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车辆发动机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77826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车辆发动机和车辆,其中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缸体主油道、缸体副油道和平衡轴油道,所述缸体主油道设置在汽缸体进气侧,所述缸体副油道设置在汽缸体排气侧,所述缸体主油道通过缸体前端油道与所述缸体副油道连通,增压器进油口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相连通;所述平衡轴油道适于向平衡轴轴承供油,所述平衡轴油道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相连通。该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整个系统的传热损失及摩擦损失,以便于实现车辆发动机的快速升温及降摩擦,从而能够提升整机的热效率。从而能够提升整机的热效率。从而能够提升整机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油路较长,在满足各元件需求的前提下,低速存在油温偏低、油压较高的问题,高速存在机油流量余量较大的问题,造成系统摩擦功以及运动副摩擦功较大,致使润滑系统传热损失较大,导致发动机升温较慢、整机热效率较低,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该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发动机的快速升温及降摩擦,从而能够提升整机的热效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包括:缸体主油道和缸体副油道,所述缸体主油道设置在汽缸体进气侧,所述缸体副油道设置在汽缸体排气侧,所述缸体主油道通过缸体前端油道与所述缸体副油道连通,增压器进油口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相连通;平衡轴油道,所述平衡轴油道适于向平衡轴轴承供油,所述平衡轴油道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相连通。
[0006]进一步,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布置在汽缸体进气侧的纵向前端,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缸体主油道与所述缸体副油道连通。
[0007]进一步,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缸体弧形油道,所述机油泵通过所述缸体弧形油道与所述缸体主油道连通,所述缸体弧形油道避让开进气侧平衡轴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机油泵的出油腔上开设有小供油孔,所述机油泵的驱动轮与平衡轴惰轮的啮合位置与所述小供油孔的位置相对应。
[0009]进一步,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还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总成,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总成设置在汽缸体排气侧,所述缸体副油道与所述活塞冷却喷嘴总成相连通。
[0010]进一步,所述缸体前端油道连通平衡轴链条涨紧器的供油通道,所述缸体副油道连通正时链条涨紧器的供油通道。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0012]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该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整个系统的传热损失及摩擦损失,以便于实现车辆发动机的快速升温及降摩擦,从而能够提升整机的热效率。
[0013]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发动机,包括上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车辆发动机还包括:正时链系统,所述正时链系统设置在所述车辆发动机的纵向后端;平衡轴链系统,所述平衡轴链系统设置在所述车俩发动机的纵向前端,机油泵设置在所述车辆发动机的横向侧部,所述平衡轴链系统驱动所述机油泵运行。
[0014]进一步,所述平衡轴链系统包括:平衡轴惰轮和进气侧平衡轴,所述平衡轴惰轮同时与所述进气侧平衡轴的驱动轮和所述机油泵的驱动轮啮合传动。
[0015]进一步,所述车辆发动机还包括:滤清器支架,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和机油压力传感器均固定连接在所述滤清器支架上。
[0016]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发动机,该车辆的车辆发动机的整体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框架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3在A

A处的剖面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0

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200

车辆发动机,1

正时链系统,2

机油滤清器,3

机油冷却器,4

滤清器支架,5

机油压力传感器,6

进气侧平衡轴,7

比例阀,8

机油泵,9

平衡轴惰轮,11

汽缸体,12

平衡轴链条涨紧器,13

排气侧平衡轴,14

VVT,15

活塞冷却喷嘴总成,16

活塞,17

缸体副油道,18

缸体主油道,19

平衡轴轴承,20

缸体前端油道,21

平衡轴油道,22

增压器进油口,23

平衡轴链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
[00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可以包括:缸体主油道18、缸体副油道17和平衡轴油道21。
[0027]如图1

图4所示,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用于在车辆发动机200运行时向车辆发动机200的各部分供润滑油,以起到降低摩擦以及降温的作用。由于传统的发动机润滑系统油路较长,在满足各元件需求的前提下,低速存在油温偏低、油压较高的问题,高速存在机油流量余量较大的问题,造成系统摩擦功以及运动副摩擦功较大,致使润滑系统传热损失较大,导致发动机升温较慢、整机热效率较低。
[0028]为此,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油道更短且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功及传热损失,以提升整机热效率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
[0029]其中,缸体主油道18设置在汽缸体11进气侧,缸体副油道17设置在汽缸体11排气侧。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在汽缸体11排气侧也设置了油道,以便于实现对车辆发动机200更好的降温和润滑效果。
[0030]进一步,缸体主油道18通过设置在汽缸体11纵向前端的缸体前端油道20与缸体副
油道17连通,且增压器进油口22与缸体前端油道20的端部相连通。即汽缸体11的前端设置了一个缸体前端油道20,缸体前端油道20同时连通了缸体主油道18和缸体副油道17,而且连通了增压器进油口22,以向增压器供油,因此不用设置单独的油道向增压器供油,以有效的缩短了油道的整体长度。由此,不仅更便于加工布置,而且还可有效降低系统压力和流量,以有利于降低低速下以及最佳油耗区工况下的摩擦功,降低机油泵8的驱动功率。具体地,缸体主油道18内的油液通过缸体前端油道20流入缸体副油道17,在流经缸体前端油道20时还流入了增压器,以为增压器提供润滑降温。
[0031]再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主油道(18)和缸体副油道(17),所述缸体主油道(18)设置在汽缸体进气侧,所述缸体副油道(17)设置在汽缸体排气侧,所述缸体主油道(18)通过缸体前端油道(20)与所述缸体副油道(17)连通,增压器进油口(22)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20)相连通;平衡轴油道(21),所述平衡轴油道(21)适于向平衡轴轴承(19)供油,所述平衡轴油道(21)与所述缸体前端油道(20)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还包括:机油泵(8),所述机油泵(8)布置在汽缸体进气侧的纵向前端,所述机油泵(8)通过所述缸体主油道(18)与所述缸体副油道(1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还包括:缸体弧形油道,所述机油泵(8)通过所述缸体弧形油道与所述缸体主油道(18)连通,所述缸体弧形油道避让开进气侧平衡轴(6)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8)的出油腔上开设有小供油孔,所述机油泵(8)的驱动轮与平衡轴惰轮(9)的啮合位置与所述小供油孔的位置相对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发动机润滑系统(100)还包括:活塞冷却喷嘴总成(15),所述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国刘志东王齐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