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型连接器用加强引板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416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动型连接器用加强引板,该加强引板用以加强具有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固定壳体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能够变位地结合的可动壳体的可动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被结合在上述固定壳体端部的结合部、    沿着上述固定壳体的一对侧面向内弯曲的一对弯曲部、和    设置在该一对弯曲部的各下端的用于往布线基板上钎焊的钎焊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安装在布线基板上的电连接器,涉及一种具有能够吸收和对接侧连接器的错位的浮动构造的可动型连接器及用于其的加强引板。
技术介绍
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多块布线基板以介由连接器结合的状态被收容在框体内。在介由2个以上连接器结合一对布线基板等时,有时不可避免地在一对布线基板间产生连接器的错位。在产生错位的状态,应力加到各连接器上,因而若保持这种状态继续使用,则连接器的引线部(钎焊部)从布线基板剥离而导致导通不良。为此,为了吸收要相互连接的布线基板间的连接器的错位,而采用特开平6-325825号公报中公布的可动型连接器。可动型连接器,具有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固定壳体和以相对于该固定壳体可动的状态(浮动状态)安装的可动壳体。固定壳体,例如具有框形状,在该固定壳体内动配合着可动壳体。可动壳体,介由用以电连接的多个触头而被安装在固定壳体上,基于触头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变位,该可动型连接器吸收与要连接的对接侧连接器的错位。在触头的固定壳体侧设置用以往布线基板上钎焊的引线部。通过将该引线部钎焊在布线基板上,从而,实现触头与布线基板的电连接。为了防止向引线部的应力集中,通常,设置将固定壳体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金属制引板,该金属制引板被钎焊在布线基板上。随着电子设备等的小型化,布线基板也趋于小型化。从而,为了在小的布线基板的有限面积的安装面上安装多个电气·电子部件,连接器的小型化是不可欠缺的。为了使可动型连接器小型化,而考虑较薄形成固定壳体。可是,这样会担心固定壳体的强度不足,不能承受对接侧连接器插入拔出时的应力而导致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弥补固定壳体的强度,能够实现小型且足够强度的可动型连接器的加强引板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可动型连接器用加强引板,是一种用以加强具有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固定壳体(10)和相对于该固定壳体能够变位地结合的可动壳体(20)的可动型连接器上的加强引板(40),包括被结合在上述固定壳体端部的结合部(41)、沿着上述固定壳体的一对侧面向内弯曲的一对弯曲部(43)和设置在该一对弯曲部的各下端、用以往布线基板上钎焊的钎焊部(44)。还有,括弧内的数字表示后述实施方式的对应构成要件等,不过,这并不指本专利技术局限于那个实施方式进行解释。以下,在这一项上相同。该构成的加强引板,具有沿着固定壳体的一对侧面向内弯曲的一对弯曲部,因而,即使形成小型时也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从而,若利用该加强引板而加强固定壳体,则可动型连接器具有足够的强度,因此,能够较薄形成固定壳体,谋求可动型连接器的小型化。优选在上述加强引板上形成使上述可动壳体端面(26)露出的缺口部(42)。根据该构成,从缺口部露出可动壳体端面,因此,例如能够使可动壳体及固定壳体在分别对应的各一端或两端与舍弃壳体(60)结合。即,使上述缺口部在与往舍弃壳体结合的结合部对应的位置形成,从而,能够将可动壳体端面与舍弃壳体结合。采用舍弃壳体一体成形可动壳体及固定壳体时,不需在两者间的微小间隙内设置连接条而能够准确地规定该间隙。