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触片、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3555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触片、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动触片包括前、后两端分别为触头端、固定端的触片本体,所述触头端上设有相邻的主触点和副触点,所述副触点较所述主触点更贴近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且副触点的前侧与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之间平滑过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双触点设计且将增设的触点设置在于前端,巧妙利用动触片前端与灭弧室的联系将分断过程中产生的电弧及时、有效地引入灭弧室中灭弧,从而降低原有的主触点的承载压力,进而减少甚至避免主触点烧损,提高了动触片以及应用有该动触片的断路器的使用寿命。片的断路器的使用寿命。片的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触片、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动触头、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关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是低压配电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触头及灭弧系统是带入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触头的形状以及尺寸设计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断路器的电气寿命及分断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动触片、动触头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单个或单排触点易烧蚀、寿命短的问题,降低触头烧损的情形、提高触头的使用寿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动触片结构如下:包括前、后两端分别为触头端、固定端的触片本体,所述触头端上设有相邻的主触点和副触点,所述副触点较所述主触点更贴近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且副触点的前侧与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之间平滑过渡。
[0005]本技术中“平滑过渡”是指副触点的前侧端面与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面之间以一个光滑的弧面或平面过渡连接。
[0006]上述结构通过设计双触点结构并使副触点设于动触片的前端,令主触点与副触点分工合作:主触点用于承载电流,副触点用于拉弧、通过平滑过渡面将动触片与静触头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引导至上方的灭弧室中进行灭弧,进而降低了主触点的负担、也能够避免拉弧对主触点造成的损伤,从而延长主触点的使用寿命。
[0007]并且,由于主触点不再同时承担承载电流和拉弧双功能,其对主触点的电阻率要求降低,主触点的电阻率的降低不仅可以降低动触片的材料成本,还可以降低主触点的温升,进一步延长主触点的使用寿命。
[0008]此外,由于主触点与副触点分别承担承载电流和拉弧,二者的温升较低,能够适应分断电流更大的断路器使用。
[0009]为保证副触点与主触点位置接近并能够及时拉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副触点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0~8.0mmm。
[0010]作为优选,所述副触点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3mm、7.5mm或7.7mm。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在垂直于所述触片本体用于设置所述副触点、所述主触点的侧面或表面上,所述副触点和/或所述主触点的厚度为0.5~1.5mm,以使所述副触点、所述主触点具有稳定的结构、确保其使用寿命。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副触点与所述触片本体一体成型,所述主触点为银点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触片本体上。一方面,其通过将副触点与触片本体一体化设置、降
低了电弧从副触点引导至触片本体的阻碍;另一方面,副触点无需经过焊点加工,方便制作、避免人工成本升高。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副触点的后侧边与所述主触点的前侧边平行,方便加工的同时也增加了副触点与主触点相对一侧的面积,从而提高副触点的拉弧效果。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主触点、所述副触点设于所述触片本体的同一侧面或表面上,进而使副触点位于分断时产生的电弧的范围内、且副触点与主触点之间的连线方向同电弧的弧轴方向相平行,以便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受副触点吸引并由副触点引导至触片本体的前端端部而被熄灭;并且,该结构设计也适应实际中、具体产品的结构,便于直接应用。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如下:在垂直于所述触片本体用于设置所述副触点、所述主触点的侧面或表面上,所述副触点的高度与所述主触点的高度相同。该结构可使主触点先分断、副触点先闭合,但同时也使主触点、副触点分断、合闸动作之间的时间差十分微小,确保副触点起到有效且良好的抗拉弧作用。
[001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触头,其包括有如上任一所述的至少一个动触片。
[00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所述静触头上设有与所述动触头的主触点、副触点相适应的配合触点一和配合触点二。
[0018]上述断路器的触头结构进一步设置如下:所述配合触点一和配合触点二为银点且固定连接于所述静触头上。
[0019]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有如上任一所述的动触片。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一、本技术将动触片、静触片上单个或单排触点改成了双排触点,有利于动触头与静触头的触点之间的分流作用,并可以降低触点处的温升。位于前端的触点主要用于抗拉弧,位于后侧的触点主要用于承载电流,可使电流通过位于前端的副触点平滑地引入灭弧室之中,保证主触点不烧损或仅被轻微地烧损。
[0021]二、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加工,适用范围较原先结构更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动触头整体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动触头双触点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动触头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触头结构整体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1、动触头;2、静触头;100、触片本体;101、弧形过渡面;102、转孔;103、前侧面;110、主触点一;120、副触点一;200、静触片;210、配合触点一;220、配合触点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动触片、动触头1及断路器的触头结构、断路器,其中动触片设有相邻的主触点和副触点,在本技术中,位于前端的触点主要用于抗拉弧,位于后侧的触点主要用于承载电流。通过双触点的结构设计,可以减轻单个或单排触点在分断过程中的压力,从而提高触点以及触头的使用寿命。
[00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详细说明。
[0029]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触触片,如图1所示,动触头1为具有一定长度、扁平的片状的触片本体100,触片本体100的扁平表面呈竖直设置时,沿长度方向分别具有的前、后两端。触片本体100的中后侧的中部开设有通孔作为转孔102,触片本体100通过其上的转孔102可安装于一转轴上,并以转轴为中心摆动。触片本体100的后端为固定端,其上可设置用于同其他结构相配合或连接的结构,在图1中,触片本体100的固定端上设有一凹槽,通过该凹槽触片本体100与触片本体100的支架相固定。
[0030]触片本体100的前端为触头端,其可在触片本体100摆动时贴近或远离静触头2,图1中触头端的前侧面103采用平滑设计且在上侧继续向上延伸有一引弧头。结合图2所示,触头端的底侧面上设有主触点一110与副触点一120,其中,副触点一120设置在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主触点一110靠后设置,且副触点一120的前侧端面与触头端的前侧面103之间以光滑的弧面过渡面101过渡连接、并形成平滑过渡。
[0031]由于副触点一120的前侧端面与触头端直接相连且平滑过渡,主触点一110同其配合的静触点(可参见图4中的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触片,包括前、后两端分别为触头端、固定端的触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端上设有相邻的主触点和副触点,所述副触点较所述主触点更贴近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且副触点的前侧与所述触头端的前端端部之间平滑过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触点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0~8.0mmm;或者,所述副触点与所述主触点之间的距离为7.3mm、7.5mm或7.7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片,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触片本体用于设置所述副触点、所述主触点的侧面或表面上,所述副触点和/或所述主触点的厚度为0.5~1.5mm;和/或,在垂直于所述触片本体用于设置所述副触点、所述主触点的侧面或表面上,所述副触点的高度与所述主触点的高度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触点、所述副触点设于所述触片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焰华殷炳忠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