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618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3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涉及隧道施工车辆领域,包括车架、轮胎走行结构、轮对走行结构、支撑结构,其中轮胎走行结构包括变跨部、升降部和摆角部,分别用于变跨、升降和改变轮胎角度,轮对走行结构包括主动轮对机构和从动轮对机构,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端,所述支撑结构支撑车架升降以实现轮对走行结构和轮胎走行结构的切换,本申请通过轮胎走行结构和轮对走行结构的切换,保证了隧道施工车辆可以适应不同工序下的操作要求,而且支撑结构的存在保证切换到轮胎走行结构时,轮胎走行结构的变跨部免受摩擦力的影响,无法变跨,摆角部实现对轮胎角度的控制,保证轮胎正面与隧道内壁接触,避免了轮胎打滑的情况。轮胎打滑的情况。轮胎打滑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常见的洞身和洞门的形状为矩形、拱形、圆形和椭圆形。
[0003]在隧道的建设中,往往还需要在地面铺设钢轨结构便于火车或者地铁等交通工具通过,在钢轨结构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隧道施工车辆完成运输或者作业,现有的隧道施工车辆走行方式单一,通常为轮式或者履带式车辆,这种车辆在钢轨铺结构设好后从刚刚铺设好的钢轨结构上退出,容易对新铺设的钢轨结构造成损坏。
[0004]更进一步的,由于拱形、圆形和椭圆形洞身的结构特殊性,即使轮式车辆退出时不会对钢轨结构造成损坏,现有的轮胎(02)结构使得施工车辆的轮胎 (02)走行时会与隧道的内壁(01)接触,此时由于隧道内壁(01)是曲面的,施工车辆的轮胎(02)的侧面(04)与内壁(01)接触,而轮胎(02)的正面 (03)无法与内壁(01)接触(见图1),造成轮胎(02)与内壁(01)之间造成打滑,也是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隧道施工车辆走行结构单一、采用轮胎走行时容易出现打滑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包括:
[0007]轮胎走行结构,包括变跨部、升降部和摆角部,四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任意两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其余两个升降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端,所述升降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变跨部上,所述变跨部调整前端或后端的两个升降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摆角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以被升降部调整高度,所述摆角部包括轮胎,所述摆角部驱动轮胎摆动特定的角度;
[0008]轮对走行结构,包括主动轮对机构和从动轮对机构,所述主动轮对机构和从动轮对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两端的底部;
[0009]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底端,所述支撑结构支撑车架升降以实现轮对走行结构和轮胎走行结构的切换。
[0010]优选的,所述车架包括变跨套管,所述变跨套管分别设置在车架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变跨部包括变跨横梁,所述变跨横梁套设在变跨管内,所述变跨横梁与所述变跨套管通过变跨油缸连接,所述变跨油缸调节变跨横梁伸出所述变跨套管的距离,所述升降部设置在所述变跨横梁上。
[0011]优选的,所述升降部包括升降套管,所述升降套管与所述变跨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套管内设置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与所述升降套管通过升降油缸连接,所述升降油缸
调节所述升降柱伸出所述升降套管的距离,所述摆角部设置在所述升降柱上。
[0012]优选的,所述摆角部包括摆角油缸,所述摆角油缸一端与所述升降柱连接,另一端铰接有转动座,所述升降柱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铰接,所述摆角油缸推动转动座以升降柱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铰接处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所述转动座上设置有轮胎机构。
[0013]优选的,所述轮胎机构包括均衡梁,所述转动座设置在所述均衡梁的中部,所述均衡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滑动轴承上设置有轮胎支架,所述轮胎设置在所述轮胎支架上。
[0014]优选的,所述轮胎机构还包括转向连杆,所述转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同一均衡梁两端的轮胎支架铰接,所述均衡梁上设置有转动油缸,所述转动油缸的输出端与任一轮胎支架铰接。
[0015]优选的,所述轮胎支架上还设置有液压马达减速机,所述液压马达减速机的输出端固定在轮胎支架上,所述液压马达减速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轮胎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对机构包括转向架,所述转向架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转向架包括侧架,两个所述侧架平行设置,且在两个所述侧架的中部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有摇枕,所述摇枕在滑动槽内上下滑动,所述滑动槽内还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滑动槽的内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摇枕连接,两个所述侧架的前后端还分别设置有横跨梁,两个所述侧架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轴箱,两个所述第一轴箱内插接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的两端设置有钢轮,所述主动轴上还套设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啮合有轮对液压马达,所述轮对液压马达带动所述主动轴转动,所述轮对液压马达设置在所述横跨梁上。
[0017]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对机构还包括制动结构,所述制动结构包括制动盘和制动器,所述制动盘套设在所述主动轴上,所述制动器设置在所述横跨梁上。
[0018]优选的所述从动轮对机构包括用以与车架连接的导框座,两个所述导框座平行设置,各所述导框座下方滑动设置有第二轴箱,两个所述第二轴箱内插接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的两端设置有钢轮,所述导框座与所述第二轴箱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减震的橡胶弹簧
[0019]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0]本申请通过轮胎走行结构和轮对走行结构的切换,保证了隧道施工车辆可以适应不同工序下的操作要求,而且支撑结构的存在保证切换到轮胎走行结构时,轮胎走行结构的变跨部免受摩擦力的影响,无法变跨,摆角部实现对轮胎角度的控制,保证轮胎正面与隧道内壁接触,避免了轮胎打滑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现有技术中轮胎与隧道内壁的接触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仰视图;
[0024]图4是第一视角的轮胎走行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5是第二视角的轮胎走行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第三视角的轮胎走行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图6在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8]图8是转动座、摆角油缸和升降柱的连接示意图;
[0029]图9是摆角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主动轮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是从动轮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是导框座与第二轴向连接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01

