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8152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冷却水池内的上限水位开关、上水位浮子开关、下水位浮子开关和下限水位开关,还包括设置在冷却水池的补水端口的补水阀和设置于冷却塔底部聚水层的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自动检测冷却水池中水位并实现水位不足时自动补水和水位过高时自动断水,不仅节省人力,且监测精度高,时效性强,有效保障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同时,当由于浮子开关故障或检测不准导致水位超出预定范围时进行二次检测和实时报警,提醒现场工作人员及时检修,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双重检测和保障,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冷却塔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以其高比热容和低成本的特性,成为工业最常使用的冷却液,在工业生产中常被用来进行热交换、循环冷却等。换热器中的循环水在吸热后温度升高,需要进行降温后再循环利用,现阶段多采用通风冷却塔进行,利用水和空气对流对其进行降温。冷却塔由塔体、冷却水池和循环系统组产,由喷淋模组向换热器的循环水管喷淋冷却水对其进行降温,然后喷淋模组喷淋的冷却水经过与换热器的反应升温落下,需再次进行降温后进入冷却塔冷却水池进行循环利用。但是,在生产和冷却过程中由于水的蒸发损失,需要及时对冷却水池进行补水作业,目前常由人工观测进行补水,但是人工操作方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补水过程易受到人为不定因素的影响,造成水位过高溢流或者水位过低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设于冷却塔的冷却水池内,冷却水池设有溢流口、补水端口和循环出水端口,补水端口和循环出水端口均位于溢流口下方,补水端口接入经过外部设备处理过的冷却水,循环出水端口通过循环水泵将冷却水池中的冷却水泵入冷却塔上端的喷淋模组,喷淋模组的冷却水对换热器的循环水管进行换热降温后汇入冷却塔底部的聚水层,包括中央处理模块、上水位浮子开关、下水位浮子开关和补水阀,上水位浮子开关和下水位浮子开关上下设置于冷却水池内并位于溢流口和循环出水端口之间,上水位浮子开关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冷却水池内壁,下水位浮子开关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冷却水池内壁,补水阀设于补水端口;上水位浮子开关输出端和下水位浮子开关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水位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补水控制端连接补水阀受控端。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上限水位开关、下限水位开关和声光报警模块,上限水位开关设于溢流口与上水位浮子开关之间,下限水位开关位于下水位浮子开关与循环出水端口之间;上限水位开关输出端和下限水位开关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报警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报警控制端连接声光报警模块。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风扇,温度传感器设于冷却塔底部的聚水层,风扇设于冷却塔底部的通风口,温度传感器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水温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通风控制端连接风扇受控端。
[0008]进一步地,所述风扇数量为两个,两个风扇相对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水泵为变速水泵,中央处理模块循环加速控制端连接循环水
泵受控端。
[001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通过设置上水位浮子开关和下水位浮子开关,自动检测冷却水池中水位并实现水位不足时自动补水和水位过高时自动断水,不仅节省人力,且监测精度高,时效性强,有效保障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
[0012]2、通过设置上限水位开关和下限水位开关实现对极限水位的进一步监控,当由于浮子开关故障或检测不准导致水位超出预定范围时进行二次检测和实时报警,提醒现场工作人员及时检修,对本技术提供了双重检测和保障,提高本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13]3、通过在聚水层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对于冷却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水温过高时开启风扇加速冷却塔底部的通风效果,进而保障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可靠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冷却水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标记:1、喷淋模组;2、循环水管;3、风扇;4、聚水层;5、循环水泵;6、冷却水池;61、上水位浮子开关;62、第一连接杆;63、下水位浮子开关;64、第二连接杆;65、溢流口;66、上限水位开关;67、补水端口;68、循环出水端口;69、下限水位开关;7、补水阀;8、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设于冷却塔的冷却水池6内,冷却水池6设有溢流口65、补水端口67和循环出水端口68,补水端口67和循环出水端口68均位于溢流口65下方,补水端口67接入经过外部设备处理过的冷却水,循环出水端口68通过循环水泵5将冷却水池6中的冷却水泵入冷却塔上端的喷淋模组1,循环水泵5优选采用速度可变的变速水泵,喷淋模组1的冷却水对换热器的循环水管2进行换热降温后汇入冷却塔底部的聚水层4。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中央处理模块、上水位浮子开关61、下水位浮子开关63、补水阀7、上限水位开关66、下限水位开关69、声光报警模块、温度传感器8和风扇3。
[0020]上限水位开关66、上水位浮子开关61、下水位浮子开关63和下限水位开关69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冷却水池6内并位于溢流口65和循环出水端口68之间。
[0021]上水位浮子开关61通过第一连接杆62连接冷却水池6内壁,下水位浮子开关63通过第二连接杆64连接冷却水池6内壁,补水阀7设于补水端口67。第一连接杆62两端和第二连接杆64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冷却水池6内壁,上水位浮子开关61和下浮子开关分别设于对应连接杆中间位置。两端固定连接的方式保障了浮球固定位置的稳定,进而保障上水位浮子开关61和下水位浮子开关63检测的准确性。
[0022]温度传感器8设于冷却塔底部的聚水层4,用于检测换热冷却后的循环水管2出水
温度,风扇3设于冷却塔底部的通风口,风扇3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风扇3相对设置。
[0023]上水位浮子开关61输出端和下水位浮子开关63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水位信号输入端,上限水位开关66输出端和下限水位开关69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的报警信号输入端,温度传感器8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水温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补水控制端连接补水阀7受控端,中央处理模块通风控制端连接风扇3受控端,中央处理模块循环加速控制端连接循环水泵5受控端,中央处理模块报警控制端连接声光报警模块。
[002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5]上水位浮子开关61和下水位浮子开关63实时监测水位情况,当水位低于下水位浮子开关63高度时,补水阀7开启并开始对冷却水池6进行补水,当水位上升至上水位浮子开关61位置是,补水阀7关闭并停止补水。当浮子开关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没有及时启闭补水阀7时,上限水位开关66检测到水位到达最高极限位置或下限水位开关69检测到水位到达最低极限位置时,声光报警模块发出信号提醒现场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检修,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大。当温度传感器8检测到聚水层4水温过高时,证明此时所需换热热量较大,为了保证换热效果,开启位于冷却塔通风口的风扇3,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水自动控制系统,设于冷却塔的冷却水池内,冷却水池设有溢流口、补水端口和循环出水端口,补水端口和循环出水端口均位于溢流口下方,补水端口接入经过外部设备处理过的冷却水,循环出水端口通过循环水泵将冷却水池中的冷却水泵入冷却塔上端的喷淋模组,喷淋模组的冷却水对换热器的循环水管进行换热降温后汇入冷却塔底部的聚水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处理模块、上水位浮子开关、下水位浮子开关和补水阀,上水位浮子开关和下水位浮子开关上下设置于冷却水池内并位于溢流口和循环出水端口之间,上水位浮子开关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冷却水池内壁,下水位浮子开关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冷却水池内壁,补水阀设于补水端口;上水位浮子开关输出端和下水位浮子开关输出端分别连接中央处理模块水位信号输入端,中央处理模块补水控制端连接补水阀受控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自动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辉张龙军金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白银新大孚科技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