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5985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包括:衬底,隔离层,隔离层形成在衬底上;下电极层,下电极层设置在隔离层上;台阶结构,台阶结构设置在下电极层上,台阶结构内包围有至少一层介电层,介电层覆盖在下电极层上;上电极层,上电极层覆盖在介电层上;其中,台阶结构分隔介电层与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基于上述结构,台阶结构能够分隔介电层与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这样使得该电容的打线区域位于台阶结构的外部,避免打线应力集中在介电层内,从而避免电容的薄膜区域被击穿的情况发生,实现了可视化嵌埋电容结构。视化嵌埋电容结构。视化嵌埋电容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硅基电容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具有制作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寿命长、效率高等优点,使其在光通信、光泵浦、光存储和激光显示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003]目前的半导体激光器,一般采用TO管座进行封装,传统的TO里面,激光器芯片热沉是氮化铝薄膜电路,将电容、电阻等元器件通过打线方式与芯片实现连接。利用成熟的硅工艺,可以设计并实现高频TO基板,实现电阻电容等元件集成,节省物料和简化TO的组装工序。
[0004]但是硅基集成的电容是薄膜形式,一般是金属间有一层介电薄膜,厚度一般小于1微米。薄膜电容不适合打线工艺,打线过程的应力会损伤薄的介电层,导致电容失效或者带来长期工作的可靠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硅基薄膜电容打线过程中,打线应力损伤介电层,导致电容失效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包括:衬底,隔离层,隔离层形成在衬底上;下电极层,下电极层设置在隔离层上;台阶结构,台阶结构设置在下电极层上,台阶结构内包围有至少一层介电层,介电层覆盖在下电极层上;上电极层,上电极层覆盖在介电层上;其中,台阶结构分隔介电层与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
[0007]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下电极层的面积、上电极层的面积均大于介电层。
[0008]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下电极层连接有与外界电元件连接的引线,引线形成下电极层的打线区域。
[0009]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台阶结构上与引线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开口区。
[0010]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与下电极层分隔。
[0011]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台阶结构的高度为500埃米到2微米。
[0012]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隔离层为二氧化硅薄膜,厚度为0.2微米到1微米。
[0013]在本技术提供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下电极层的厚度为0.1微米到1微米。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在本技术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在衬底上形成隔离层,然后在隔离层上面设置下电极层,在下电极层上设置台阶结构,且台阶结构包围有介电层,上电极层覆盖在介电层上,基于上述结构,台阶结构能够分隔介电层与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这样使得该电容的打线区域位于台阶结构的外部,避免打线应力集中在介电层内,从而避免电容的薄膜区域被击穿的情况发生,实现了可视化嵌埋电容结构。
[0016]另外,下电极层的面积大于介电层的面积,且其连接有引线,该引线能够与其他元器件连接。而且引线部分作为该下电极层的打线区域,该打线区域与介电层分隔。
[0017]此外,台阶结构包围在介电层的外部,且在与下电极层的引线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开口区,实现引线与其他元器件的连接。
[0018]不仅如此,台阶结构的高度为500埃米到2微米。该台阶结构能够让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与介电层分隔。
[0019]另外,在介电层上覆盖上电极层后,由于上电极层的面积大于介电层的面积,使得台阶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的剖面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包括衬底10、隔离层20、下电极层30、台阶结构40、介电层50、上电极层60。
[0024]衬底10选用硅、玻璃或者陶瓷,在本实施例中,衬底10选用的材料为硅。
[0025]隔离层20形成在衬底10上的。隔离层20选用二氧化硅薄膜,该二氧化硅薄膜的厚度为0.2~1μm。这样使得隔离层20能够与衬底10具有相近的热膨胀系数且都是良好的绝缘材料。
[0026]下电极层30形成在隔离层20上。下电极层30选用铝、铜、金、银、多晶硅或者单晶硅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下电极层30选用的材料是铝。下电极层30的厚度为0.1~1μm。
[0027]下电极层30连接有引线31,该引线31与其他需要连接的元器件连接。该引线31为下电极的打线区域。
[0028]台阶结构40设置在下电极层30上方,其面积大于下电极层30的面积,覆盖住下电极层30的边界。台阶结构40包围在介电层50的周围。
[0029]台阶结构40、介电层50的材料为二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锆、氧化铪等薄膜。但在实际应用或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求选用其他的绝缘材料。
[0030]台阶结构40的高度为500埃米到2微米。介电层5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电容的需求设计
[0031]台阶结构40上与引线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开口区,该开口区能够实现引线31
与元器件的连接。
[0032]下电极层30的面积、上电极层60的面积均大于介电层50的面积。
[0033]上电极层60覆盖在介电层50上,其面积大于介电层50的面积。上电极层60的打线区域61为台阶结构40的外部。该打线区域61与下电极层30的打线区域分割,即上电极层60的打线区域与下电极层30的引线31(即下电极层的打线区域)不重叠。
[0034]上电极层60选用的材料为金、钛、铝、铜和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上电极层60覆盖后,台阶结构40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可见。
[0035]在本实施例中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中,上电极层60、介电层50以及下电极层30构成了该硅基电容集成结构的有效电容区域。
[0036]上述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选用硅衬底10;
[0038]在硅衬底10的表面形成一层绝缘隔离层20,该隔离层20选用的是厚度为0.3μm的二氧化硅薄膜;
[0039]选用铝作为下电极层30形成在隔离层20上,并采用蒸发剥离工艺在下电极层20上形成引线31,下电极层30的厚度3000埃米
[0040]在下电极层30上沉积一层厚度为3000埃米的二氧化硅,并用光刻和刻蚀的方法在该二氧化硅上刻蚀出电容区域,暴露出下电极层30下电极金属,形成台阶结构40;
[0041]然后在台阶结构40包围内再沉积厚度为500埃米的氮化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形成在所述衬底上;下电极层,所述下电极层设置在所述隔离层上;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设置在所述下电极层上,所述台阶结构内包围有至少一层介电层,所述介电层覆盖在所述下电极层上;上电极层,所述上电极层覆盖在所述介电层上;其中,所述台阶结构分隔所述介电层与所述上电极层的打线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电极层的面积、所述上电极层的面积均大于所述介电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基电容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电极层连接有与外界电元件连接的引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卫汪鹏
申请(专利权)人:赫芯浙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