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0046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包括电枢本体和外壳,外壳由不锈钢壳体、金属内壁、散热孔、安装螺栓、磁极铁芯和励磁线圈组成,金属内壁由铝制成,电枢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该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金属内壁由铝制成,铝制成的金属内壁可以有效传导电枢本体在工作时产生的堆积在外壳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排出在外界,且通过散热孔增大了与外界空气热交换的面积,增加了散热效率,通过在电枢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套环的外表面经过磨平加工,电枢本体和套环之间的面摩擦变为点摩擦,可以减少电枢本体在工作时与外壳内壁产生的摩擦,防止造成电枢本体的损坏。电枢本体的损坏。电枢本体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为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

技术介绍

[0002]起动机由电磁开关,直流电机和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直流电机又由前端盖、后端盖、刷架、定子、电枢构成。
[0003]电枢在电机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过程中,起关键和枢纽作用的部件。对于发电机来说,它是产生电动势的部件,如直流发电机中的转子,交流发电机中的定子。
[0004]现有的在电枢工作的过程中会电枢的本体可能会外壳的内壁发生摩擦,造成电枢本体的损坏,且电枢的外壳不具有散热功能,使电枢工作时的热量无法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包括电枢本体和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于电枢本体的外部。
[0007]所述外壳由不锈钢壳体、金属内壁、散热孔、安装螺栓、磁极铁芯和励磁线圈组成,所述不锈钢壳体设置于电枢本体的外部,所述金属内壁固定安装于不锈钢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散热孔开设于不锈钢壳体的内部,所述安装螺栓螺纹连接于不锈钢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磁极铁芯固定连接于金属内壁的内壁,所述励磁线圈固定连接于磁极铁芯远离金属内壁的一侧。
[0008]优选的,所述金属内壁由铝制成,所述散热孔等间距分布于不锈钢壳体的内部,所述安装螺栓贯穿不锈钢壳体和金属内壁且延伸至磁极铁芯的内部,所述磁极铁芯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磁极铁芯等间距对称分布于金属内壁的内壁,铝制成的金属内壁可以有效传导电枢本体在工作时产生的堆积在外壳内部的热量。
[0009]优选的,所述电枢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所述电枢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电枢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表面右侧套接有离合器,所述驱动轴的外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
[0010]优选的,所述套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套环等间距分布于电枢本体的外表面,所述套环的材质为橡胶,所述套环的外表面经过磨平加工,所述套环的直径大于电枢本体的直径,通过在电枢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套环的外表面经过磨平加工,电枢本体和套环之间的面摩擦变为点摩擦。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由连接轴、蜗杆、缓冲轴、磁块一、磁块二、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组成,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于电枢本体的左侧,所述蜗杆套接于连接轴的外部,所述缓冲轴设置于连接轴的右侧,所述磁块一固定连接于连接轴的右端,所述磁块二固定连接于缓冲轴的左端,所述限位块一固定连接于连接轴的外表面,所述限位块二固定连接于缓冲
轴的外表面。
[0012]优选的,所述蜗杆的直径大于连接轴和缓冲轴的直径,所述磁块一和磁块二靠近的一侧相互吸引,所述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与蜗杆的内壁滑动连接,在对驱动装置进行装配时,可以将蜗杆套接在连接轴的外表面,使限位块一在蜗杆的内壁滑动,然后将缓冲轴插入蜗杆的内部使限位块二在蜗杆的内壁滑动,当磁块一和磁块二靠近的一侧相互吸引时,驱动装置装配完成。
[0013]优选的,所述蜗杆的侧面啮合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的中心固定连接有电刷。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该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金属内壁由铝制成,铝制成的金属内壁可以有效传导电枢本体在工作时产生的堆积在外壳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排出在外界,且通过散热孔增大了与外界空气热交换的面积,增加了散热效率。