内壁、02

轮胎、03

正面、04

侧面;
[0035]1‑
车架、2

变跨部、3

升降部、4

摆角部、21

变跨套管、22

变跨横梁、23
‑ꢀ
变跨油缸、24

变跨支座、31

升降套管、32

升降柱、33

升降油缸、34

升降支座、41

摆角油缸、42

转动座、43

轮胎机构、43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轮胎走行结构,包括变跨部(2)、升降部(3)和摆角部(4),四个所述变跨部(2)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任意两个所述变跨部(2)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前端,其余两个升降部(3)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后端,所述升降部(3)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变跨部(2)上,所述变跨部(2)调整前端或后端的两个升降部(3)之间的距离,所述摆角部(4)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升降部(3)上以被升降部(3)调整高度,所述摆角部(4)包括轮胎(02),所述摆角部(4)驱动轮胎(02)摆动特定的角度;轮对走行结构,包括主动轮对机构(51)和从动轮对机构(52),所述主动轮对机构(51)和从动轮对机构(52)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1)两端的底部;支撑结构(6),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底端,所述支撑结构(6)支撑车架(1)升降以实现轮对走行结构和轮胎走行结构的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包括变跨套管(21),所述变跨套管(21)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变跨部(2)包括变跨横梁(22),所述变跨横梁(22)套设在变跨管内,所述变跨横梁(22)与所述变跨套管(21)通过变跨油缸(23)连接,所述变跨油缸(23)调节变跨横梁(22)伸出所述变跨套管(21)的距离,所述升降部(3)设置在所述变跨横梁(2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3)包括升降套管(31),所述升降套管(31)与所述变跨横梁(22)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套管(31)内设置有升降柱(32),所述升降柱(32)与所述升降套管(31)通过升降油缸(33)连接,所述升降油缸(33)调节所述升降柱(32)伸出所述升降套管(31)的距离,所述摆角部(4)设置在所述升降柱(3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角部(4)包括摆角油缸(41),所述摆角油缸(41)一端与所述升降柱(32)连接,另一端铰接有转动座(42),所述升降柱(32)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42)铰接,所述摆角油缸(41)推动转动座(42)以升降柱(32)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42)铰接处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所述转动座(42)上设置有轮胎机构(4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切换走行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机构(43)包括均衡梁(431),所述转动座(42)设置在所述均衡梁(431)的中部,所述均衡梁(4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平清邹方祥何湘健刘振华周文军谢超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长远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