆,以解决发动机和冷却风扇的布置难度逐渐升高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用悬架系统,所述车用悬架系统包括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板簧,两个所述板簧与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悬架系统,所述车用悬架系统包括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板簧(210),两个所述板簧(210)与安装于所述车身上并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车架纵梁(110)一一对应设置,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同侧设置的所述板簧(210)与所述车架纵梁(110)沿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210)的卷耳(211)的轴线与所述车架纵梁(110)沿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的间距大于100mm,所述板簧(210)靠近其端部的一侧朝向位于其上方的所述车架纵梁(110)弯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悬架系统还包括沿车身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两个第一支架(220),所述板簧(210)位于靠近所述车身前端一侧的所述卷耳(211)和与该板簧(210)同侧设置的所述车架纵梁(11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20)连接,两个所述车架纵梁(110)还均连接有第二支架(120),所述第一支架(220)还和与其连接于同一所述车架纵梁(110)的所述第二支架(12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20)通过沿所述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螺栓(221)与所述车架纵梁(110)连接,并通过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螺栓(222)与所述第二支架(12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220)之间连接有第一横梁(23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横梁(240),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架设于两个所述板簧(210)远离所述车架纵梁(110)的一侧,两个所述板簧(210)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240)的两端;及减震器(250),所述减震器(2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架纵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晓涛李英杰许长贺李欣东刘艺君祝洪滨孙禹高孟鑫李侠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