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邵明涛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660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坑,所述地基坑顶部两侧设有侧边岩石护圈,所述地基坑顶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内部设有钢板,所述钢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钢板之间设有橡胶垫,所述底板顶部设有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铅心隔离支座、顶板、阻尼缓冲圈和缓冲板的配合,以及连接杆、滑块和复位弹簧之间的设置,对地震波进行多重缓冲减震,然后定位柱在缓冲板内部上下震动幅度进行限位,连接杆带动滑块在支撑杆外壁端滑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能使缓冲板在左右晃动时,对每次的晃动力进行缓冲,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减少地震对地基的破坏影响,同时提高稳定性。同时提高稳定性。同时提高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隔震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强烈的地震会使结构坍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我国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分布相当广泛。地震的短临预报成功率很低,美国科学家曾提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为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只有从建筑结构入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理念是通过适当的设计,使建筑结构形成延性结构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建筑结构内部的设备、装修等日趋复杂和昂贵,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硬抗”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隔震结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0003]现有技术中的地基隔震装置,普遍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大多通过硬式结构进行搭建支撑,一方面抗震地基建造周期长,影响工程进度,另一方面缓冲性仍较差,在受到多次震动时,依靠硬式结构无法对建筑提供很好的缓冲,而且硬式结构会发生改变,支撑稳定性逐次下降,安全隐患大。
[0004]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通过将缓冲板插入至伸缩管内部,然后通过螺帽进行螺纹固定,通过铅心隔离支座、顶板、阻尼缓冲圈和缓冲板的配合,以及连接杆、滑块和复位弹簧之间的设置,对地震波进行多重缓冲减震,然后定位柱在缓冲板内部上下震动幅度进行限位,连接杆带动滑块在支撑杆外壁端滑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能使缓冲板在左右晃动时,对每次的晃动力进行缓冲,在震动停止时,能迅速使缓冲板复位,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坑,所述地基坑顶部两侧设有侧边岩石护圈,所述地基坑顶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内部设有钢板,所述钢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钢板之间设有橡胶垫,所述底板顶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缓冲柱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板顶部设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内壁中轴线处插接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贯穿缓冲板,所述定位柱顶部设有隔震板,所述隔震板顶部设有顶板,所述隔震板与顶板之间设有铅心隔震支座,两个所述缓冲柱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壁两侧均活动套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外壁均设有复位弹簧,两个所述复位弹簧均与支撑杆活动套接,两个所述滑块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所述缓冲柱内部滑动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内壁底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缓冲弹簧,所述伸
缩管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伸缩管外壁通过外螺纹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位于缓冲板顶部,所述缓冲板顶部与顶板之间设有阻尼缓冲圈。
[0007]优选的,两个所述钢板关于底板中轴线处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缓冲柱关于支撑板中轴线对称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与缓冲板滑动连接,所述伸缩管与缓冲板滑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铅心隔震支座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顶板顶部设有建筑物。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杆外壁远离支撑杆一侧均与缓冲板相铰接,所述阻尼缓冲圈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0011]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底部与缓冲柱固定连接,所述伸缩管贯穿缓冲板延伸至顶部。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通过将缓冲板插入至伸缩管内部,然后通过螺帽进行螺纹固定,通过铅心隔离支座、顶板、阻尼缓冲圈和缓冲板的配合,以及连接杆、滑块和复位弹簧之间的设置,对地震波进行多重缓冲减震,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隔震作用,然后定位柱在缓冲板内部上下震动幅度进行限位,连接杆带动滑块在支撑杆外壁端滑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能使缓冲板在左右晃动时,对每次的晃动力进行缓冲,在震动停止时,能迅速使缓冲板复位,然后通过缓冲柱内部的缓冲弹簧与伸缩管配合作用下,对地震波进行第三次减震,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提高震波过去后建筑基座顶板和建筑物的恢复速度,同时减少地震对地基的破坏影响,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稳定作用。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底板局部结构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缓冲柱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图1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1地基坑、2侧边岩石护圈、3底板、31钢板、32橡胶垫、4支撑板、5缓冲柱、6缓冲板、7定位柱、8隔震板、9顶板、10建筑物、11支撑杆、12滑块、13复位弹簧、14连接杆、15伸缩管、16缓冲弹簧、17外螺纹、18螺帽、19阻尼缓冲圈、20铅心隔震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3]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坑1,
所述地基坑1顶部两侧设有侧边岩石护圈2,所述地基坑1顶部设有底板3,所述底板3内部设有钢板31,所述钢板3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钢板31之间设有橡胶垫32,所述底板3顶部设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柱5,所述缓冲柱5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缓冲柱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板4顶部设有缓冲板6,所述缓冲板6内壁中轴线处插接有定位柱7,所述定位柱7贯穿缓冲板6,所述定位柱7顶部设有隔震板8,所述隔震板8顶部设有顶板9,所述隔震板8与顶板9之间设有铅心隔震支座20,两个所述缓冲柱5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外壁两侧均活动套接有滑块12,两个所述滑块12外壁均设有复位弹簧13,两个所述复位弹簧13均与支撑杆11活动套接,两个所述滑块12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4,所述缓冲柱5内部滑动连接有伸缩管15,所述伸缩管15内壁底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缓冲弹簧16,所述伸缩管15外壁设有外螺纹17,所述伸缩管15外壁通过外螺纹17螺纹连接有螺帽18,所述螺帽18位于缓冲板6顶部,所述缓冲板6顶部与顶板9之间设有阻尼缓冲圈19。
[0024]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学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坑(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坑(1)顶部两侧设有侧边岩石护圈(2),所述地基坑(1)顶部设有底板(3),所述底板(3)内部设有钢板(31),所述钢板(3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钢板(31)之间设有橡胶垫(32),所述底板(3)顶部设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柱(5),所述缓冲柱(5)的数量设置为两组,每组所述缓冲柱(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支撑板(4)顶部设有缓冲板(6),所述缓冲板(6)内壁中轴线处插接有定位柱(7),所述定位柱(7)贯穿缓冲板(6),所述定位柱(7)顶部设有隔震板(8),所述隔震板(8)顶部设有顶板(9),所述隔震板(8)与顶板(9)之间设有铅心隔震支座(20),两个所述缓冲柱(5)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1),所述支撑杆(11)外壁两侧均活动套接有滑块(12),两个所述滑块(12)外壁均设有复位弹簧(13),两个所述复位弹簧(13)均与支撑杆(11)活动套接,两个所述滑块(12)顶部均铰接有连接杆(14),所述缓冲柱(5)内部滑动连接有伸缩管(15),所述伸缩管(15)内壁底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设有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明涛
申请(专利权)人:邵明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