从而,不会发生由于连接条的切除渣而引起的钎焊不良等不合理现象,能够使上述间隙微小而谋求可动型连接器的小型化。也可以在上述可动壳体端面形成从该端面突出的防脱凸部(26)。此时,优选上述加强引板,还包括与上述防脱凸部对置的通过与该防脱凸部抵接从而防止可动壳体脱落的抵接部(45)。根据该构成,可动壳体的防脱凸部与加强引板的抵接部抵接,因而,对接侧连接器拔出时,不会对结合可动壳体与固定壳体的触头施加过大的外力。从而,能够防止触头的损伤,能够提高可动型连接器的可靠性。还有,在与上述防脱凸部对置的位置形成如上所述的缺口部,形成使加强引板整体形成通过上述防脱凸部上方(与对接侧连接器的连接侧)的拱桥形状,从而,以拱桥形状的顶部(45)作为上述抵接部即可。本专利技术的可动型连接器,包括固定在布线基板上的固定壳体、相对于该固定壳体能够变位地结合的可动壳体和结合在上述固定壳体上的上述构成的加强引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或其他目的、特征及效果,参照附图、通过下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会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型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b)是其主视图,图1(c)是其仰视图,图1(d)是其右视图。图2是上述可动型连接器的部分斜视图。图3(a)是表示上述可动型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3(b)表示相同使用状态的横截面图。图4是图1(b)的A-A线剖视图。图5是触头的斜视图。图6(a)固定壳体及可动壳体的一体成形品的俯视图,图6(b)是其主视图,图6(c)是其仰视图,图6(d)是其右视图。图7是用以说明上述可动型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型连接器的俯视图,图1(b)是其主视图,图1(c)是其仰视图,图1(d)是其右视图。另外,图2是上述可动型连接器的部分斜视图,图3(a)是表示使用状态的侧视图,图3(b)表示相同使用状态的横截面图。图1(a)表示将该可动型连接器往布线基板安装时俯视该布线基板的安装面(安装可动型连接器的面)的俯视图。以下说明中,以布线基板的安装面侧(图1(b)的下侧)为下方进行说明。还有,图中,将可动型连接器以大于实际尺寸的尺寸表示,而该可动型连接器的实际尺寸为宽6mm左右,长12mm左右,高3mm左右。为了连接第1布线基板1与第2布线基板2,该可动型连接器100利用钎焊安装在第1布线基板1的安装面1a上使用。在第2布线基板2的安装面2a上利用钎焊安装着对接侧连接器5,将该对接侧连接器5与可动型连接器100进行配合,从而,实现第1及第2布线基板1、2间的电连接。那时,可动型连接器100与对接侧连接器5的错位,由可动型连接器100吸收。可动型连接器100,具备大致长方形框状的固定壳体10、与该固定壳体10动配合的长条形状的可动壳体20、桥接在固定壳体10与可动壳体20间的用于电连接的多个触头30和设置在固定壳体10两端的加强引板40。可动壳体20,以相对于固定壳体10确保规定间隙的状态设置,能够在固定壳体10内向沿布线基板安装面的二维方向变位。即,基于触头30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可动壳体20相对于固定壳体10的相对变位。固定壳体10,其沿可动壳体20两侧的一对长边部成为触头固定部11。在该触头固定部11以与该触头固定部11交叉的形态相互平行地等间隔固定多个触头30。在一对触头固定部11的端部分别形成结合加强引板40的加强引板固定部13。一对触头固定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分开,为了通过桥接结合该一对触头固定部11的两端部而固定一对加强引板40。在一对触头固定部11的两端部间,比加强引板40靠下方设置从可动壳体20两端面突出的防脱凸部26。防脱凸部26,在对接侧连接器5拔出时与加强引板40下部抵接,限制可动壳体20的移动。从而,防止对触头30施加过大的外力。图4是图1(b)的A-A线剖视图。另外,图5是触头30的斜视图。触头30,经由金属板的冲裁加工而制成,具备用以与固定壳体10结合的固定壳体侧结合部31、用以与可动壳体20结合的可动壳体侧结合部32、连结固定壳体侧结合部31与可动壳体侧结合部32的曲折形状(蛇行形状)的连结部33。固定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知览清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