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9993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主要包括纵长状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组接于绝缘本体上的驱动件。绝缘本体包括纵长状基体及由基体相对两侧延伸出的卡持部,该卡持部上设有收容驱动件的收容槽,驱动件包括有压接柔性电路板的压接部及由压接部两端向外延伸的凸部,导电端子包括有交错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上设有可使驱动件绕其旋转的枢接部及由该枢接部一端分别平行于驱接部延伸的固持部及接触部,当电连接器组件在组合时,该驱动件的压接部通过绕第一端子的枢接部转动,使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分别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从而可防止驱动件于运动状态下从绝缘本体上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柔性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柔性电路板连接器广泛地应用于手机、键盘、硬盘驱动器、传真机等电子装置中。如“History of FFC/FPC”(Connector Specifier,Februray 2001)中即介绍了柔性电路板的构成、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器的端子设计及几种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器的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器结构复杂,且连接器对柔性电路板的定位精度比较低。如US Pat.No.5,947,764号揭示了两种用于柔性电路板与母板之间的连接装置,其第一种装置是利用具有两个螺纹孔的弹性体,当弹性体组装在母板上时,通过弹性体将柔性电路板端部的接触垫与母板上的接触垫抵压在一起而达成二者间的电性连接,该种装置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其组装繁琐、且必须借助辅助工具对柔性电路板的端部进行定位,又不能用于组装空间有限的场合;其第二种装置是利用一种包括有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该种电连接器组合亦具有结构复杂、组装繁琐及成本高的缺陷。US Pat.No.5,967,831号揭示了另外一种柔性电路板与母板的连接装置,其包括有一个插座连接器及一个导引构件,其先将柔性电路板弯折成U形并置于插座连接器的开槽中,再将导引构件的插入部插入柔性电路板所形成的U形槽中,通过插入部的挤压而达成柔性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间的电性连接,但是由于柔性电路板本身的柔性,使其在置于插座连接器的开槽中时并不能获得很好的定位,且插入部在插入过程中亦有可能影响柔性电路板的定位效果,即使得柔性电路板两侧的接触垫与对应的导电端子发生错位,从而影响柔性电路板与插座连接器间的电性传输。US Pat.No.5,580,272号及US Pat.No.6,280,217号揭示了另一种结构之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器,该等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之若干导电端子及枢接于绝缘本体上的驱动件,当驱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将柔性电路板的端部插入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再将驱动件旋转到第二位置上,通过驱动件的抵压而达成柔性电路板与电连接器间的电性连接。但是,由于该种结构的电连接器的体积尺寸较小,因而驱动件在绕绝缘本体反复旋转时,易使绝缘本体两侧的旋转支撑位置因其强度不够而发生破裂,从而造成电连接器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可防止驱动件于运动状态下从绝缘本体上脱落,并确保其可靠的机械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主要包括纵长状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组接于绝缘本体上的驱动件。绝缘本体包括纵长状基体及由基体相对两侧延伸出的卡持部,该卡持部上设有收容驱动件的收容槽,驱动件包括有压接柔性电路板的压接部及由压接部两端向外延伸的凸部,导电端子包括有交错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上设有可使驱动件绕其旋转的枢接部及由该枢接部一端分别平行于驱接部延伸的固持部及接触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当电连接器组件在组合时,该驱动件的压接部通过绕第一端子的枢接部转动,使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分别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从而可防止驱动件于运动状态下从绝缘本体上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驱动件处于第一运动位置时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驱动件处于第一运动位置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连接器组件1主要包括有纵长状绝缘本体2、收容于该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及组合于该绝缘本体2上的驱动件5。绝缘本体2为纵长状塑胶构造,其具有一纵长状基体20及由该基体20相对两侧延伸出的两卡持部21,于基体20前端部设有若干端子槽200以分别容置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基体20于其前端设有供柔性电路板插接的开口201。卡持部21上隔设有具包络线轮廓收容槽211,该收容槽211用于收容驱动件5以使驱动件5可绕绝缘本体2旋转。驱动件5旋转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其具有一纵长状压接部50及与该压接部50相组合并从压接部50两端向外延伸而出的具包络线轮廓凸部51。压接部50上设有用于将柔性电路板压接至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及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1上,从而使柔性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组件1形成电性导通的压接面501,于该压接面501一端间隔设有若干凸条502及凹缺503,而于凹缺503内设有凸点504(参阅图3及图4),其与第一端子3相接触。第一端子3从绝缘本体2之开口201端插入至绝缘本体2的端子槽200中,其包括有枢接部30,由该枢接部30一端分别平行于该枢接部30同向延伸的第一固持部31及第一接触部32,该第一固持部31干涉固持于绝缘本体2中,而第一接触部32用于与柔性电路板相导接,该枢接部30上设有凹陷口300,该凹陷口300用于与驱动件5的凸点504相旋转组接,从而使驱动件5可绕着第一端子3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第二端子4大致呈“h”状,其从绝缘本体2的与开口200一端相对的一端插入至绝缘本体2的端子槽200中,其具有第二固持部40及由该第二固持部40一端同向且平行延伸的第二接触部41,该第二固持部40干涉固持于绝缘本体2中,而第二接触部41与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均采用表面焊接方式焊接至芯片模块上,从而通过两个电连接器组件1分别焊接至芯片模块上,而此两个电连接器组件1间采用柔性电路板使其相互间形成电性连接,从而通过柔性电路板的连接而将多个芯片模块电性连接。当该电连接器组件1在组装时,先将第一端子3与第二端子4沿着端子槽200方向从绝缘本体2前后两端分别插入绝缘本体2中,接着将驱动件5的压接部50沿绝缘本体2的开口201方向组入绝缘本体2上,使设于驱动件5上的凸部51卡入绝缘本体2的卡持部21的收容槽211中,并使驱动件5的凸点504与第一端子3的枢接部30的凹陷口300相扣合,此即完成该电连接器组件1的组装,此时驱动件5可绕绝缘本体2上的收容槽211及第一端子3的枢接部30转动。当电连接器组件1与柔性电路板相组合时,先将驱动件5转动使其垂直于绝缘本体2方向保持竖直,此时将柔性电路板以零插入力插入绝缘本体2的前端部的开口201中,此时柔性电路板上的导电片还未完全与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及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1相接触,当柔性电路板完全插入后,此时转动驱动件5并使其从竖直位置回到水平位置,此时驱动件5的压接部50上的压接面501将挤压柔性电路板并使柔性电路板紧紧地压接在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及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1上,此时柔性电路板的导电片将因驱动件5的挤压作用而与第一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2及第二端子4的第二接触部41紧密接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柔性电路板与电连接器组件1间的电性连接。通过上述的绝缘本体2的收容槽211及第一端子3的枢接部30之结构,从而可防止驱动件5在反复地旋转过程中从绝缘本体2上脱落,进而可确保电连接器1组件可靠的机械性能。此外,通过上述的电连接器组件1结构,可将该电连接器组件1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该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组合于绝缘本体上的驱动件,绝缘本体具有基体及由该基体相对两端延伸而出的卡持部,卡持部上设有具包络线轮廓的收容槽,驱动件上设有压接部及由压接部两端延伸而出之具包络线轮廓的凸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端子上设有枢接部,压接部对应于导电端子的枢接部位置设有凸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天杰王卓民李艮生萧世伟侯松沛许修源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