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7269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0 08:32
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包括:底板,第一阻尼件、第一滑块、顶板、第二阻尼件、第二滑块,底板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组第一滑槽,第一阻尼件与底板相连且沿平行于第一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一滑块设于第一阻尼件的自由端,且第一滑块沿两组第一滑槽中的其中一组可滑动,在顶板运动时使第二滑槽与第一滑块相对运动且第一滑槽与第二滑块相对运动,第二阻尼件与顶板相连且沿平行于第二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二滑块设于第二阻尼件的自由端,且第二滑块沿两组第二滑槽中的另一组可滑动,其中,至少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上设有摩擦材料以隔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能够实现对顶板上物品的加速度的控制。加速度的控制。加速度的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已经较为成熟。通过在建筑结构底层设置隔震层的方式有效减少地震能量向建筑结构的输入,从而保护建筑结构以及其内部设备的安全。地震频发导致许多加速度敏感型物品在地震下因受到加速度过大而发生破坏,其经济以及文化损失难以估量。将隔震技术应用于该种物品上能有效减小损失,但加速度敏感型物品相比于建筑结构更易破坏,对加速度控制要求更高,寻常的建筑隔震支座难以达到控制物品最大加速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所述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通过支座的摩擦与阻尼件在平面运动的两个垂直方向上解耦,利用摩擦材料与滑槽间的摩擦力控制顶板上部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实现对受保护物品的最大加速度的控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组第一滑槽;一对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件的自由端,且所述第一滑块沿两组所述第一滑槽中的其中一组可滑动;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且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两组第二滑槽,两组所述第二滑槽中的其中一组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匹配,以在所述顶板运动时使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对运动;一对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与所述顶板相连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设于所述第二阻尼件的自由端,且所述第二滑块沿两组所述第二滑槽中的另一组可滑动,两组所述第一滑槽中的另一组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匹配,以在所述顶板运动时使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对运动;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摩擦材料以隔震,在滑动过程中,所述摩擦材料与滑槽间的摩擦力用于控制顶板上部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所述第一阻尼件和所述第二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用于防止顶板上部物品自振模态被激发,所述隔震支座回复力中的摩擦力远大于阻尼力,以实现对受保护物品的最大加速度的控制。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顶板与底板之间为滑块和阻尼件限定出摩擦滑动的空间,利用第一阻尼件和第二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可有效控制顶板的运动速度,防止顶板上部物品自振模态被激发,在滑块与滑槽相对运动过程中,通过
将平面运动双向解耦至两个垂直运动的方式,实现了摩擦与阻尼件共同隔震的效果,能有效控制受保护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并避免其发生加速度敏感型破坏,隔震支座回复力中的摩擦力远大于阻尼力,且摩擦力与阻尼力为相同方向,摩擦力和阻尼力的方向与滑块运动方向相反,实现对加速度的控制。
[0006]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恒定,假定所述滑块与滑槽间的摩擦系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顶板上部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为am,则摩擦系数μ满足:μ<am/g;设第一阻尼件和第二阻尼件提供的最大阻尼力为F,顶板上部物品的质量为m,则最大阻尼力F应满足:F<<μmg。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摩擦材料嵌固于所述第一滑块或所述第二滑块的与对应滑槽相接触的位置处。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组第一滑槽包括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一滑槽,所述底板正对所述其中一组第一滑槽一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滑槽的另一端敞开,所述第一阻尼件的底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连。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形成有多个同向延伸的第一加劲肋,相邻两个第一加劲肋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滑槽。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件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焊接相连或通过紧固件相连。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一组第二滑槽包括间隔开设置的两个第二滑槽,所述顶板正对于所述其中一组第二滑槽一端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其中一组第二滑槽的另一端敞开,所述第二阻尼件的底座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相连。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上形成有多个同向延伸的第二加劲肋,相邻两个第二加劲肋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滑槽。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上还形成有第三加劲肋,所述第三加劲肋与所述第二加劲肋垂直或同向延伸。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尼件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焊接相连或通过紧固件相连。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一个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一个部分结构立体图,其中图中未示出顶板的结构。
[0019]图3是图1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底板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1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顶板的示意
图。
[0021]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在一种运动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2]图6是图5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在一种运动状态下的示意图,其中图中未示出顶板的结构。
[0023]图7是图1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一个侧视图。
[0024]图8是沿图7中A

A线的一个剖视图。
[0025]图9是图1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的另一个侧视图。
[0026]图10是沿图9中B

B线的一个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100、
[0029]底板1、第一安装板11、第一滑槽12、第一组第一滑槽121、第二组第一滑槽122、第一加劲肋13、
[0030]第一阻尼件2、第一滑块3、
[0031]顶板4、第二安装板41、第二滑槽42、第一组第二滑槽421、第二组第二滑槽422、第二加劲肋43、第三加劲肋44、
[0032]第二阻尼件5、第二滑块6。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组第一滑槽;一对第一阻尼件,所述第一阻尼件与所述底板相连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设于所述第一阻尼件的自由端,且所述第一滑块沿两组所述第一滑槽中的其中一组可滑动;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相对设置,且所述顶板上形成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两组第二滑槽,两组所述第二滑槽中的其中一组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匹配,以在所述顶板运动时使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对运动;一对第二阻尼件,所述第二阻尼件与所述顶板相连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二滑槽的方向可伸缩;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设于所述第二阻尼件的自由端,且所述第二滑块沿两组所述第二滑槽中的另一组可滑动,两组所述第一滑槽中的另一组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匹配,以在所述顶板运动时使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对运动;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摩擦材料以隔震,在滑动过程中,所述摩擦材料与滑槽间的摩擦力用于控制顶板上部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所述第一阻尼件和所述第二阻尼件提供的阻尼力用于防止顶板上部物品自振模态被激发,所述隔震支座回复力中的摩擦力远大于阻尼力,以实现对受保护物品的最大加速度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最大加速度可控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恒定,假定所述滑块与滑槽间的摩擦系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顶板上部物品受到的最大加速度为a
m
,则摩擦系数μ满足:μ<a
m
/g;设第一阻尼件和第二阻尼件提供的最大阻尼力为F,顶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鹏艾华浩王海深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