[0016]2.该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在对驱动装置进行装配时,可以将蜗杆套接在连接轴的外表面,使限位块一在蜗杆的内壁滑动,然后将缓冲轴插入蜗杆的内部使限位块二在蜗杆的内壁滑动,当磁块一和磁块二靠近的一侧相互吸引时,驱动装置装配完成,通过连接轴、蜗杆和缓冲轴相互配合连接,可以降低因蜗杆弯曲或加工问题导致的同轴度较低,影响蜗杆带动蜗轮转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电枢本体正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外壳侧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驱动装置正面剖视图。
[0021]图中:1电枢本体、101套环、2外壳、201不锈钢壳体、202金属内壁、 203散热孔、204安装螺栓、205磁极铁芯、206励磁线圈、3驱动装置、301 连接轴、302蜗杆、303缓冲轴、304磁块一、305磁块二、306限位块一、307 限位块二、4驱动轴、5离合器、6驱动齿轮、7蜗轮、8电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包括电枢本体1和外壳2,外壳2设置于电枢本体1的外部,电枢本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3,电枢本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4,驱动轴4 的外表面右侧套接有离合器5,驱动轴4的外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 6,蜗杆302的侧面啮合连接有蜗轮7,蜗轮7的中心固定连接有电刷8。
[0024]电枢本体1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101,套环10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套环 101等间距分布于电枢本体1的外表面,套环101的材质为橡胶,套环101的外表面经过磨平加工,套环
101的直径大于电枢本体1的直径,通过在电枢本体1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101,套环101的外表面经过磨平加工,电枢本体 1和套环101之间的面摩擦变为点摩擦,可以减少电枢本体1在工作时与外壳 2内壁产生的摩擦,防止造成电枢本体1的损坏。
[0025]外壳2由不锈钢壳体201、金属内壁202、散热孔203、安装螺栓204、磁极铁芯205和励磁线圈206组成,不锈钢壳体201设置于电枢本体1的外部,金属内壁202固定安装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外表面,散热孔203开设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内部,安装螺栓204螺纹连接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外表面,磁极铁芯205固定连接于金属内壁202的内壁,励磁线圈206固定连接于磁极铁芯205远离金属内壁202的一侧,金属内壁202由铝制成,散热孔203 等间距分布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内部,安装螺栓204贯穿不锈钢壳体201和金属内壁202且延伸至磁极铁芯205的内部,磁极铁芯20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磁极铁芯205等间距对称分布于金属内壁202的内壁,铝制成的金属内壁202可以有效传导电枢本体1在工作时产生的堆积在外壳2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203排出在外界,且通过散热孔203增大了与外界空气热交换的面积,增加了散热效率。
[0026]驱动装置3由连接轴301、蜗杆302、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包括电枢本体(1)和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设置于电枢本体(1)的外部;所述外壳(2)由不锈钢壳体(201)、金属内壁(202)、散热孔(203)、安装螺栓(204)、磁极铁芯(205)和励磁线圈(206)组成,所述不锈钢壳体(201)设置于电枢本体(1)的外部,所述金属内壁(202)固定安装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外表面,所述散热孔(203)开设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内部,所述安装螺栓(204)螺纹连接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外表面,所述磁极铁芯(205)固定连接于金属内壁(202)的内壁,所述励磁线圈(206)固定连接于磁极铁芯(205)远离金属内壁(202)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壁(202)由铝制成,所述散热孔(203)等间距分布于不锈钢壳体(201)的内部,所述安装螺栓(204)贯穿不锈钢壳体(201)和金属内壁(202)且延伸至磁极铁芯(205)的内部,所述磁极铁芯(20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磁极铁芯(205)等间距对称分布于金属内壁(202)的内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动机直流电机电枢,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本体(1)的外表面套接有套环(101),所述电枢本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3),所述电枢本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轴(4),所述驱动轴(4)的外表面右侧套接有离合器(5),所述驱动轴(4)的外表面左侧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绍华丁善之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沃德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